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智者的現世關懷: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
遍檢《牟宗三先生全集》相關文獻,
利用新發現的佚著和《全集》未收的通信,
將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
置於其所在社會、歷史與思想的整體脈絡之中,
予以全面與深入的梳理和考察
作為現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牟宗三(1909-1995)不僅有其心性之學的詮釋與建構,同時有其政治與社會的關懷與思考。從20世紀30年代到90年代,其政治與社會思想一直都有表達。從早年對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批判、對中國社會史和中國農村問題的探究,到晚年對兩岸關係與臺灣認同的申論,以及一生批判共產主義,在反省與檢討的基礎上提倡自由、民主,都是力圖要為現代中國政治社會的實踐提供一個正確的思想基礎。本書遍檢《牟宗三先生全集》相關文獻,利用新發現的佚著和《全集》未收的通信,將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置於其所在社會、歷史與思想的整體脈絡之中,予以了全面與深入的梳理和考察。
目次
序(余英時)
導言
第一章 唯物辯證法與唯物史觀批判
一、引言
二、唯物辯證法批判
(一)以維護形式邏輯的方式批判唯物辯證法
(二)直接批判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則
三、唯物史觀批判
(一)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唯物論與唯物史觀不能相通
(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抽象的區分」而非「具體的事實」
(四)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並非辯證法的矛盾關係
(五)階級鬥爭並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
第二章、中國社會形態發展史論
一、引言
二、中國歷史的分期與各期社會的性質
(一)上古:現物交換的古代共產社會
(二)周代:現物租稅的封建主義社會
(三)秦漢以降:專制主義下的商業資本主義社會
三、中國社會史論戰中幾個問題的駁論
(一)中國有無奴隸社會和奴隸制的問題
(二)亞細亞生產方式與亞細亞社會的問題
(三)中國「封建社會」的問題
(四)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社會」的問題
(五)中國歷史的「反復循環」問題
(六)駁論的關鍵:中國社會發展史的特殊性
四、中國社會的未來展望:國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一)非馬克思主義的計劃經濟
(二)有別於歐美式的民主政治
(三)非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
第三章、中國農村問題研究
一、引言
二、對1930年代中國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基本判斷
(一)土地分配與人口分配
(二)生產方式
(三)經濟局面與社會形態
三、解決1930年代中國農村問題的方案
(一)批評:針對當時流行的四種方案
(二)方式:從經濟方面著手,從經濟關係來組織農民
(三)目標:結合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建立國家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
(四)結語
第四章、共產主義批判:以《全集》未收之《共產國際與中共批判》為中心
一、引言
二、對共產主義「家庭」、「國家」和「大同」觀念的批判
三、對於「唯物論」的批判及其「人文主義的理想主義」
四、批判共產主義的一生軌跡
五、批判共產主義的根源
六、結語
第五章、自由主義的追求與檢討
一、引言
二、道德自由與政治自由:中國傳統自由觀與西方近代以來的自由觀
三、道德自由與政治自由之間的關係
四、自由主義的根本精神與真正的自由主義者
第六章、民主政治的肯定與反省(附:對大陸民主運動的看法)
一、引言
二、傳統中國政治的觀察與判斷
(一)君、士、民的結構
(二)政治人物的三種類型与命命相革(人治)的循環史
(三)政道與治道
(四)君主專制的三大癥結
三、民主政治的肯定
(一)民主政治的「本義」與必要
(二)民主政治的普遍性
(三)民主政治是科學和法治的保障
(四)民主政治是事功的保障
(五)民主政治的基礎在於多元的政黨政治
四、民主政治的局限與反省
(一)民主政治無法負責社會風氣的改善
(二)民主政治需要文化教養和道德理性的支撐
五、結語
六、附:對大陸民主運動的看法
