種族是製造出來的嗎?
為何一個19世紀的人種假說,
讓無數知識分子、探險家、納粹領導者著迷不已?
甚至成為二十世紀種族屠殺、白人至上主義的歷史源流。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楊彥彬專文解說
非洲刮起的「白色」旋風
傳教士李文斯頓失蹤了!一八七一年探險家史坦利到非洲尋人,一舉成名。其後意外「發現」土生土長的白色人種。那些面貌、膚色近似歐洲白人的當地居民,為何會出現在這塊「黑暗大陸」?此後,一股在非洲尋找白色部落的風潮由此而起,繼而蔓延到世界各地:從北極、巴拿馬、北海道、紐西蘭,直到二十世紀,世界各地都持續傳來發現白色部落的消息。
高貴的白色人種控制了全世界
尋找白色部落的過程,猶如一段「人類再發現」之旅。這段過程也和十九世紀的人種理論的誕生緊密相關。當時科學家以世界各地「發現」的白色部落作為證據,推演出新的人類演化和遷徙過程理論。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和生物學等學科全都牽扯其中。甚至,化身為社會達爾文主義下,優勝劣敗的完美演繹,以此作為殖民理論的基礎。他們認為人種有高低等級,而白種人是最為高等、血統最純和最古老的一支。他們推測,世界各地殘留的「白色部落」遺民必然是遠古四處征服的白色人種的後代子孫。而近代的殖民過程只是古代白人征服世界的「再現」。
走向自我毀滅的人類
關於人類起源的推演,也可上溯聖經故事:現今人類都是挪亞後代,而住在非洲的人類就是挪亞犯錯的兒子「含」的子孫。因為有罪者的子孫,因此聖經故事給了歐洲人奴役非洲人的理由。這就是著名的含族假說。到了近世,則轉化為支撐白種人先天優異的論述。納粹的「雅利安人至上」論便是在上述脈絡下發展而生。雖然人種理論在二戰後遭遇嚴重批評,卻未曾遠離,一些非洲部落自認為是白人的後代,從而在去殖民化以後的非洲埋下衝突的種子,一九九四年,這類衝突在盧安達大屠殺中達於高峰。
西方文明的焦慮和尋找自我的渴望
二十世紀初,隨歐美出生率下降,有色人種移入,西方世界瀰漫著一股焦慮,擔心白人血統的消失。不論是早年的海外冒險小說,或是今日美國白人至上主義,都可說是延續著過去尋找白人風潮之下,西方發現自身的渴望。
本書是這段人種溯源的傳記,是許多探險家與科學家共同寫下的作品。這段歷史不但左右了非洲大陸的命運,甚至影響世界各地少數民族的認同與定位。從殖民時代到二十世紀民族主義興起,本書帶人重新反思種族、民族究竟是什麼?
◎好評推薦
本書作者不辭辛勞,不只自己親自走訪當時的歷史現場,還運用大量史料重建十九世紀西方學界之所以重視史坦利探險經歷的學術背景,內容涵蓋古文獻學、歷史語言學以及人種學等面向。讀者通讀此書,將有如經歷一場學術冒險之旅。
——楊彥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儘管今日世界已經因為網際網路與交通的發達越來越連成一體,但「種族」仍然是今日世界重要的動盪來源。本書以生動手筆介紹了一個在現代生物基因科技出現之前,西方白人世界如何找尋「白色種族」祖先的故事,這個故事提醒了對於種族的迷信可能如何蒙蔽自己,我們面對「種族」問題又該如何找到開放與尊重多元的態度。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中山大學創新創業學院整合學程專案助理教授)
黑非洲,在歐洲人的傳統刻版印象中,她象徵著文明落後的黑暗大陸,也意謂是黑色人種地區。本書作者歷史學家羅賓森利用十九世紀探險家史坦利在東非洲發現白種人部落的故事做為引子,從《創世記》被詛咒的含族傳說探討非洲人種膚色問題,在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各領域中尋找非洲與白種人關係的研究成果,藉此論述歷史上歐洲人如何自我合理地詮釋與剝削非洲。同時,作者也勾勒出歐洲人存有對非洲白色皮膚部落的種族情感糾葛。
——蔡米虹(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副教授)
一部傑出的傳記,傳主是一個觀念:「含族假說」。它把「含族假說」的生成變化娓娓道來,又揭示出它與探險史、科學史、人類起源觀點和許許多多其他事情的關係。
——《新書網絡》
非同凡響......雖然焦點是放在故去已久的探險家和老舊的科學文獻,但本書令人感受到它和當前的政治現實有著驚人的相關性。
——《宗教快遞》
在這本全力投入且深具啟發性的研究中,羅賓森追溯了一個韌性十足的觀念的生成演化。這個觀念是用來解釋人種的分布和差異,曾經讓探險家、科學家、小說家、納粹頭目和其他人入迷不已。本著極大的熱情,這著作充滿各種傳奇故事、歷史洞察和道德教喻。
——肯尼迪,著有《最後的空白空間:非洲和澳洲探險》
這是一趟奇技表演,一部探討現代世界人種觀念的傑出思想史與文化史著作。作者羅賓森為當前科學史與探險史研究的佼佼者之一,而他這部不同凡響的著作對持續進行中的種族辯論亦貢獻匪淺。
——韓森,著有《現代人的高峰:啟蒙運動之後的登山運動》
為何一個19世紀的人種假說,
讓無數知識分子、探險家、納粹領導者著迷不已?
