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必榮的國際關係課:一本掌握看世界的方法 看懂全球大局 | 拾書所

劉必榮的國際關係課:一本掌握看世界的方法 看懂全球大局

$ 379 元 原價 480
世界走到新格局

從二○一六年開始,這個世界就變得我們不太認識了。
二○一六年美國大選,當初有多少人算到川普會當選,結果他當選了。
二○一六年英國脫歐公投,連英國首相卡麥隆都不相信公投會過,結果英國人一覺醒來,發現公投居然通過了。
二○一八年美中貿易戰開打,當時連中國都不認為貿易戰會打那麼久,結果不但打到現在,美國加在中國商品上的關稅都還沒取消,以WTO為主軸的貿易秩序幾乎整個被顛覆。
二○二○年,誰會想到一個新冠疫情居然把世界封了三年,徹底打碎了全球的供應鏈。
二○二二年,誰又想到俄國真的會發動俄烏戰爭,不僅沒有速戰速決,反而讓自己陷在泥淖之中。
太多想不到,顛覆了我們熟悉的世界,也讓我們發現過去許多對國際政治的假設居然是錯的。
美中貿易戰演變至結構性衝突
過去美國以為引領中國進入世貿組織,可以讓中國開放市場;而外資進入中國之後,也會帶進新的想法,讓中國走向民主。後來發現這個假設是錯的,中國市場並沒有開放,也沒走上民主。經濟發展帶來的是民族主義,不是民主。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年輕人從「為人民服務」變成「為人民幣服務」,意識型態一下出現空洞化,共產黨乃趕緊用民族主義填補這個真空,高舉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旗,讓「中共」和「中國」畫上了等號。強大的民族主義,以及經濟發展帶來的底氣,讓習近平充滿自信,揚棄了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轉而在外交上積極進取。這讓美國充分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
中國傳統上是「陸權」國家,現在這個陸權國家要出海了,而且要跟美國這個「海權」國家平起平坐。
美國顯然沒做好接納中國共同制訂國際秩序的準備,她視中國的崛起是在挑戰西方所建立的秩序。美中之間的衝突,不再是僅僅貿易的衝突,更是新興強權與現有強權的結構性衝突。
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初,貿易逆差似乎是雙方爭執的焦點。華爾街的企業家也認為,中國的國營企業與美國的民營企業相爭,美國在搶單方面完全搶不過中國的國營企業,因此要求公平競爭。
這時要中國放棄國家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根本不可能,因為那是中國政治制度的基礎。美國只好把貿易協定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要中國多買美國貨,第二階段才放在改革不公平競爭的部分。
後來貿易戰的焦點又轉到科技。中國提出「中國製造二○二五」的願景,列出好幾個項目要迎頭趕上西方。如果要迎頭趕上,就能在科技發展上繞道超車上,或自主研發,或強迫外資轉移,或購併外國大廠,或竊取國外智慧財產。美國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以及限制中國取得某些關鍵技術,也因此成為貿易戰的重點。這在中國看來,美國此舉實在阻擋了中國的進一步發展,雙方信任差距乃愈拉愈大。
多邊貿易瓦解,個別協定取代
WTO在美中貿易戰中沒有發揮解決爭端的作用,因為川普根本不信任多邊組織,認為美國在多邊組織中處處受制。於是貿易代表萊特海澤幫著川普,一鏟子一鏟子撬開了戰後美國自己打造的多邊貿易體制,改由個別的自由貿易協定取代。貿易建制開始瓦解。
川普高唱「美國製造」,提出各種誘因要企業回國生產,並對來自中國的貨物增加關稅。為了避免被貿易戰流彈波及,許多企業紛紛把供應鏈南移,搶進東南亞、南亞;供應鏈由長鏈變成了多個生產中心的短鏈,有人稱這種多中心的結構為「全球化二.○」。東南亞國家也因為各國搶進而變得炙手可熱。
拜登上台後,美中關係並未改善,美中貿易戰的重點完全轉移到科技戰。5G、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運算,變成美中較勁的場域。
