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癡的歷史:18世紀至今世人如何看待智能障礙者 | 拾書所

白癡的歷史:18世紀至今世人如何看待智能障礙者

$ 497 元 原價 630
    "'生而為人,他們與你我為何「應該」不同?



    ◎第一本從人性關懷的角度討論智能障礙者的歷史書

    ◎收錄63張歷史圖像,重新思索300年來世人眼中的「白癡」



    白癡、智障、低能……那些曾被貼上標籤,遭受歧視之人,今日稱之「智能障礙」者。一般認為他們天生智能不足,無法完全理解大多數人能理解的事情,缺乏獨立生活的技能,且終其一生都不會改變或被治癒。他們生活在你我周邊,卻彷彿不屬於這個世界。相較於有可能被「治癒」的精神病患,智能障礙者成為更加邊緣與不受關注的存在。





    天生就該成為「收容所生物」?



    本書從社會、文化、法律、醫學等面向,透過法庭紀錄、文學作品、笑話集、畫作、俚語、漫畫等重構「白癡」的300年歷史。在18世紀以前,智能障礙者雖可能遭受欺負與矇騙,但也同時受親友的保護,是社會群體中的一份子。



    進入19世紀後,他們被認為無法履行公民義務且是需要處理的「社會問題」,應該安置在機構中接受治療與監管。而他們的天生殘疾,過去在法庭上可能是受到寬赦的理由,如今卻解讀成驅使他們犯罪的動力,「白癡」成為對社會秩序造成威脅之徒。





    生而為人的標準是什麼?為何不能僅僅因為父母生下我?



    近百年來,智能障礙者被認為僅是不斷變動的歷史長河中一段背景,無法對人類產生貢獻。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們曾經是技術勞工,填補了男性人力的短缺,卻在戰爭結束後又被迫離開崗位,回到收容所。



    智能障礙者也在過去也經常被視為「非人」。達爾文及其後發展出的演化心理學,認為「白癡」的心智足以填補動物與人類這種「高等生物」之間的發展落差,「白癡」的行為舉止甚至被拿來與動物相比擬。



    在優生學出現後,智能障礙者在納粹眼中成為應當被消滅的對象,1939年的法令甚至對「垃圾兒童」施以安樂死。二戰結束,優生學觀念雖受到譴責,但智能障礙者仍舊無法被社會接納,而被關入特定機構中受到「保護」。





    從排斥到接納的旅程



    20世紀下半葉,在去機構化的呼聲下,許多身心障礙者終於搬出收容所,回歸社區,過上一般人的生活。不過,現實中仍有需要面對的問題:他們是否得到社會完整的接納?在社會群體中有找到歸屬感嗎?他們可以多大程度上和我們一起履行公民職責?本書作者希望透過這段歷史重新思索這些問題。也許首先我們該做的是,理解他們也懷抱希望、有他們熱切與渴望,如你我一般。





    好評推薦



    ◎一部可讀性極強、圖文並茂的歷史……感謝賈勒特以如此清晰、卓越的寫作風格,娓娓道來這個複雜、迷人,又經常令人不安的故事。

    ——史蒂芬‧昂文,作家、劇作家暨導演



    ◎在他的這本近期歷史鉅作中……賈勒特讚揚學習障礙者從長期的監禁中,「大解禁」成功……然而,他看出社會的任務仍然是去適應所有人類成員。

    ——麥可‧菲茨帕特里克,《每日電訊報》



    ◎賈勒特一位充滿魅力的歷史學家……他的故事是對那些被貼上「白癡」標籤者的掙扎和渴望的讚詞。

    ——喬安娜‧伯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歷史教授



    ◎既優雅又富煽動性……這部充滿人道精神的歷史教導我們,社會可以如何學著去適應包容全體社會成員。

    ——大衛‧特納,《十八世紀的英國殘障問題》作者



    ◎本書從十九世紀末的優生學和機構當局的觀點,到當代社會的思想和實踐,對智能障礙進行了重大的反思。

    ——桑德‧吉爾曼,埃默里大學文理科特聘教授暨心理學教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