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戲曲演進史》的〔明清戲曲背景編〕。南曲戲文與北曲雜劇各自發展為大戲以後,元代統一南北,使得南戲北劇自然合流交化。其以北劇為母體,經文士化、南曲化、水磨調化而蛻變為「南雜劇」與「短劇」;其以南戲為母體,經北曲化、文士化、水磨調化而蛻變為「傳奇」。
明清詞曲系曲牌體的戲曲體製劇種,同時存在「傳奇」和「南雜劇」,二者堪稱是歌舞樂的完全融合,最優雅的韻文學與最精緻的表演藝術。考究明清戲曲之榮景,可以觀察到明清上自帝王下至庶民普遍性的愛好戲曲,將戲曲融入其日常生活之中,形成廣大而溫馨的孕育溫床;而其新滋生的地方腔調梆子腔、皮黃腔、絃索腔、京腔、高腔,尤其是魏良輔及其師徒親友切磋琢磨所創發改良崑山腔的「水磨調」,不止使明清之腔調歌樂定於一尊,而且埋下了乾隆以後花雅爭衡的因緣;而此時的士大夫不只黽勉的投入戲曲的創作,也孜孜矻矻於戲曲文學和藝術理論的研究,同時也開始對同一論題有所辯爭,雖然見解高低參差,但像魏良輔《曲律》、王驥德《曲律》、李漁《閒情偶寄》之〈詞曲部〉與〈演習部〉,實皆為推動明清戲曲向上向廣向遠的巨輪;而見於明清「曲譜」、「宮譜」的歌樂論,自唐宋即見端倪的戲曲腳色說,自元人即起步的戲曲內在結構說,至此或發展完成,或準備就緒;無疑的它們都成了「明清戲曲」臻於登峰造極的有力推手。
明清詞曲系曲牌體的戲曲體製劇種,同時存在「傳奇」和「南雜劇」,二者堪稱是歌舞樂的完全融合,最優雅的韻文學與最精緻的表演藝術。考究明清戲曲之榮景,可以觀察到明清上自帝王下至庶民普遍性的愛好戲曲,將戲曲融入其日常生活之中,形成廣大而溫馨的孕育溫床;而其新滋生的地方腔調梆子腔、皮黃腔、絃索腔、京腔、高腔,尤其是魏良輔及其師徒親友切磋琢磨所創發改良崑山腔的「水磨調」,不止使明清之腔調歌樂定於一尊,而且埋下了乾隆以後花雅爭衡的因緣;而此時的士大夫不只黽勉的投入戲曲的創作,也孜孜矻矻於戲曲文學和藝術理論的研究,同時也開始對同一論題有所辯爭,雖然見解高低參差,但像魏良輔《曲律》、王驥德《曲律》、李漁《閒情偶寄》之〈詞曲部〉與〈演習部〉,實皆為推動明清戲曲向上向廣向遠的巨輪;而見於明清「曲譜」、「宮譜」的歌樂論,自唐宋即見端倪的戲曲腳色說,自元人即起步的戲曲內在結構說,至此或發展完成,或準備就緒;無疑的它們都成了「明清戲曲」臻於登峰造極的有力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