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垃圾山:孟買拾荒者的愛與失去 | 拾書所

家住垃圾山:孟買拾荒者的愛與失去

$ 331 元 原價 420
一則揭露消費神話黑暗面的故事
見證現代生活的欲望如何滋養垃圾山
以及在此成家的人們,如何於掙扎中催生出信念與愛

「我將垃圾山視為現代生活的揭露,我們對欲望無盡的追求只是讓垃圾山不斷擴大,卻看不見被我們丟棄的物品所創造出的世界。」
──作者 索米雅.羅伊



  維塔貝.坎伯勒在城市邊緣的垃圾山上工作,需要向基金會貸款。基金會提供小額低利貸款,協助市內最貧窮的居民發展事業。我擔心她要如何用她那奇特的生意來償還借款:「如果你只能賣雙手收集到的東西,那我們的貸款要如何幫助你發展?」

  維塔貝迅速反駁:「垃圾會有減少的一天嗎?」她在孟買飛快成長的產業工作,並表示願意帶我去看他們取之不盡的山。

──本書摘文


迪歐納山占地一百三十公頃、十八層樓高,是印度全國規模最大的垃圾山,矗立在孟買郊區已經一百二十個年頭。

最年長的拾荒者還記得這裡曾經平坦的樣子。終年不止的垃圾車 隊滋養群山,也吸引了懷抱「孟買夢」的人前來。他們搭起搖搖欲墜的家,在惡劣的環境工作,希望從此發家致富。幾十年過去了,有人一夕發財轉瞬樓塌,有人加入幫派鋌而走險,還有人深信自己被山區鬼魂糾纏、不得超脫;垃圾山的陰影長存每個人心中,沒有人能真正離開。在他們搖晃不穩、一無所得的人生中,只有愛是唯一恆定不變的,也是他們僅所擁有的。

二○一六年的一場大火,讓孟買市府注意到這個長年隱藏起來的世界,因而採取嚴厲的控制措施。山的財富銳減,並衝擊拾荒者的家園與生活……

作者索米雅‧羅伊以八年時間走入迪歐納鎮區,如實記錄四個家庭在垃圾山下展開的生活與事業,並爬梳這項人工奇觀的進程,從英國殖民者建立此地的歷史,到市政當局對其公安與公害問題徒勞無功的嘗試。索米雅於書中隱身在一旁,以帶領讀者走入這個拾荒者從丟棄的物品創建的家園與生活。本書所描寫的,是迪歐納垃圾鎮區及隱身於山影下的人生,也是在世界其它地方正發生的故事。


「如果只讀一本關於印度的書,就讀這本。」
──「普立茲釋義性報導獎」得主 吉塔.阿南德(Geeta Anand)


◆專文推薦

「在沒有什麼選擇的條件下,活著的人仍用盡精力去適應和克服各種挑戰。那些擁有特權之人無需經歷的,並非不存在,我們身處的體系、享受的各種發展背後有著這樣的黑暗面,請不要將頭轉開。」

──國際NGO工作者、《邊緣印度》作者 程敏淑

◆聯合推薦
印度尤  前華文媒體駐印度記者
房慧真  報導文學作家
阿 潑  媒體工作者
喬伊斯  《孟買春秋》作者、前路透社記者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