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 拾書所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 237 元 原價 300
◎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陳慧宏 專文推薦
◎ 各界學者、專家一致好評推薦
生態學科
王琄嬋 輔仁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侯平君 成功大學生科系教授
宣大衛 東華大學生命科學系主任
彭鏡逸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主任
程建中 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副教授
程樹德 哈佛醫學院博士 現任教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生命科學系
楊倍昌 成大微免所所長

歷史學科
王文霞 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周雪舫 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
周惠民 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林美香 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秦曼儀 台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楊肅獻 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人類學科
翁玲玲 佛光大學人類學暨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系主任
莊英章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

文化人
楊 照 新新聞副社長

◎ Amazon讀者★★★★★深刻推薦

若沒有美洲這片新市場,五百年來的歐洲,以及今天的歐洲,會是一個非常不同且比實際上貧瘠甚多的地區。                                  ──作者

克羅斯比在人類史中加入了生態學,解釋了許多長久以來讓人困惑的歷史事件。
                      ──內華達拉斯維加斯大學歷史系教授 羅斯曼

一段人類忽視了五百年的歷史,一則遲了三十六年才傳到台灣的史實,將深刻改變我們的全球史觀。

每當我們談起世界史,主角總是圍繞在歐洲;一旦談起我們這本書所研究的美洲,卻也往往把它依附在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登陸巴哈馬後歐洲軍事、政治、財富等歷史事件之下。直到本書作者克羅斯比在一九七二年揭開深深影響歐美以及現代世界的關鍵力量後,這段消失五百年的歷史才又重回人類史冊,人類也才意識到,植物、牲畜乃至細菌,才是新舊二個世界交戰的真正火力,而且它們的後果絕不只是一些美洲國家的誕生,更是全球生活文化、飲食風俗的大轉變。

歐洲人在美洲所種植的作物,不但影響了我們的餐盤風貌,也影響了全球人口的迅速成長,餵飽發展中國家的人口。例如玉米,原生於美洲的營養穀物,目前已成全世界人類與牲口最重要的糧食之一……就連一向被視為台灣「國食」的「地瓜」,也是在「大交換」下來到台灣的。

然而在這個歐洲獲利的歷史過程中,歐洲人所帶過去的細菌,卻殺害了無數的美洲印地安人,成功解釋了為何一小隊西班牙士兵即能攻下當時位於墨西哥已高度組織化和軍事化的社會。當時甚至有人描述:「一群印地安人只要嗅到一個西班牙人的味道,他們就會立即死去。」此外,歐洲人有意無意帶過去的生物,也掠奪了美洲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自哥倫布登陸美洲大陸這五百年來所消滅的物種,可能比一百萬年演化而滅絕的物種都還要多。

對於這段可說是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全球化」歷史事件,本書作者克羅斯比切入的角度與其他歷史學家不同,也開啟了史學、人類學和生態史的新領域,將過去人類所忽視的史實重新拉回歷史。因此本書一九七二年一出版(中譯版譯自二○○三年慶祝三十週年紀念新版),書名「哥倫布大交換」即成為經典術語,更刺激了許多以生態解釋歷史的著作誕生,例如《槍砲、病菌與鋼鐵》。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