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時代的冬山河改造,不只是一條河的改造,更觸發連結一群對土地熱愛的人們,與冬山河日夜深刻對話,那樣的愛戀促成我們現今所看到,可以親近,可以身體感受的河流,改變了台灣河流總是讓高聳土堤阻隔,人與河無法親近,人與土地的分裂狀態。
八十年代的台灣,人心思變,想要找到新的出路。民主意識運作,新聞出版自由,戒嚴令的解除。一九七九年年一月一日,美國宣布與台灣斷交,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台灣正式解除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令,這動盪不安的九年之間,時時充滿著暴雨將至的鬱悶空氣。政治戒嚴所造成的社會規律有序的假象,不斷被追求思想解放及政治自由的異議份子猛烈衝撞,當時的社會氛圍就像是「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
八十年代的冬山河與他們相遇,從此開啟了一條河新的生命,開啟人與河新的關係。
——
三十八歲的年輕縣長陳定南,看見一條河的美,與積極改造的決心,把握蔣經國執政對地方建設看重,全力以赴爭取經費。
早稻田大學建築系博士班學生,在日本研究水緣文化,被水感動,以護土親水為設計核心的郭中端,
想幫學妹郭中端,被這一群人的工作熱情感動的象集團負責人樋口裕康,
熱愛大自然,從美國學成歸國的觀光局技正江惠珍,對自然景觀規劃的投入。
從台北調回宜蘭的觀光課課長郭繼宗,一流的纏功,專業的行政管理。
這些靈魂人物在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刻與河對話,完成了冬山河的改造,也完成了與自己生命之河的對話,這應是此一訪談最最感人之處。
全書分為三部份,作者以報導文學形式書寫。
書中的故事與訪談記錄跟在作者身邊十多年了,每隔一段時間,他便會拿出來重溫一遍,其中有些對話簡直就像烙印一般,深深雋刻於腦海中,並且對他造成深遠的影響。
第一部分『冬山河的八十年代』
這是一段珍貴的冬山河改造訪談,作者訪問了冬山河改造的靈魂人物,包括陳定南(當時宜蘭縣縣長),郭中端(中冶環境造型負責人),樋口裕康(象集團負責人),江惠珍(當時光觀局技正),郭繼宗(當時宜蘭縣觀光課課長)
三十八歲擔任宜蘭縣縣長的陳定南,即對冬山河整治皆有整體的規劃,並堅持環保,對施工品質和美學堅持絕不妥協,激勵整個縣府團隊的工作熱情,讓日本建築事務所,即使賠錢也願意接下案子,象集團負責人樋口裕康說「我輸給了一群熱情工作的人」。
——「他不像現在的縣長,他都是親自推銷,親自跑,拎著一個包包,像個sales一樣!」當時的觀光局江惠珍技正說。
——「這是企業的精神在改革一個機器!我們今天才在談『學習的政府』,二十年前陳縣長就在做了,只是那時候我們不知道那叫做『學習的政府』!」一頭灰白頭髮的郭繼宗追憶著當年宜蘭縣政府上上下下都充滿熱情的工作氛圍,卻讓我連想到「白頭宮女在,閒話說玄宗。」
——「師母對我說你做冬山河,比拿到博士學位重要!!」郭中端的早稻田建築博士班老師吉阪隆正,生病過世,她無法拿到博士學位,得重新撰寫博士論文時,師母這麼對她說。
——象集團負責人樋口裕康說「冬山河這個案子,對我們而言,就算以世界建築史來看,也是一件很特別的案子。具體來說,創作一個東西,要對那個東西投入熱情和自己的意識。沒有這樣做的話,最後的成果將會變成另一種東西。現在我們看著冬山河,那些成品裡都有放進我們的期望和意識。」
第二部份『在地夢行者』
書寫島嶼之南,投入社區營造的當地夢想人物精彩故事。
讓毫無品質景觀巷弄變成綠樹如蔭,人情濃密的台南烏桕巷,
高雄橋頭五里林社區尋找先人歷史,發現柱仔腳厝的歷史,成為社區共同的回憶。嘉義海口寮一個小村落,外地求學返鄉的年輕女孩,為在地的小孩成立托兒所。台南金華里里民爭取成立社區公園的艱辛之旅,
台南莉莉水果店老闆李文雄熱愛自己的故鄉,主動編印刊物,記錄故鄉好吃的水果及動人的故事。