甚至成為二十世紀種族屠殺、白人至上主義的歷史源流。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楊彥彬專文解說
非洲刮起的「白色」旋風
傳教士李文斯頓失蹤了!一八七一年探險家史坦利到非洲尋人,一舉成名。其後意外「發現」土生土長的白色人種。那些面貌、膚色近似歐洲白人的當地居民,為何會出現在這塊「黑暗大陸」?此後,一股在非洲尋找白色部落的風潮由此而起,繼而蔓延到世界各地:從北極、巴拿馬、北海道、紐西蘭,直到二十世紀,世界各地都持續傳來發現白色部落的消息。
高貴的白色人種控制了全世界
尋找白色部落的過程,猶如一段「人類再發現」之旅。這段過程也和十九世紀的人種理論的誕生緊密相關。當時科學家以世界各地「發現」的白色部落作為證據,推演出新的人類演化和遷徙過程理論。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和生物學等學科全都牽扯其中。甚至,化身為社會達爾文主義下,優勝劣敗的完美演繹,以此作為殖民理論的基礎。他們認為人種有高低等級,而白種人是最為高等、血統最純和最古老的一支。他們推測,世界各地殘留的「白色部落」遺民必然是遠古四處征服的白色人種的後代子孫。而近代的殖民過程只是古代白人征服世界的「再現」。
走向自我毀滅的人類
關於人類起源的推演,也可上溯聖經故事:現今人類都是挪亞後代,而住在非洲的人類就是挪亞犯錯的兒子「含」的子孫。因為有罪者的子孫,因此聖經故事給了歐洲人奴役非洲人的理由。這就是著名的含族假說。到了近世,則轉化為支撐白種人先天優異的論述。納粹的「雅利安人至上」論便是在上述脈絡下發展而生。雖然人種理論在二戰後遭遇嚴重批評,卻未曾遠離,一些非洲部落自認為是白人的後代,從而在去殖民化以後的非洲埋下衝突的種子,一九九四年,這類衝突在盧安達大屠殺中達於高峰。
西方文明的焦慮和尋找自我的渴望
二十世紀初,隨歐美出生率下降,有色人種移入,西方世界瀰漫著一股焦慮,擔心白人血統的消失。不論是早年的海外冒險小說,或是今日美國白人至上主義,都可說是延續著過去尋找白人風潮之下,西方發現自身的渴望。
本書是這段人種溯源的傳記,是許多探險家與科學家共同寫下的作品。這段歷史不但左右了非洲大陸的命運,甚至影響世界各地少數民族的認同與定位。從殖民時代到二十世紀民族主義興起,本書帶人重新反思種族、民族究竟是什麼?
◎好評推薦
本書作者不辭辛勞,不只自己親自走訪當時的歷史現場,還運用大量史料重建十九世紀西方學界之所以重視史坦利探險經歷的學術背景,內容涵蓋古文獻學、歷史語言學以及人種學等面向。讀者通讀此書,將有如經歷一場學術冒險之旅。
——楊彥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儘管今日世界已經因為網際網路與交通的發達越來越連成一體,但「種族」仍然是今日世界重要的動盪來源。本書以生動手筆介紹了一個在現代生物基因科技出現之前,西方白人世界如何找尋「白色種族」祖先的故事,這個故事提醒了對於種族的迷信可能如何蒙蔽自己,我們面對「種族」問題又該如何找到開放與尊重多元的態度。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中山大學創新創業學院整合學程專案助理教授)
黑非洲,在歐洲人的傳統刻版印象中,她象徵著文明落後的黑暗大陸,也意謂是黑色人種地區。本書作者歷史學家羅賓森利用十九世紀探險家史坦利在東非洲發現白種人部落的故事做為引子,從《創世記》被詛咒的含族傳說探討非洲人種膚色問題,在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各領域中尋找非洲與白種人關係的研究成果,藉此論述歷史上歐洲人如何自我合理地詮釋與剝削非洲。同時,作者也勾勒出歐洲人存有對非洲白色皮膚部落的種族情感糾葛。
——蔡米虹(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副教授)
一部傑出的傳記,傳主是一個觀念:「含族假說」。它把「含族假說」的生成變化娓娓道來,又揭示出它與探險史、科學史、人類起源觀點和許許多多其他事情的關係。
——《新書網絡》
非同凡響......雖然焦點是放在故去已久的探險家和老舊的科學文獻,但本書令人感受到它和當前的政治現實有著驚人的相關性。
——《宗教快遞》
在這本全力投入且深具啟發性的研究中,羅賓森追溯了一個韌性十足的觀念的生成演化。這個觀念是用來解釋人種的分布和差異,曾經讓探險家、科學家、小說家、納粹頭目和其他人入迷不已。本著極大的熱情,這著作充滿各種傳奇故事、歷史洞察和道德教喻。
——肯尼迪,著有《最後的空白空間:非洲和澳洲探險》
這是一趟奇技表演,一部探討現代世界人種觀念的傑出思想史與文化史著作。作者羅賓森為當前科學史與探險史研究的佼佼者之一,而他這部不同凡響的著作對持續進行中的種族辯論亦貢獻匪淺。
——韓森,著有《現代人的高峰:啟蒙運動之後的登山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