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代表中國哲學發展的新方向,同時標誌當代中國哲學正式進入「後牟宗三年代」。黑格爾嘗言:任何真正的「哲學體系」必具有雙重性格--「時代性」與「學術性」。從時代觀點而言,牟宗三的《現象與物自身》總結了二十世紀的中國哲學--此中康德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本書則下開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哲學--其中沿著現象學的進路而行。在學術層面上,告別承繼「心學」之傳統的「當代新儒家」路線,本書一反其只認可「形而下之氣」之立場,
重新闡釋張載「一物兩體:一故神二故化」的哲學命題之涵義。在方法論上,
本書從一比較哲學的進路,將之與萊布尼茲的「力之理論」相提並論;另一方面,
立足於海德格的「存有」思想,本書釐清了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性」之概念。整體而言,
於開發新型的「宋明儒第三系」(特別是其氣論)之潛力上,本書從一「跨文化」的視野,
展示了中國哲學如何能夠提升為哈伯瑪斯義「新軸心時代之世界哲學」的途徑。
重新闡釋張載「一物兩體:一故神二故化」的哲學命題之涵義。在方法論上,
本書從一比較哲學的進路,將之與萊布尼茲的「力之理論」相提並論;另一方面,
立足於海德格的「存有」思想,本書釐清了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性」之概念。整體而言,
於開發新型的「宋明儒第三系」(特別是其氣論)之潛力上,本書從一「跨文化」的視野,
展示了中國哲學如何能夠提升為哈伯瑪斯義「新軸心時代之世界哲學」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