第三部分為『城市失樂園』,透過省思與批判當前政府及政治領袖缺乏都市規劃的整體視野和美學素養,讓全台淪為建商的遊戲場。
八十年代的台灣,人心思變,想要找到新的出路。民主意識運作,新聞出版自由,戒嚴令的解除。一九七九年年一月一日,美國宣布與台灣斷交,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台灣正式解除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令,這動盪不安的九年之間,時時充滿著暴雨將至的鬱悶空氣。政治戒嚴所造成的社會規律有序的假象,不斷被追求思想解放及政治自由的異議份子猛烈衝撞,當時的社會氛圍就像是「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
八十年代的冬山河與他們相遇,從此開啟了一條河新的生命,開啟人與河新的關係。
——
三十八歲的年輕縣長陳定南,看見一條河的美,與積極改造的決心,把握蔣經國執政對地方建設看重,全力以赴爭取經費。
早稻田大學建築系博士班學生,在日本研究水緣文化,被水感動,以護土親水為設計核心的郭中端,
想幫學妹郭中端,被這一群人的工作熱情感動的象集團負責人樋口裕康,
熱愛大自然,從美國學成歸國的觀光局技正江惠珍,對自然景觀規劃的投入。
從台北調回宜蘭的觀光課課長郭繼宗,一流的纏功,專業的行政管理。
這些靈魂人物在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刻與河對話,完成了冬山河的改造,也完成了與自己生命之河的對話,這應是此一訪談最最感人之處。
全書分為三部份,作者以報導文學形式書寫。
書中的故事與訪談記錄跟在作者身邊十多年了,每隔一段時間,他便會拿出來重溫一遍,其中有些對話簡直就像烙印一般,深深雋刻於腦海中,並且對他造成深遠的影響。
第一部分『冬山河的八十年代』
這是一段珍貴的冬山河改造訪談,作者訪問了冬山河改造的靈魂人物,包括陳定南(當時宜蘭縣縣長),郭中端(中冶環境造型負責人),樋口裕康(象集團負責人),江惠珍(當時光觀局技正),郭繼宗(當時宜蘭縣觀光課課長)
三十八歲擔任宜蘭縣縣長的陳定南,即對冬山河整治皆有整體的規劃,並堅持環保,對施工品質和美學堅持絕不妥協,激勵整個縣府團隊的工作熱情,讓日本建築事務所,即使賠錢也願意接下案子,象集團負責人樋口裕康說「我輸給了一群熱情工作的人」。
——「他不像現在的縣長,他都是親自推銷,親自跑,拎著一個包包,像個sales一樣!」當時的觀光局江惠珍技正說。
——「這是企業的精神在改革一個機器!我們今天才在談『學習的政府』,二十年前陳縣長就在做了,只是那時候我們不知道那叫做『學習的政府』!」一頭灰白頭髮的郭繼宗追憶著當年宜蘭縣政府上上下下都充滿熱情的工作氛圍,卻讓我連想到「白頭宮女在,閒話說玄宗。」
——「師母對我說你做冬山河,比拿到博士學位重要!!」郭中端的早稻田建築博士班老師吉阪隆正,生病過世,她無法拿到博士學位,得重新撰寫博士論文時,師母這麼對她說。
——象集團負責人樋口裕康說「冬山河這個案子,對我們而言,就算以世界建築史來看,也是一件很特別的案子。具體來說,創作一個東西,要對那個東西投入熱情和自己的意識。沒有這樣做的話,最後的成果將會變成另一種東西。現在我們看著冬山河,那些成品裡都有放進我們的期望和意識。」
第二部份『在地夢行者』
書寫島嶼之南,投入社區營造的當地夢想人物精彩故事。
讓毫無品質景觀巷弄變成綠樹如蔭,人情濃密的台南烏桕巷,
高雄橋頭五里林社區尋找先人歷史,發現柱仔腳厝的歷史,成為社區共同的回憶。嘉義海口寮一個小村落,外地求學返鄉的年輕女孩,為在地的小孩成立托兒所。台南金華里里民爭取成立社區公園的艱辛之旅,
台南莉莉水果店老闆李文雄熱愛自己的故鄉,主動編印刊物,記錄故鄉好吃的水果及動人的故事。
第三部分為『城市失樂園』,透過省思與批判當前政府及政治領袖缺乏都市規劃的整體視野和美學素養,讓全台淪為建商的遊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