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摘錄
Chapter 6 愛情殺手:婚姻中的自我辯護
以下兩種情況哪一個先發生?是伴侶先對另一半感到不滿,還是先對另一半萌生負面想法?我之所以對你不滿,是因為你的人格缺陷,還是因為我認為你有人格缺陷(而非可被原諒的怪癖或外在壓力)?這顯然是雙向的。多數新婚夫妻不會在婚姻開端就想抱怨或責備對方,心理學家因此得以長期觀察夫妻的互動,看看是哪些因素,導致某些夫妻的婚姻持續走下坡。研究人員發現,負面思維和責備通常最先出現,而且無關乎夫妻發脾氣的頻率或是其中一方的沮喪感。感情融洽與感情不睦的夫妻,對婚姻中另一半的行為抱持不同看法。即使面對相同情境與行為,他們的回應方式也有所不同。
這就是為何我們認為自我辯護是謀殺婚姻的頭號嫌犯。每一位配偶都會以特定方式來解讀另一半的行為,藉此消除衝突和惱人的事引發的失調。而他們選擇的解讀方式,會讓他們開始從金字塔頂端往下走。選擇踏上羞辱與責備之路的人,最後會開始重寫婚姻故事。在改寫婚姻故事的過程中,他們會進一步尋找證據,來支持他們對另一半越來越悲觀與輕視的看法。他們不會再試著將婚姻中負面的面向縮小,而是過度強調這些部分,努力尋找能佐證新版婚姻故事的各種證據。新的故事逐漸成形,丈夫和太太會私下或跟同情他們的友人不斷重述演練自己建構的敘事,接著開始對另一半的優點視若無睹,對這些當初讓他們愛上對方的特質視而不見。
高特曼發現,只要「魔術比例」低於五比一,夫妻就會開始重寫愛情故事。魔術比例指的是,在佳偶的婚姻關係中,正面互動(例如表達愛意、感情與幽默)是負面互動(像是表達不耐和抱怨)的五倍。這跟夫妻的情緒是否起伏動盪無關。不管夫妻是一天吵十一次架,還是情緒平穩、十年才起一次口角,都同樣適用這個比例。比例才是關鍵。高特曼發現:「情緒波動較大的夫妻,可能會時常對彼此大吼大叫,但他們會花五倍的時間來表達愛意、修補關係。比較安靜、偏好迴避爭執的夫妻,或許不像另一種夫妻那樣展現這麼多激情,但他們批評對方或表達輕蔑的情況也非常少,所以比例一樣是五比一。」比例等於或高於五比一的時候,婚姻關係中的認知失調,通常都會以正向的方式被消除。社會心理學家阿亞拉.派因斯(Ayala Pines)在一份探討婚姻倦怠的研究中,描述名叫艾倫(Ellen)的已婚婦女是如何消減認知失調、解釋丈夫沒有送她生日禮物的事實。艾倫對派因斯說:「我對老公說,我真希望他在我生日的時候有送禮物,不管送什麼都好。我通常會這樣直接對他說出我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渴望和需求時,我就在想,能這樣自在坦率跟他分享我的所有感受,甚至是負面的情緒,是一件多美好的事啊……剩下的負面感受就讓它過去吧,再也不重要了。」然而,假如正負比逐漸往負面情緒的方向偏移,夫妻就會以另一種可能導致感情更淡薄更疏離的方式,來解決相同事件造成的失調。在研究中,看看派因斯描述在面對使艾倫不悅的事件時,另一位婚姻不幸福的女子唐娜(Donna)是如何反應。丈夫沒有送生日禮物,艾倫決定接受事實,認定丈夫永遠不會像比爾.蓋茲那樣大方給予,唐娜則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解讀丈夫的行為:
造成我決定離婚的幾件事情中,其中一件就是我的生日。生日對我來說意義重大。生日當天一早,我六點就接到一位表親從歐洲打來的電話,說是要祝我生日快樂。有人在遙遠的彼端,卻不怕麻煩特地打電話祝賀。但我老公就坐在旁邊聽,連祝我生日快樂也沒說……當下我突然頓悟,發現原來真正愛我的人這麼多,身邊卻坐著一個不在乎我的伴侶。他一點都不重視、不愛我。如果他有把我放在心上,就不會這樣對我。他會想替我做些特別的事。
