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醫義 最新版〜研究易理、中醫與道醫的一點心得 | 拾書所

易道醫義 最新版〜研究易理、中醫與道醫的一點心得

$ 450 元 原價 450
「易道醫義」即研究易理、中醫與道醫的一點心得
矢建國

西元1840年鴉片戰爭後至今已近兩個世紀,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巨變下,生活及學習環境與古人迥異。同時今人的根器又遠不如古人,故在今日傳統文化的承傳中,先進們教學多從《弟子規》入手,佛教大德們也建議大家先學習《了凡四訓》。中醫的承傳也是如此,大體上說,英文及西醫進步了,但同時中文與中醫卻退步了許多。許多中醫的前輩及同道們也同感憂心,希望改善時弊。如:背誦歌訣、重視經典教學、經典臨床科室、師帶徒等,且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實在令人欣慰。

本人青年時,有緣隨諸師學習傳統文化,如易經、佛學、建築學、風水學、太極拳與天文學等。感懷諸師教誨的同時,特別感謝成功大學唐亦男恩師教授(西元1932年—)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本人因熱愛中華文化及悲憫世間老病之苦,在工作之餘,曾隨緣跟從張步桃、胡乃文及顏立智等中醫師學習。西元1995年,放下了去德國柏林Freie Universität中國哲學及社會經濟研究所,師從Prof. Dr. Erling von Mende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改投廣州中醫藥大學,從本科生(大學部)開始學習中醫學。由於年近不惑及長年學習傳統文化的背景,故在學習中醫時,自然覺得親切易懂,心中常能醫易互見,略窺古人心意。西元2012年在家人及朋友的護持下,有幸回到廣中醫攻讀博士學位,基本上完成了學習中醫學的主觀條件(博士在德國只是個可以開始獨立作學問的資格耳)。

見山路轉, 遇水渡河。本人無意寫作, 只是在學習醫道的路上,借用文字方便,隨緣行筆應答耳。南宋詩人陸游有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二十餘年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偶得文章幾篇,今將之作階段性的彙集報告,提供給同道作參考。本人不揣固陋,選取十一篇,重新整理。文章依序為: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位列首篇,有關儒家《易經》者排為次,有關道家針灸者再次之;後接各個單篇,終以書信為末篇。於各篇篇名後,先置「緣起」(甲),簡述本文的因緣生起,後接「本文」(乙),展開敘述。

書中本文部分約十萬五千字, 百餘個圖表, 引述文獻較多,將有利於閱讀。明代張景岳(介賓)逾不惑之年方克漸悟,融醫、易、哲學及道家學說自成一家,深得其中三昧。張氏有《類經圖翼》,其中《醫易義》裡,因仿《易.說卦傳第九》(圖1-16-1),而有八卦配屬人體部位說(篇首,2-8. (2));仿邵子《皇極經世.卷八下》人體十六卦象說(圖1-26)之言生理,而有卦象言疾病之變化說(第五篇)。本書題旨效仿先賢大義,而名之為《易道醫義》。醫易同源又相通,本書有八篇與易經相關,故名「易醫」;「道」在醫者心中本自具足,且道家為中醫學作出最多的貢獻,如「飛騰八法」,乃「道醫」結合易理與傳統醫學所成,此亦「易道醫」(易理之道的醫學)的貢獻。總之,《易道醫義》即研究傳統文化(易理)、中醫與道醫的一點心得。

孔子述而不作, 老子可道非常, 佛祖說而無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希望有緣的讀者,得魚忘筌,得意忘言;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人人心領神會自己心中本有的醫道。感謝三位恩師賜序及好友Dr. Ms. Brenda Hood and Mr. Angelo Konidas的英文校閱。也要感謝簡進土、林坤翰、陳立憲、楊子正、胡向華、孫武曾、矢天浩、黃文軒及元氣齋出版社林鈴塙社長,在成書過程中之關懷與協助。本人才疏學淺,尚祈諸先進及同道不吝指正!此為序。

西元2016年09月28日秋分後
日寫於紐西蘭奧克蘭市蓮花居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