第七章、兩岸關係與臺灣認同
一、引言
二、論兩岸關係
三、論臺灣認同
四、結語
附錄:「出」「處」之際見儒家
後記
導言
余英時先生曾經深刻地指出,理學家致力於心性之學的「內聖」方面,並不是要放棄經世致用的「外王」方面,而恰恰是要為「外王」實踐建立一個正確和牢固的「內聖」基礎。宋代道學家群體對於王安石的批評,根本並不在於王安石「得君行道」的政治取向本身,而在於對道學群體來說,王安石的「外王」實踐建立在錯誤的「內聖」之學之上。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將對理學家的理解局限於「內聖」一面是不夠全面的,只有從「內聖外王連續體」的意義上理解理學家,才能得其精神之全。我認為,余先生這一「內聖外王連續體」的觀察和判斷,不僅適用於宋明的理學家,也同樣適用於現當代的新儒家以及整個儒家傳統。作為現代新儒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牟宗三(1909-1995)不僅有其心性之學的詮釋與建構,同時還有其政治與社會的關懷與思考。從20世紀30年代到90; &# 2 4 1 8 0 ; &# 2 0 1 9 5 ; &# 6 5 2 9 2 ; &# 2 0 8 4 5 ; &# 2 1 3 1 3 ; &# 2 4 1 8 0 ; &# 3 8 2 9 1 ; &# 6 5 2 9 2 ; &# 2 0 8 5 4 ; &# 2 5 9 1 9 ; &# 2 7 8 3 5 ; &# 3 3 2 8 7 ; &# 3 1 0 3 8 ; &# 2 6 3 7 1 ; &# 2 4 6 0 5 ; &# 2 4 8 1 9 ; &# 1 9 9 6 8 ; &# 3 0 4 5 2 ; &# 3 7 1 1 7 ; &# 2 6 3 7 7 ; &# 3 4 9 2 0 ; &# 3 6 9 4 8 ; &# 1 2 2 9 0 ; &# 2 4 4 7 8 ; &# 2 6 0 8 9 ; &# 2 4 1 8 0 ; &# 2 3 5 6 5 ; &# 2 1 8 0 7 ; &# 2 9 2 8 9 ; &# 3 6 7 8 3 ; &# 3 5 6 5 7 ; &# 2 7 8 6 1 ; &# 2 1 6 4 4 ; &# 2 1 8 0 7 ; &# 2 9 2 8 9 ; &# 2 1 4 9 0 ; &# 3 5 2 6 4 ; &# 3 0 3 4 0 ; &# 2 5 2 0 9 ; &# 2 1 0 2 8 ; &# 1 2 2 8 9 ; &# 2 3 5 6 5 ; &# 2 0 0 1 3 ; &# 2 2 2 8 3 ; &# 3 1 0 3 8 ; &# 2 6 3 7 1 ; &# 2 1 4 9 0 ; &# 2 1 6 4 4 ; &# 2 0 0 1 3 ; &# 2 2 2 8 3 ; &# 3 6 7 8 6 ; &# 2 6 4 4 9 ; &# 2 1 8 3 9 ; &# 3 8 9 8 8 ; &# 3 0 3 4 0 ; &# 2 5 5 0 6 ; &# 3 1 3 5 0 ; &# 6 5 2 9 2 ; &# 2 1 0 4 0 ; &# 2 6 2 0 2 ; &# 2 4 1 8 0 ; &# 2 3 5 6 5 ; &# 2 0 8 4 1 ; &# 2 3 7 3 6 ; &# 3 8 3 6 4 ; &# 2 0 4 1 8 ; &# 3 3 2 8 7 ; &# 3 3 2 7 4 ; &# 2 8 7 7 1 ; &# 3 5 4 6 9 ; &# 2 1 5 1 6 ; &# 3 0 3 4 0 ; &# 3 0 0 0 3 ; &# 3 5 5 4 2 ; &# 6 5 2 9 2 ; &# 2 0 1 9 7 ; &# 2 1 4 5 0 ; &# 1 9 9 6 8 ; &# 2 9 9 8 3 ; &# 2 5 2 0 9 ; &# 2 1 0 2 8 ; &# 2 0 8 4 9 ; &# 2 9 9 8 6 ; &# 2 0 0 2 7 ; &# 3 2 6 8 1 ; &# 6 5 2 9 2 ; &# 2 2 3 1 2 ; &# 2 1 4 5 3 ; &# 3 0 4 6 5 ; &# 3 3 2 8 7 ; &# 2 7 2 9 8 ; &# 3 5 3 4 2 ; &# 3 0 3 4 0 ; &# 2 2 5 2 2 ; &# 3 0 9 9 0 ; &# 1 9 9 7 8 ; &# 2 5 5 5 2 ; &# 2 0 5 1 3 ; &# 3 3 2 5 8 ; &# 3 0 0 0 1 ; &# 1 2 2 8 9 ; &# 2 7 6 6 5 ; &# 2 0 0 2 7 ; &# 6 5 2 9 2 ; &# 3 7 1 1 7 ; &# 2 6 1 5 9 ; &# 2 1 1 4 7 ; &# 2 2 2 9 4 ; &# 3 5 2 0 1 ; &# 2 8 8 5 8 ; &# 2 9 6 9 4 ; &# 2 0 1 9 5 ; &# 2 0 0 1 3 ; &# 2 2 2 8 3 ; &# 2 5 9 1 9 ; &# 2 7 8 3 5 ; &# 3 1 0 3 8 ; &# 2 6 3 7 1 ; &# 3 0 3 4 0 ; &# 2 3 5 2 6 ; &# 3 6 3 6 8 ; &# 2 5 5 5 2 ; &# 2 0 3 7 9 ; &# 1 9 9 6 8 ; &# 2 0 4 9 1 ; &# 2 7 4 9 1 ; &# 3 0 9 0 6 ; &# 3 0 3 4 0 ; &# 2 4 6 0 5 ; &# 2 4 8 1 9 ; &# 2 2 5 2 2 ; &# 3 0 9 9 0 ; &# 1 2 2 9 0 ; &# 3 6 8 8 9 ; &# 2 1 6 4 4 ; &# 2 3 4 3 5 ; &# 2 0 1 9 5 ; &# 2 9 7 0 2 ; &# 2 3 4 1 6
