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樹木到全景給新手的20堂水彩風景寫生課 | 拾書所

從樹木到全景給新手的20堂水彩風景寫生課

$ 253 元 原價 320
想不想體驗
親手繪出美麗風景的
豐富時光呢?

首先,就從1棵樹開始畫起吧!
本書是由指導經驗豐富的作者,
凝聚了獨門工夫與創意寫下的入門書,
以淺顯易懂的方式
從Lesson 1到Lesson 20,
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仔細觀察目標物→
畫出線稿→觀察明暗→著色……等,
並介紹色彩、構圖與畫材等相關知識。

想如實畫下眼前所見的風景,
「樹木」是畫中的精髓所在。
首先,就從1棵樹開始畫起吧!

  本書的目標讀者是有意加入風景寫生行列的初學者,採用循序漸進的單元編配,幫助各位從「用鉛筆畫出1棵樹」開始,了解掌握明暗差異的方法、著色方法、構圖與畫具等相關知識。
  除了基礎繪圖技巧,使用海綿、揉成球狀的報紙、保鮮膜等隨手可得的物品沾取顏料,搭配留白膠,就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期盼各位讀者在作畫時能夠從各個角度欣賞大自然,多元享受寫生的樂趣。

【前言】
  我是因為負責開車載著當畫家的爸爸出門,才展開了素描之路。爸爸在素描時,我也會在旁邊攤開素描本一起繪畫。我本來就喜歡在山林、鄉村等散發古樸氣氛的景色中散步,自從養成親筆留下這些美景的習慣後,我前往這些地方的目的就改變了。
  每次旅行,都能夠感受到大自然溫柔地包容著我。此外,作畫時能夠從各個角度欣賞大自然,因此每當我停下腳步開始寫生時,就格外感受得到大自然的溫柔。脫離忙碌的日常生活,來一段輕鬆的小旅行,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情。旅行途中還能享受素描樂趣,更是讓我覺得感謝得不得了。
  如果寫生地點遠離都市,土壤與綠樹的香氣就會讓我心情大好。闖入大自然總會讓我胸懷一種沉靜的期待感,我對這種感覺以及讓人心更加純粹的美麗風景、山林空氣都迷戀得不得了。寫生時光讓我能夠在翠綠景物中忘卻時間流逝,沉浸在充滿開放感的環境裡,這對我來說是至高無上的幸福。
  幸運的是,日本隨處都有美麗的青山綠水,以及豐富的生態環境。就算綜觀全世界,日本也稱得上數一數二的寶地。或許我的心中某處暗自信仰,再不起眼的雜草或樹木都寄宿著神靈,所以我才會這麼喜愛且珍惜豐潤大自然的恩惠。
  希望我以後仍然能夠維持這樣的體力,繼續前往戶外享受作畫時光──相信不是只有我抱持這種想法吧?
  本書的目標讀者,是有意加入風景寫生行列的初學者,因此記載的都是我在水彩畫課堂中指導學生時的授課精華。我採用循序漸進的單元編配,幫助各位「用鉛筆畫出1棵樹」開始,了解掌握明暗差異的方法、著色方法、構圖與畫具等相關知識。
  同樣是寫生,也必須隨著繪製時間與狀況,選擇適當的作品尺寸與畫法。例如:想在短時間內簡單畫好的話,先選擇明信片尺寸或是與掌心差不多大的畫紙,用鉛筆或鉛字筆等畫線後,再畫成顏色清爽的淡彩畫的話,就不會花太多時間了;時間充裕的話,也可以畫出更完整的水彩畫,用大量的水分層層疊上色彩,並搭配留白膠等工具。
  享受寫生樂趣的方法非常多元化,如果本書能夠幫助各位進一步體會作畫的趣味性,我將感到榮幸無比。

2015年9月
久山一枝


【目次】
前言 3
Chapter 1 從1棵樹到完整的樹景 9
Lesson 1 素描用具 10
Lesson 2 繪製線稿 12
簡單的鉛筆淡彩寫生步驟 12
選擇目標物 14
觀察的重點 14
鉛筆的筆觸 15

Lesson 3 畫出陰影 16
藉影線表現出陰影 16
用有稜有角的石頭練習影線技巧 16
應用在風景畫上 17
畫出樹葉的明暗差異 18

Lesson 4 著色 20
用顏色表現出明暗 20
藉點描法表現出葉片 21
用不同的工具點描 22

Lesson 5 描繪各式各樣的樹木 24
Lesson 6 從1棵樹延伸到有樹的風景 28
從1棵樹延伸到森林風景 28
有樹的風景 29

Lesson 7 實際前往寫生 32
〈步驟1〉尾瀨的白樺樹(鉛筆淡彩) 32
〈步驟2〉那須牧場(簽字筆淡彩) 34

Lesson 8 認識色彩 36
基本3色+追加8色 36
上色的方法 37
混色與疊色 37
選色方式會影響畫作氛圍 38
陰影的顏色 40
恣意玩色,讓形象更豐富 41

Lesson 9 善用留白膠 42
留白基本 42
留白工具 43
〈步驟1〉用留白膠畫出簡單的點與線 44
〈步驟2〉奧入瀨溪谷 46
五花八門的留白技巧 51