過去人們擔心,美國對中國的圍堵會讓5G世界變成「華為」和「非華為」兩塊。到了拜登政府,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讓西方更加警覺到關鍵產品的供應鏈一定要分散,不然一個戰火或一個封城,供應鏈就斷了。
為了確保供應鏈的韌性,美國把台積電拉到美國設廠,並推出晶片法案,拿出五百二十億美元補貼國內晶片生產。原本在貿易上主張自由放任的美國,一下子也快變成國家資本主義了。
接著,拜登政府又在削減通膨法案下,以補助電動車為手段,限制中國投資的再生能源電池進入美國,更就美國企業對中國的投資加強審核,對科技的出口加強管制。
這幾個政策一出,全球化就真的死了。很多人也擔心,美國是不是真的就這樣跟中國脫鉤了?
美國的「去全球化」遇上中國的「再全球化」
面對美國的「去全球化」,中國喊出「再全球化」,並以內外循環的「雙循環」經濟政策,因應來自外部的壓力。內循環是增加內需,並希望為關鍵供應鏈準備第二來源;外循環是敞開大門,讓外國企業進入中國,使之更依賴中國的市場以避免脫鉤。
地緣經濟是這樣分成兩塊,地緣政治上更是如此。俄烏戰爭後,中俄兩國愈走愈近,美國也擔心中國趁機也在台海製造緊張。
這不只是海權與陸權的結構性對抗,對亞太國家更是近在咫尺的安全威脅。
於是美國聯合日本、澳洲、印度建立印太四國安全對話;聯合英國和澳洲建立AUKUS;推動日韓和解,加強美日韓三邊同盟;並帶上紐澳日韓亞太四國參加北約峰會;加強跟台灣的軍事關係,並在菲律賓增加四個基地。就這樣,從黃海到東海到台海到南海,對中國形成一道圍堵的海上弧線。
中國怎麼突圍?你從東邊海上圍我,我就從西邊陸上突破。於是中國西進,借力一帶一路,從中亞出去。所以二○二三年五月G7在廣島開峰會,中國就聯合中亞國家開峰會。中亞本是俄國的勢力範圍,俄國對中國勢力進入也是有顧慮的。
但俄烏戰爭一打,俄國需要中國的支持,對中國勢力進入也就不說什麼了。
歧異世界觀,中等強權崛起
如果細細比較,可以看出美中兩國的世界觀有很大不同。
美國的世界觀是「兩個陣營」:比如要在晶片上對付中國,就拉著日本、荷蘭、韓國、台灣組成晶片同盟對付中國;要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制裁俄國,就把世界分成民主與極權兩個陣營,力圖說服尚未制裁俄國國家加入己方陣營。
至於中國則是一手要打造多極的世界。雖然歐洲還不足以單獨成為一極,但中國老是想說服歐洲要成為一極。這有點像當年諸葛亮的「隆中對」,孔明向劉備提出三分天下的時候,劉備根本還沒有屬於自己的地盤。三分天下只是一個願景,就像北京現在提出的多極秩序。
或許應該說今天的國際社會是多元的。因為供應鏈斷裂之後,國際政治經濟的結構破碎化,中等強權興起。
這些中等強權因美中對抗而有了左右逢源的機會。雖然他們的力量還不足以與美中分庭抗禮,但他們對外政策的搖擺,卻可能改變國際權力的天秤,影響區域情勢。這些國家包括土耳其、印度、印尼、沙烏地、南非、巴西,學者通稱為「搖擺六國」。
「南方國家」對比「北方國家」
印度尤其是典型。美國盡全力拉攏印度,可是印度雖為印太四國之一,卻也是上海合作組織與金磚國家的成員。而後面兩個組織中國也是成員,所以中國和印度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印度稱這種關係為多重結盟,沒有什麼矛盾。
印度對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也有她的看法。她既不從美中兩個陣營,也不從多極的角度看世界,而是以「貧富階級」的角度提出她的主張。新德里強調的是貧窮國家(即南方國家)與富有國家(即北方國家)的對話,和美國「東西」對抗的世界觀相比,印度強調的則是「南北」的對話。
印度認為,西方不能以俄烏戰爭綁架每一個國際會議,南方國家關心的是氣候正義,是債務問題,是疫苗,這些議題也應該獲得北方國家關注。值得注意的是,美中兩國也覺得氣候問題是可以合作的領域。所以美國、中國、印度三個世界觀的交集,很可能就是氣候問題的合作,而這正是現階段我們需要的。
可以這麼說,今天的世界,是舊的秩序崩解,新的秩序還沒有建立的過渡時刻:全球化停滯了,世界又分成兩塊,可是兩塊之下還有新興中等強權的搖擺。各國間都在拉幫結派,也都在找尋機會,權力板塊可說還在滑動。
這就是當前國際政治的大格局。大格局就像國畫的潑墨;大格局之下每一個區域的每一個事件,就像工筆。了解宏觀的格局之後,再去對應以下各章每一個地區的人物與事件,也更能抓到中間的脈絡。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