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作品閃耀著浪漫、自信、詩意的人性象徵。
這些照片不僅是攝影學,更是社會學、人類學共有的人類遺產。
吳金淼與吳金榮倆兄弟一起經營的『金淼寫真舘』,前後經歷六十年,
是客家影像文化在地生根並發芽的傳承典範。
─張照堂─
★1930~1970年代楊梅客庄生活之重要影像寶庫
★影像記錄x口述歷史x深情踏查,開創三重式歷史書寫新體例。
1935年,吳金淼正式在楊梅街上開設「金淼寫真舘」。由於攝影技術精湛,各方拍攝邀請紛沓而至,從出生、就學、入伍、結婚、做壽、喪儀,甚至一時興起,不論任何的拍攝題材,「金淼寫真舘」一定擔負起任務,弟弟吳金榮則從旁協助。拍攝之後照相館也很謹慎地保留底片,其中有早期的玻璃底片、6×9吋的大型塑膠底片,以及1960年代流行的35釐米捲型底片;除了底片,金淼寫真舘還留存客戶近兩萬張的相片。由於數量龐大,加上拍攝題材以及地點多樣,於是一部自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楊梅影像歷史,在時間的洪流裡被無意間留存了下來。
金淼寫真舘所保存的珍貴照片,在1994年一場楊梅護廟護樹行動中,得以被世人發現重視。作者除了實際參與抗爭,也對抗爭行動做了影像記錄;而金淼寫真舘照片寶藏的發掘,也讓他和故鄉有更深的連結。
本書依循歷史縱深,從一萬多張老照片中精選出200多張影像,分為13個主題,企圖以拼圖方式,重現楊梅1930至1970年代的庶民生活樣貌。最難得是,過半影像有吳金榮第一手的口述解說,加上作者的文史考掘與田野補述,構成了「三重式歷史書寫」新體例,為讀者帶來宛如親臨歷史現場般的真實感動。
這些照片不僅是攝影學,更是社會學、人類學共有的人類遺產。
吳金淼與吳金榮倆兄弟一起經營的『金淼寫真舘』,前後經歷六十年,
是客家影像文化在地生根並發芽的傳承典範。
─張照堂─
★1930~1970年代楊梅客庄生活之重要影像寶庫
★影像記錄x口述歷史x深情踏查,開創三重式歷史書寫新體例。
1935年,吳金淼正式在楊梅街上開設「金淼寫真舘」。由於攝影技術精湛,各方拍攝邀請紛沓而至,從出生、就學、入伍、結婚、做壽、喪儀,甚至一時興起,不論任何的拍攝題材,「金淼寫真舘」一定擔負起任務,弟弟吳金榮則從旁協助。拍攝之後照相館也很謹慎地保留底片,其中有早期的玻璃底片、6×9吋的大型塑膠底片,以及1960年代流行的35釐米捲型底片;除了底片,金淼寫真舘還留存客戶近兩萬張的相片。由於數量龐大,加上拍攝題材以及地點多樣,於是一部自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楊梅影像歷史,在時間的洪流裡被無意間留存了下來。
金淼寫真舘所保存的珍貴照片,在1994年一場楊梅護廟護樹行動中,得以被世人發現重視。作者除了實際參與抗爭,也對抗爭行動做了影像記錄;而金淼寫真舘照片寶藏的發掘,也讓他和故鄉有更深的連結。
本書依循歷史縱深,從一萬多張老照片中精選出200多張影像,分為13個主題,企圖以拼圖方式,重現楊梅1930至1970年代的庶民生活樣貌。最難得是,過半影像有吳金榮第一手的口述解說,加上作者的文史考掘與田野補述,構成了「三重式歷史書寫」新體例,為讀者帶來宛如親臨歷史現場般的真實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