唐娜的老公確實有可能不愛她、沒把她放在心上。當然,我們無從得知他對生日禮物一事有何說法。或許他多年來試著送唐娜生日禮物,但她每次都不滿意。不過,多數人大概不會因為少收到一份生日禮物而決定離婚。由於唐娜認定老公的行為無法改變,也無可忍受,她現在將他的每個舉動和行為,視為「他不在乎我、不愛我」的鐵證。比起多數配偶,唐娜的確認偏誤更明顯。她對派因斯說,每次老公做出讓她失望或憤怒的事,她就會把這些事寫進「憤怒之書」中。憤怒之書記載的事蹟就是她搜集的證據,她需要用這些證據來合理化離婚的決定。
婚姻關係陷入谷底時,夫妻雙方也會開始改寫自己的記憶。在這個階段,夫妻雙邊的動機是不讓負面事件就這樣過去,而是使這些事件浮出檯面。夫妻會開始扭曲過往事件,甚至是將其徹底遺忘,來證實他們內心的懷疑:我跟一個全然陌生、而且還不怎麼迷人的對象結婚。臨床心師茱莉.高特曼(Julie Gottman)治療一對彼此怨懟的夫妻,她問:「你們是怎麼認識的?」妻子輕蔑地說:「在學校認識的,當時我還以為他很聰明。」透過扭曲記憶,她宣稱自己當初選擇跟他在一起的決定是對的,錯的人是她先生,是他當初騙了她,讓她誤以為他很聰明。
約翰.高特曼觀察後說:「我發現一對夫妻重述交往經歷的方式,最能精準預測婚姻的走向。」早在夫妻意識到婚姻岌岌可危之前,他們就開始改寫歷史了。高特曼跟研究團隊找來五十六對夫妻進行深度訪談,並且得以在三年後追蹤其中四十七對的近況。初次進行訪談時,沒有任何一對夫妻有分開的打算,但研究團隊當時就精準預測三年後哪七對夫妻會離異(在剩下的四十對中,研究人員預測有三十七對會繼續在一起,準確率還是高得驚人)。在第一階段的訪談中,那七對夫妻已經開始重新改寫歷史。他們描述的故事聽起來都相當沮喪,其中更帶有確認此觀點的細節。他們對高特曼說自己之所以結婚,並不是因為彼此相愛、無法分開,而是因為婚姻看似「理所當然的下一步」。已經離異的夫妻如今回想當年,表示結婚的第一年充滿沮喪和失望。一位即將成為前夫的男子說:「很多事都出了錯,但我不記得到底是哪些事。」感情和睦的夫妻則將同樣的難題稱為「小摩擦」,以幽默且情意十足的方式,得意地將這些小摩擦視為他們成功克服的挑戰。
為了合理化自己的決定,記憶會發揮修正力量,而許多夫妻在離婚後,通常都已不記得當初結婚的理由了。這就像他們的腦葉在沒有開刀的情況下被切除了,斬去兩人對彼此的甜蜜情意和快樂回憶。我們常聽人說:「結婚後過一個禮拜,我就知道自己犯了嚴重的錯。」「那你們怎麼會生三個小孩,還在一起二十七年?」「我也不曉得,應該是覺得自己有義務這麼做吧。」有些人顯然是在清楚權衡婚姻現階段利弊之後才決定分開,但是對多數人來說,離開的決定卻充滿針對歷史的改寫以及降低失調的手法。這怎麼說?因為即使問題沒有改變,辯解的理由也會隨著其中一方或雙方是否決定分開而改變。只要夫妻決定留在差強人意的婚姻關係中,他們就會以支持決定在一起的方式來消減失調:「其實也沒那麼糟。」「其實很多人的婚姻更糟,或者也沒好到哪去。」「雖然忘記我生日,但他還是有做很多事來表達對我的愛。」「雖然我們的關係有些問題,但基本上我還是愛她。」然而,當關係中的其中一方或雙方開始考慮離婚時,他們就會以支持決定分開的方式來消減失調:「這段婚姻真的很糟。」「很多人的婚姻都比我們更幸福。」「他忘記我生日了,這代表他不愛我。」經過二、三十年的婚姻後,許多決定分道揚鑣的夫妻會丟出這句無情的評語:「我從來沒愛過你。」
……
根據認知失調理論,我們能預測最需要替分開的決定辯解的,是那些起先對離婚這一步感到最矛盾,或是對自己的單方面決定感到最內疚的人。反過來,被拋棄的那一方認為自己遭到殘忍、不公平的對待,想對提離婚的人復仇,所以也會迫切地想替復仇行為辯解。為了佐證自己重新改寫而成的婚姻故事,雙方都會從記憶中挖出支持自己說法的事件,並舉出近期的糟糕案例,來說明對方的惡劣行徑,前夫或前妻因此成了十惡不赦的壞蛋。藉由自我辯護,矛盾心態轉化成篤定之情,罪惡感則成了憤怒。愛情故事已然成為仇恨之書。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錯不在我:美國重量級心理學家聯手出擊,探究人類最危險的心理機制,為什麼我們會替愚蠢的信念、錯誤的決定和傷人的言行辯解?》。)
