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一百年左右的日本社會而言,
列車依照時刻表準時在車站離到,是理所當然的日常。
因為和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一樣,是理所當然反覆重現的日常,
人們並不會去探問它的理由。
那一年到頭牢牢刻畫的準確節奏,是人所打造出來的。
但人們無法得見這過於巨大的系統的模樣。
人們只聽到眼前列車的聲音而已。
上面這段頗具詩意的文字,是《準點發車》作者三?祐子特別寫給中文版讀者的話語,似乎道出了她探索日本鐵路超過三十年的心聲。
最初,三?祐子是懷抱這樣的問題意識來探究鐵路:「日本鐵路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契機,又歷經哪些複雜的因果關係,最終才得以實現令世界各國吃驚的準時運行?」這不解的謎團,成了《準點發車》最初的發想。然而,回顧1996年秋天時的初步假設,她坦言:「那時的我,從更遙遠的地方看著鐵路。……那時還處於隨興設想的階段。」直到某天發生了一件意外小事,使得準時運行的問題變成了她自身的問題。
那一天,三?祐子偶然遇上了日本不常見的列車誤點。五分鐘後,搭上延誤的列車,在一路搖搖晃晃中,她開始思索自己稍早的莫名焦躁。由於沒想過自己是會對五分鐘程度的事情費神抱怨的個性,這個經驗很是震撼。「我完全沒想過鐵路會有誤點這回事。為何認定不會誤點?因為它總是準確地運作著。可是,它為何總是準確?」
三?祐子察覺到自己平日雖然依賴鐵路過生活,卻忽略了「隨時隨地、持續正確無誤地依照時刻表行駛」應該是非比尋常的事,而把準確的鐵路想得太理所當然了。「對於準時運行的問題,能否不從鐵路服務提供者的立場,而是從鐵路使用者的觀點,就自己切身的問題,以大家都懂的語言來書寫?探究準時運行的祕密,或許也涉及重新審視日本社會。」於是,她展開了深度企劃調查。
透過大量的文獻爬梳、相關人員訪談、實地現場觀察,她收集了詳實的素材,並借用「生物」的意象(觀察日本鐵路的「演化過程」),作為《準點發車》的書寫架構。第一部檢視環繞著日本鐵路的自然環境、民族性、社會條件及歷史脈絡,以探查準時行駛之謎;第二部揭開技術的機密,從鐵路公司內部來瞭解,鐵路人員實際上如何打造依照時刻表準確運行的鐵路;第三部描述翻轉百年來鐵路常識的技術革新,並思索「準確度」今後的走向,以及與日本社會的關聯。
2001年,《準點發車》單行本(原副標題為「烙印在日本社會裡的鐵道節奏」)上市,當時三?祐子這麼談論自己的作品:「它乍看是鐵道書籍,再讀則是系統論,再細讀其實是日本文化
列車依照時刻表準時在車站離到,是理所當然的日常。
因為和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一樣,是理所當然反覆重現的日常,
人們並不會去探問它的理由。
那一年到頭牢牢刻畫的準確節奏,是人所打造出來的。
但人們無法得見這過於巨大的系統的模樣。
人們只聽到眼前列車的聲音而已。
上面這段頗具詩意的文字,是《準點發車》作者三?祐子特別寫給中文版讀者的話語,似乎道出了她探索日本鐵路超過三十年的心聲。
最初,三?祐子是懷抱這樣的問題意識來探究鐵路:「日本鐵路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契機,又歷經哪些複雜的因果關係,最終才得以實現令世界各國吃驚的準時運行?」這不解的謎團,成了《準點發車》最初的發想。然而,回顧1996年秋天時的初步假設,她坦言:「那時的我,從更遙遠的地方看著鐵路。……那時還處於隨興設想的階段。」直到某天發生了一件意外小事,使得準時運行的問題變成了她自身的問題。
那一天,三?祐子偶然遇上了日本不常見的列車誤點。五分鐘後,搭上延誤的列車,在一路搖搖晃晃中,她開始思索自己稍早的莫名焦躁。由於沒想過自己是會對五分鐘程度的事情費神抱怨的個性,這個經驗很是震撼。「我完全沒想過鐵路會有誤點這回事。為何認定不會誤點?因為它總是準確地運作著。可是,它為何總是準確?」
三?祐子察覺到自己平日雖然依賴鐵路過生活,卻忽略了「隨時隨地、持續正確無誤地依照時刻表行駛」應該是非比尋常的事,而把準確的鐵路想得太理所當然了。「對於準時運行的問題,能否不從鐵路服務提供者的立場,而是從鐵路使用者的觀點,就自己切身的問題,以大家都懂的語言來書寫?探究準時運行的祕密,或許也涉及重新審視日本社會。」於是,她展開了深度企劃調查。
透過大量的文獻爬梳、相關人員訪談、實地現場觀察,她收集了詳實的素材,並借用「生物」的意象(觀察日本鐵路的「演化過程」),作為《準點發車》的書寫架構。第一部檢視環繞著日本鐵路的自然環境、民族性、社會條件及歷史脈絡,以探查準時行駛之謎;第二部揭開技術的機密,從鐵路公司內部來瞭解,鐵路人員實際上如何打造依照時刻表準確運行的鐵路;第三部描述翻轉百年來鐵路常識的技術革新,並思索「準確度」今後的走向,以及與日本社會的關聯。
2001年,《準點發車》單行本(原副標題為「烙印在日本社會裡的鐵道節奏」)上市,當時三?祐子這麼談論自己的作品:「它乍看是鐵道書籍,再讀則是系統論,再細讀其實是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