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10月11日,孫逸仙先生在倫敦失蹤了。之後,倫敦各大報陸續出現了觸目驚心的標題:「綁架?」(《每日紀事報》)、「身陷倫敦」(《每日郵報》)、「一華人在倫敦被綁架」(《每日畫報》)、「中國公使館綁架事件」(《每日新聞》)、「清使館非常行動」(《每日電訊報》)、「缽蘭大街爆出驚人新聞」(《早晨導報》)……。從失蹤到獲釋,孫逸仙先生的倫敦蒙難事件在報紙媒體的炒作下,逐漸演成一樁轟動全球的綁架案。
這件綁架案在歷經一世紀以後,成了著名的歷史懸案。百餘年來,中國的論者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聲稱:英國政府是在報紙刊登有關消息後,迫於輿論壓力才出面干預的。教科書甚至長期援用這種說法,連最近出版的一本有關孫逸仙的傳記,也引用此一觀點。然而,英國政府之所以干預其事,果真是輿論壓力下不得不有的作為?孫先生之進入滿清公使館,究竟是被綁架,還是自投羅網?馬格里果真是綁架案的策畫人?而孫逸仙先生是否真是《倫敦蒙難記》英文原著的作者?
本書將逐步帶領讀者回歸歷史情境,抽絲剝繭,解開這些歷史謎題。
這件綁架案在歷經一世紀以後,成了著名的歷史懸案。百餘年來,中國的論者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聲稱:英國政府是在報紙刊登有關消息後,迫於輿論壓力才出面干預的。教科書甚至長期援用這種說法,連最近出版的一本有關孫逸仙的傳記,也引用此一觀點。然而,英國政府之所以干預其事,果真是輿論壓力下不得不有的作為?孫先生之進入滿清公使館,究竟是被綁架,還是自投羅網?馬格里果真是綁架案的策畫人?而孫逸仙先生是否真是《倫敦蒙難記》英文原著的作者?
本書將逐步帶領讀者回歸歷史情境,抽絲剝繭,解開這些歷史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