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精神分析與存在哲學觀點的深度反思,深究互為主體的論述與其於心理治療上的實踐與幫助。
◤ 本書引領讀者窺探史托羅洛與艾特伍這兩位互為主體學派專家的對談及其思考脈絡,讀者於親炙存在哲學、現象學、精神分析的思辨現場同時,也能了解現象學如何破除傳統精神分析、領略現象學於療癒創傷的幫助,並感受互為主體脈絡的力量。
我們是當代精神分析裡的無名賞金獵人,走向不確定的未來。我想讓它這樣就好。──喬治.艾特伍
在心理治療領域深耕多年的史托羅洛與艾特伍,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兩人早年便對哲學產生熱愛,進而深受精神分析這種能探究人心痛苦來源的學門吸引。
然而,越是投入精神分析,他們越不滿精神分析已侷限於笛卡兒二元論的框架,而更認同現象學與存在哲學所聚焦的存在整體性與互為主體系統。前者將創傷視為病理來診斷時,後者則主張所有情緒痛苦都是交織於互為主體的人際脈絡中。
本書是作者們投入由現象學反思精神分析將近半世紀的精華,他們以論述夾對話的方式爬梳在精神分析、心理學、語言、哲學與文化的脈絡下,各家論述如何自大、武斷,或即便創新卻又逃避生命本質。同時,這些爬梳過程也帶著對現象學不斷的反思。
透過現象學之眼,兩位作者呈現了心理治療如何能回應個案的苦痛與世間的無常。在互為主體概念下,個案與治療師即使在治療現場少不了針鋒相對,這種「情緒棲居」、「見血」卻能幫助個案獲得顯著改善。這正是互為主體學派的特點:能切身直面個案的感受,同理才能真正發生、療癒始為可能。
在紮實的存在哲學論述之間穿插心理治療的臨床案例,《現象學的力量》帶來完整的思考脈絡與情感共鳴,不管是存在哲學研究者、助人工作者,以及關注生死、焦慮與創傷等議題的讀者,本書都提供了值得深思的觀點。
好評推薦
《現象學的力量:精神分析與存在哲學的深度反思》是兩位臨床工作者以存在主義式的「血」和「淚」的親身投入,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提煉,所撰寫的一部如何在臨床中反思、如何運用現象學的力量,來協助病患接觸到他們自己,讓他們的生命在這個充滿無常且有痛苦的世間,找到自己生存於世的詩意棲居的主體性。對心理諮商與治療的從業人員來說,這都是一部值得閱讀且引發思考的臨床心理治療傑出作品。
徐鈞
南嘉心理諮詢中心創始人、國際自體心理學會會員
有將近半個世紀的合作情誼為基礎,喬治.艾特伍德和羅伯.史托羅洛持續在精神分析現象學的領域中拓荒前行。借助他們豐富的專業知識與個案歷史,作者們不僅闡釋了心理病理學在互為主體性的意義,還明確指出——只有將苦難經驗置於生活世界的脈絡之中,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人類之受苦。這本書對於任何在現象學、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學的交疊領域工作的人來說,都是一本必讀之作。
凱文.阿和(Kevin Aho)
佛羅里達谷弗灣區大學哲學系教授暨系主任
《存在醫藥:健康與疾病》
(Existential Medicine: Essays on Health and Illness)論文期刊主編
《現象學的力量》展示了史托羅洛和艾特伍這五十年經驗的著作深度和範圍。他們細緻地將其對話結合討論的獨特性,使這本書蘊含了豐富的寶藏。史托羅洛和艾特伍展示了如何結合精神分析和現象學理解以豐厚我們的經驗。他們在創傷和瘋狂、主體性和連結人類存有的論述,證明了他們想法的落實,也奠基了他們在當代精神分析演變中的關鍵地位。
羅傑.弗里博士與心理治療博士(Roger Frie, PhD, PsyD, Professor)
西蒙弗雷索大學暨英屬歌倫比亞大學教授
《精神分析、自我與脈絡》期刊(Psychoanalysis, Self and Context)協同主編
透過本書章節中結合了研究成果、對話、批判性思考、個人專業經驗分享,以及卓越的推測性分析與洞察,作者們寫下精神分析和哲學交疊的領域裡,迫切需要且極度真實的重要著作。
蘇珊.克拉克斯頓(Susanne Claxton)
《史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期刊
汪文聖|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退休暨兼任教授
紀金慶|台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徐 鈞|南嘉心理諮詢中心創始人、國際自體心理學會會員
張凱理|台齡身心診所主治醫師、台北榮總桃園分院支援醫師
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法國巴黎大學精神分析學博士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專業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