Lesson 10 畫出「具有層次感的作品」 52

Chapter 2 風景寫生的基本 53

Lesson 11 構圖相關事項──如何擷取風景 54
該從遼闊風景中擷取哪一處呢? 54
要選哪裡為主角? 56
景色會隨著視線高度而異 58
直構圖與橫構圖 59

Lesson 12 思考構圖──整理風景 60
省略與移動 60
光影對比 62
增加添景物 64

Lesson 13 認識透視圖技法 66
何謂透視圖技法 66
營造出空間深度的方法 67
〈步驟〉畫1棟住宅 68

Lesson 14 仰望的景色與俯視的景色 72
仰望與俯視建築物 72
上坡與下坡 73
/ > &# 3 0 0 5 9 ; &# 2 0 0 1 3 ; &# 2 0 1 5 4 ; &# 2 9 2 8 9 ; &# 3 3 2 8 7 ; &# 3 1 3 5 4 ; &# 3 8 2 9 1 ; &# 2 8 1 4 5 ; &# 2 4 2 3 0 ; &# 3 2 ; &# 5 5 ; &# 5 3 ; b r / > b r / > &# 7 6 ; &# 1 0 1 ; &# 1 1 5 ; &# 1 1 5 ; &# 1 1 1 ; &# 1 1 0 ; &# 3 2 ; &# 4 9 ; &# 5 3 ; &# 3 2 ; &# 2 3 5 3 1 ; &# 2 9 9 8 3 ; &# 3 2 3 1 7 ; &# 3 2 0 8 0 ; &# 3 2 ; &# 5 5 ; &# 5 4 ; b r / > &# 2 3 5 3 1 ; &# 2 9 9 8 3 ; &# 3 0 3 4 0 ; &# 2 7 4 9 3 ; &# 3 9 5 1 9 ; &# 3 2 ; &# 5 5 ; &# 5 4 ; b r / > &# 2 5 2 9 9 ; &# 2 3 5 3 2 ; &# 3 4 9 2 0 ; &# 2 9 6 9 4 ; &# 3 0 3 4 0 ; &# 2 4 1 3 3 ; &# 2 4 2 3 0 ; &# 6 5 2 9 2 ; &# 2 5 1 7 1 ; &# 3 6 8 9 6 ; &# 2 0 9 8 6 ; &# 2 3 5 0 0 ; &# 2 1 5 4 7 ; &# 3 5 7 2 2 ; &# 2 1 2 7 0 ; &# 3 0 3 4 0 ; &# 2 0 3 1 6 ; &# 2 1 6 9 7 ; &# 3 2 ; &# 5 5 ; &# 5 7 ; b r / > b r / > &# 7 6 ; &# 1 0 1 ; &# 1 1 5 ; &# 1 1 5 ; &# 1 1 1 ; &# 1 1 0 ; &# 3 2 ; &# 4 9 ; &# 5 4 ; &# 3 2 ; &# 3 5 4 6 9 ; &# 3 5 6 7 2 ; &# 3 0 0 5 9 ; &# 2 0 8 5 5 ; &# 9 4 7 2 ; &# 9 4 7 2 ; &# 2 5 5 5 1 ; &# 3 2 2 1 8 ; &# 3 0 3 4 0 ; &# 2 4 0 3 7 ; &# 2 0 8 5 5 ; &# 3 2 ; &# 5 6 ; &# 4 8 ; b r / > &# 2 0 1 1 6 ; &# 3 3 4 5 7 ; &# 2 0 8 4 3 ; &# 3 8 2 7 2 ; &# 3 0 3 4 0 ; &# 2 5 5 5 1 ; &# 3 2 2 1 8 ; &# 2 4 0 3 7 ; &# 2 0 8 5 5 ; &# 3 2 ; &# 5 6 ; &# 4 8 ; b r / > &# 3 5 7 3 1 ; &# 3 1 8 0 5 ; &# 2 3 3 8 3 ; &# 3 1 5 5 8 ; &# 3 0 3 4 0 ; &# 2 2 6 9 6 ; &# 2 7 7 0 0 ; &# 2 8 3 4 2 ; &# 2 6 0 4 4 ; &# 2 7 7 0 0 ; &# 3 0 3 4 0 ; &# 3 0 0 5 9 ; &# 2 7 8 6 1 ; &# 3 2 ; &# 5 6 ; &# 5 0 ; b r / > &# 3 4 3 1 0 ; &# 3 3 8 9 4 ; &# 3 1 5 5 8 ; &# 3 0 3 4 0 ; &# 3 5 0 6 9 ; &# 2 0 3 1 6 ; &# 2 6 0 4 1 ; &# 2 7 8 6 1 ; &# 3 3 2 8 7 ; &# 2 0 3 5 1 ; &# 2 9 9 9 2 ; &# 2 6 0 4 1 ; &# 2 7 8 6 1 ; &# 3 2 ; &# 5 6 ; &# 5 1 ; b r / > b r / > &# 7 6 ; &# 1 0 1 ; &# 1 1 5 ; &# 1 1 5 ; &# 1 1 1 ; &# 1 1 0 ; &# 3 2 ; &# 4 9 ; &# 5 5 ; &# 3 2 ; &# 3 5 4 6 9 ; &# 3 5 6 7 2 ; &# 3 0 0 5 9 ; &# 2 0 8 5 5 ; &# 9 4 7 2 ; &# 9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