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霜1922年出生於臺中州豐原郡。從小和機械接觸的經驗,萌生了對工藝喜愛的初心。1937年考上「私立臺中工藝專修學校」,畢業後前往日本東京美術學校進修,經山中公的介紹,進入河面冬山的「體漆工坊」,正式學習日本正統的漆工藝「蒔繪」。
1944年因戰事緊迫,王清霜被迫中斷學業,回到臺灣母校執教,又因戰局的影響,還未及教授專業,就要協助收拾關校。後來轉職到新竹漆器工廠,同樣面臨關廠的變局。到了1949年王清霜成立「美研漆器工藝社」,並獲得顏水龍的邀請,共同策辦「南投縣特產手工藝指導員講習會」,於是毅然決定加入。
1956年王清霜前往日本,以竹籐製品的設計為題進行考察。歷經八個月之後,帶回尿素胎的開創性技術,得以解決當時臺灣木胎漆器生產的困境。
除了工藝產業的貢獻,繪畫方面王清霜也堅持創作不歇,他運用留日期間習得的膠彩和雕塑為媒材,創作出具有臺灣在地風土情感的作品。因受到畫家李澤藩的鼓勵,多次參加省展並獲得獎項。1991年受邀參加「從傳統到創新――臺灣工藝展」,展出作品〈雄獅〉獲得很高評價,自此決定全心投入漆藝創作。
七十歲以後,漆藝創作成為王清霜的重心,作品〈登高遠眺〉、〈天人合一〉廣受矚目。〈辟邪〉更獲得明治神宮「漆之美展」特別獎。這樣的成就,必須歸功於最忙的時候,也從未停止過繪畫與漆作,始終維持以寫生與攝影,紀錄周邊環境的習慣。從綿密觀察的曇花之蘊、悠然的田園風光,到壯闊的玉山峰巒,傳達的正是臺灣風土中領受的獨特生命震動。
如今,百歲高齡的王清霜,家族漆藝的傳承已經第三代,可謂是臺灣不可多得的工藝家族。
1944年因戰事緊迫,王清霜被迫中斷學業,回到臺灣母校執教,又因戰局的影響,還未及教授專業,就要協助收拾關校。後來轉職到新竹漆器工廠,同樣面臨關廠的變局。到了1949年王清霜成立「美研漆器工藝社」,並獲得顏水龍的邀請,共同策辦「南投縣特產手工藝指導員講習會」,於是毅然決定加入。
1956年王清霜前往日本,以竹籐製品的設計為題進行考察。歷經八個月之後,帶回尿素胎的開創性技術,得以解決當時臺灣木胎漆器生產的困境。
除了工藝產業的貢獻,繪畫方面王清霜也堅持創作不歇,他運用留日期間習得的膠彩和雕塑為媒材,創作出具有臺灣在地風土情感的作品。因受到畫家李澤藩的鼓勵,多次參加省展並獲得獎項。1991年受邀參加「從傳統到創新――臺灣工藝展」,展出作品〈雄獅〉獲得很高評價,自此決定全心投入漆藝創作。
七十歲以後,漆藝創作成為王清霜的重心,作品〈登高遠眺〉、〈天人合一〉廣受矚目。〈辟邪〉更獲得明治神宮「漆之美展」特別獎。這樣的成就,必須歸功於最忙的時候,也從未停止過繪畫與漆作,始終維持以寫生與攝影,紀錄周邊環境的習慣。從綿密觀察的曇花之蘊、悠然的田園風光,到壯闊的玉山峰巒,傳達的正是臺灣風土中領受的獨特生命震動。
如今,百歲高齡的王清霜,家族漆藝的傳承已經第三代,可謂是臺灣不可多得的工藝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