Chapter 6 愛情殺手:婚姻中的自我辯護
以下兩種情況哪一個先發生?是伴侶先對另一半感到不滿,還是先對另一半萌生負面想法?我之所以對你不滿,是因為你的人格缺陷,還是因為我認為你有人格缺陷(而非可被原諒的怪癖或外在壓力)?這顯然是雙向的。多數新婚夫妻不會在婚姻開端就想抱怨或責備對方,心理學家因此得以長期觀察夫妻的互動,看看是哪些因素,導致某些夫妻的婚姻持續走下坡。研究人員發現,負面思維和責備通常最先出現,而且無關乎夫妻發脾氣的頻率或是其中一方的沮喪感。感情融洽與感情不睦的夫妻,對婚姻中另一半的行為抱持不同看法。即使面對相同情境與行為,他們的回應方式也有所不同。
這就是為何我們認為自我辯護是謀殺婚姻的頭號嫌犯。每一位配偶都會以特定方式來解讀另一半的行為,藉此消除衝突和惱人的事引發的失調。而他們選擇的解讀方式,會讓他們開始從金字塔頂端往下走。選擇踏上羞辱與責備之路的人,最後會開始重寫婚姻故事。在改寫婚姻故事的過程中,他們會進一步尋找證據,來支持他們對另一半越來越悲觀與輕視的看法。他們不會再試著將婚姻中負面的面向縮小,而是過度強調這些部分,努力尋找能佐證新版婚姻故事的各種證據。新的故事逐漸成形,丈夫和太太會私下或跟同情他們的友人不斷重述演練自己建構的敘事,接著開始對另一半的優點視若無睹,對這些當初讓他們愛上對方的特質視而不見。
高特曼發現,只要「魔術比例」低於五比一,夫妻就會開始重寫愛情故事。魔術比例指的是,在佳偶的婚姻關係中,正面互動(例如表達愛意、感情與幽默)是負面互動(像是表達不耐和抱怨)的五倍。這跟夫妻的情緒是否起伏動盪無關。不管夫妻是一天吵十一次架,還是情緒平穩、十年才起一次口角,都同樣適用這個比例。比例才是關鍵。高特曼發現:「情緒波動較大的夫妻,可能會時常對彼此大吼大叫,但他們會花五倍的時間來表達愛意、修補關係。比較安靜、偏好迴避爭執的夫妻,或許不像另一種夫妻那樣展現這麼多激情,但他們批評對方或表達輕蔑的情況也非常少,所以比例一樣是五比一。」比例等於或高於五比一的時候,婚姻關係中的認知失調,通常都會以正向的方式被消除。社會心理學家阿亞拉.派因斯(Ayala Pines)在一份探討婚姻倦怠的研究中,描述名叫艾倫(Ellen)的已婚婦女是如何消減認知失調、解釋丈夫沒有送她生日禮物的事實。艾倫對派因斯說:「我對老公說,我真希望他在我生日的時候有送禮物,不管送什麼都好。我通常會這樣直接對他說出我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渴望和需求時,我就在想,能這樣自在坦率跟他分享我的所有感受,甚至是負面的情緒,是一件多美好的事啊……剩下的負面感受就讓它過去吧,再也不重要了。」然而,假如正負比逐漸往負面情緒的方向偏移,夫妻就會以另一種可能導致感情更淡薄更疏離的方式,來解決相同事件造成的失調。在研究中,看看派因斯描述在面對使艾倫不悅的事件時,另一位婚姻不幸福的女子唐娜(Donna)是如何反應。丈夫沒有送生日禮物,艾倫決定接受事實,認定丈夫永遠不會像比爾.蓋茲那樣大方給予,唐娜則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解讀丈夫的行為:
造成我決定離婚的幾件事情中,其中一件就是我的生日。生日對我來說意義重大。生日當天一早,我六點就接到一位表親從歐洲打來的電話,說是要祝我生日快樂。有人在遙遠的彼端,卻不怕麻煩特地打電話祝賀。但我老公就坐在旁邊聽,連祝我生日快樂也沒說……當下我突然頓悟,發現原來真正愛我的人這麼多,身邊卻坐著一個不在乎我的伴侶。他一點都不重視、不愛我。如果他有把我放在心上,就不會這樣對我。他會想替我做些特別的事。
唐娜的老公確實有可能不愛她、沒把她放在心上。當然,我們無從得知他對生日禮物一事有何說法。或許他多年來試著送唐娜生日禮物,但她每次都不滿意。不過,多數人大概不會因為少收到一份生日禮物而決定離婚。由於唐娜認定老公的行為無法改變,也無可忍受,她現在將他的每個舉動和行為,視為「他不在乎我、不愛我」的鐵證。比起多數配偶,唐娜的確認偏誤更明顯。她對派因斯說,每次老公做出讓她失望或憤怒的事,她就會把這些事寫進「憤怒之書」中。憤怒之書記載的事蹟就是她搜集的證據,她需要用這些證據來合理化離婚的決定。
