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諺語的文學植物筆記 | 拾書所

台灣諺語的文學植物筆記

$ 276 元 原價 350
導讀
  台語又稱閩南話,確切的說是河洛話。中國的黃河有一條支流,稱洛水,黃河和洛水相會合的地方,形成一塊「河洛」的三角洲,河洛地區在今日的河南省,是河洛文化的發源地,住在那裡的人,叫做「河洛人」,說的話叫做「河洛話」。經過許多朝代,經歷過許多戰爭,原來居住在河洛地區的河洛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南遷,起初轉往江蘇、浙江一帶。後來滿清入關,河洛人又轉往福建閩南一帶,成為「閩南人」,說的話成了「閩南話」。
  鄭成功為了要反清復明,一批河洛人追隨鄭成功,也來到台灣,這些說「河洛話」(閩南話)的人成為後來台灣人的主體,所以河洛話也稱作「台語」。「河洛語」是河南中州古音,是唐朝的「官話」,所以,台語保持著很多古音。
  有些台灣諺語或俗語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譬喻的述詞,後一部分才是語詞真正的意涵,稱之為「歇後語」。歇後語通常只敘說前一部分,後一部分由敘說對象揣摩領會,是一種通俗而有趣,卻意義深遠的文化特色。相對成語、諺語來講,歇後語的用字比較通俗、口語化,富有鮮明、生動、活潑的特點,有時語帶雙關,較容易引起聽者的興趣。
  台灣諺語中的植物,很多是農業時代的主要作物,如引進台灣歷史悠久的五榖類植物,稻、麥、豆類等;民間最常見的果類蔬菜類植物,桃、李、梅、菝(番石榴)等果類,匏子(匏瓜、葫蘆)、菜瓜(絲瓜)、菜頭(蘿蔔)等蔬菜;台灣最古老的產業植物,甘蔗、檳榔等;常見的野生植物,月桃、林投等。這些植物和先民關係極為密切,植物的生態習性、生理特性、收成程序等,先民瞭若指掌。
  本書選取的二十五首主要的諺語中,共介紹二十七種植物。首先敘述植物文化,包括諺語的背景、意涵、植物在諺語中的指示意義、植物的文化象徵和應用歷史的說明、台詩或歷代中國著名文人的詩篇等,再描述植物特性,包括植物學名科別、形態基本資料、分布範圍生態需求、用途和栽種情形等。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