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信1936年出生於臺南歸仁鄉紅瓦厝聚落,祖父為當地知名道士,擅長糊紙厝及年畫等技藝,使他從小就沉浸在豐富的民間藝術氛圍中。田野與巷弄間的回憶,成為日後創作的靈感。
林智信畢業於臺南師範學校藝術師範科,在學期間向張麟書學習版畫,也積極投稿《豐年》雜誌,受到楊英風的啟迪,版畫作品充滿農村寫實主義的嚮往。之後擔任小學美術教職長達37年。當時教職人員生活清苦,只好兼職副業,開牛舍,飼鳥養鱉、種菇及鳳梨,嫻熟於農畜漁業。1973年獲得政府選派,前往日本、韓國考察美術教育,結識日本著名版畫家吹田文明並參觀美術館,眼界大開,回臺後毅然放棄副業,投身藝術創作。
他的「迎媽祖」連幅版畫,可謂版畫界的傳奇。從1975年開始構思,歷經20年之後,終在1995年大功告成。「迎媽祖」全長124公尺,突破版畫藝術的世界紀錄,以東方的多視點畫法,將藝術、風土、信仰熔於一爐,並在國內各地及世界多國巡迴展出,迴響熱烈,成為臺灣形象的代言人。
1989年五十四歲的林智信,萌生彩繪臺灣的想法,於是前往日本學習油畫,並造訪臺灣各地寫生。七十九歲時終於完成巨幅油畫「芬芳寶島」,北起基隆,南至鵝鑾鼻,102幅油畫拼接成臺灣西海岸人文變遷與山川風貌,為1950年代臺灣留下桃花源般的回憶。
林智信也勇於跨越媒材,學習交趾陶,從事青銅翻模,還創作泥塑和琉璃,藝術領域廣泛且卓然有成。晚年皈依佛教,成為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駐館藝術家,以版畫「八相成道」描繪佛陀一生,流露晚年的虔誠心境。
林智信的創作力旺盛,大地是他創作的熱情來源,傳統生活建構起夢幻綺麗的記憶。其作品中樸實的農村景象以及躍動的生命力,已然成為臺灣精神的表徵。
林智信畢業於臺南師範學校藝術師範科,在學期間向張麟書學習版畫,也積極投稿《豐年》雜誌,受到楊英風的啟迪,版畫作品充滿農村寫實主義的嚮往。之後擔任小學美術教職長達37年。當時教職人員生活清苦,只好兼職副業,開牛舍,飼鳥養鱉、種菇及鳳梨,嫻熟於農畜漁業。1973年獲得政府選派,前往日本、韓國考察美術教育,結識日本著名版畫家吹田文明並參觀美術館,眼界大開,回臺後毅然放棄副業,投身藝術創作。
他的「迎媽祖」連幅版畫,可謂版畫界的傳奇。從1975年開始構思,歷經20年之後,終在1995年大功告成。「迎媽祖」全長124公尺,突破版畫藝術的世界紀錄,以東方的多視點畫法,將藝術、風土、信仰熔於一爐,並在國內各地及世界多國巡迴展出,迴響熱烈,成為臺灣形象的代言人。
1989年五十四歲的林智信,萌生彩繪臺灣的想法,於是前往日本學習油畫,並造訪臺灣各地寫生。七十九歲時終於完成巨幅油畫「芬芳寶島」,北起基隆,南至鵝鑾鼻,102幅油畫拼接成臺灣西海岸人文變遷與山川風貌,為1950年代臺灣留下桃花源般的回憶。
林智信也勇於跨越媒材,學習交趾陶,從事青銅翻模,還創作泥塑和琉璃,藝術領域廣泛且卓然有成。晚年皈依佛教,成為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駐館藝術家,以版畫「八相成道」描繪佛陀一生,流露晚年的虔誠心境。
林智信的創作力旺盛,大地是他創作的熱情來源,傳統生活建構起夢幻綺麗的記憶。其作品中樸實的農村景象以及躍動的生命力,已然成為臺灣精神的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