婚姻關係陷入谷底時,夫妻雙方也會開始改寫自己的記憶。在這個階段,夫妻雙邊的動機是不讓負面事件就這樣過去,而是使這些事件浮出檯面。夫妻會開始扭曲過往事件,甚至是將其徹底遺忘,來證實他們內心的懷疑:我跟一個全然陌生、而且還不怎麼迷人的對象結婚。臨床心師茱莉.高特曼(Julie Gottman)治療一對彼此怨懟的夫妻,她問:「你們是怎麼認識的?」妻子輕蔑地說:「在學校認識的,當時我還以為他很聰明。」透過扭曲記憶,她宣稱自己當初選擇跟他在一起的決定是對的,錯的人是她先生,是他當初騙了她,讓她誤以為他很聰明。
約翰.高特曼觀察後說:「我發現一對夫妻重述交往經歷的方式,最能精準預測婚姻的走向。」早在夫妻意識到婚姻岌岌可危之前,他們就開始改寫歷史了。高特曼跟研究團隊找來五十六對夫妻進行深度訪談,並且得以在三年後追蹤其中四十七對的近況。初次進行訪談時,沒有任何一對夫妻有分開的打算,但研究團隊當時就精準預測三年後哪七對夫妻會離異(在剩下的四十對中,研究人員預測有三十七對會繼續在一起,準確率還是高得驚人)。在第一階段的訪談中,那七對夫妻已經開始重新改寫歷史。他們描述的故事聽起來都相當沮喪,其中更帶有確認此觀點的細節。他們對高特曼說自己之所以結婚,並不是因為彼此相愛、無法分開,而是因為婚姻看似「理所當然的下一步」。已經離異的夫妻如今回想當年,表示結婚的第一年充滿沮喪和失望。一位即將成為前夫的男子說:「很多事都出了錯,但我不記得到底是哪些事。」感情和睦的夫妻則將同樣的難題稱為「小摩擦」,以幽默且情意十足的方式,得意地將這些小摩擦視為他們成功克服的挑戰。
為了合理化自己的決定,記憶會發揮修正力量,而許多夫妻在離婚後,通常都已不記得當初結婚的理由了。這就像他們的腦葉在沒有開刀的情況下被切除了,斬去兩人對彼此的甜蜜情意和快樂回憶。我們常聽人說:「結婚後過一個禮拜,我就知道自己犯了嚴重的錯。」「那你們怎麼會生三個小孩,還在一起二十七年?」「我也不曉得,應該是覺得自己有義務這麼做吧。」有些人顯然是在清楚權衡婚姻現階段利弊之後才決定分開,但是對多數人來說,離開的決定卻充滿針對歷史的改寫以及降低失調的手法。這怎麼說?因為即使問題沒有改變,辯解的理由也會隨著其中一方或雙方是否決定分開而改變。只要夫妻決定留在差強人意的婚姻關係中,他們就會以支持決定在一起的方式來消減失調:「其實也沒那麼糟。」「其實很多人的婚姻更糟,或者也沒好到哪去。」「雖然忘記我生日,但他還是有做很多事來表達對我的愛。」「雖然我們的關係有些問題,但基本上我還是愛她。」然而,當關係中的其中一方或雙方開始考慮離婚時,他們就會以支持決定分開的方式來消減失調:「這段婚姻真的很糟。」「很多人的婚姻都比我們更幸福。」「他忘記我生日了,這代表他不愛我。」經過二、三十年的婚姻後,許多決定分道揚鑣的夫妻會丟出這句無情的評語:「我從來沒愛過你。」
……
根據認知失調理論,我們能預測最需要替分開的決定辯解的,是那些起先對離婚這一步感到最矛盾,或是對自己的單方面決定感到最內疚的人。反過來,被拋棄的那一方認為自己遭到殘忍、不公平的對待,想對提離婚的人復仇,所以也會迫切地想替復仇行為辯解。為了佐證自己重新改寫而成的婚姻故事,雙方都會從記憶中挖出支持自己說法的事件,並舉出近期的糟糕案例,來說明對方的惡劣行徑,前夫或前妻因此成了十惡不赦的壞蛋。藉由自我辯護,矛盾心態轉化成篤定之情,罪惡感則成了憤怒。愛情故事已然成為仇恨之書。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錯不在我:美國重量級心理學家聯手出擊,探究人類最危險的心理機制,為什麼我們會替愚蠢的信念、錯誤的決定和傷人的言行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