《智者的現世關懷: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
遍檢《牟宗三先生全集》相關文獻,
利用新發現的佚著和《全集》未收的通信,
將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
置於其所在社會、歷史與思想的整體脈絡之中,
予以全面與深入的梳理和考察
作為現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牟宗三(1909-1995)不僅有其心性之學的詮釋與建構,同時有其政治與社會的關懷與思考。從20世紀30年代到90年代,其政治與社會思想一直都有表達。從早年對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批判、對中國社會史和中國農村問題的探究,到晚年對兩岸關係與臺灣認同的申論,以及一生批判共產主義,在反省與檢討的基礎上提倡自由、民主,都是力圖要為現代中國政治社會的實踐提供一個正確的思想基礎。本書遍檢《牟宗三先生全集》相關文獻,利用新發現的佚著和《全集》未收的通信,將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置於其所在社會、歷史與思想的整體脈絡之中,予以了全面與深入的梳理和考察。
目次
序(余英時)
導言
第一章 唯物辯證法與唯物史觀批判
一、引言
二、唯物辯證法批判
(一)以維護形式邏輯的方式批判唯物辯證法
(二)直接批判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則
三、唯物史觀批判
(一)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唯物論與唯物史觀不能相通
(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抽象的區分」而非「具體的事實」
(四)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並非辯證法的矛盾關係
(五)階級鬥爭並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
第二章、中國社會形態發展史論
一、引言
二、中國歷史的分期與各期社會的性質
(一)上古:現物交換的古代共產社會
(二)周代:現物租稅的封建主義社會
(三)秦漢以降:專制主義下的商業資本主義社會
三、中國社會史論戰中幾個問題的駁論
(一)中國有無奴隸社會和奴隸制的問題
(二)亞細亞生產方式與亞細亞社會的問題
(三)中國「封建社會」的問題
(四)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社會」的問題
(五)中國歷史的「反復循環」問題
(六)駁論的關鍵:中國社會發展史的特殊性
四、中國社會的未來展望:國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一)非馬克思主義的計劃經濟
(二)有別於歐美式的民主政治
(三)非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
第三章、中國農村問題研究
一、引言
二、對1930年代中國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基本判斷
(一)土地分配與人口分配
(二)生產方式
(三)經濟局面與社會形態
三、解決1930年代中國農村問題的方案
(一)批評:針對當時流行的四種方案
(二)方式:從經濟方面著手,從經濟關係來組織農民
(三)目標:結合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建立國家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
(四)結語
第四章、共產主義批判:以《全集》未收之《共產國際與中共批判》為中心
一、引言
二、對共產主義「家庭」、「國家」和「大同」觀念的批判
三、對於「唯物論」的批判及其「人文主義的理想主義」
四、批判共產主義的一生軌跡
五、批判共產主義的根源
六、結語
第五章、自由主義的追求與檢討
一、引言
二、道德自由與政治自由:中國傳統自由觀與西方近代以來的自由觀
三、道德自由與政治自由之間的關係
四、自由主義的根本精神與真正的自由主義者
第六章、民主政治的肯定與反省(附:對大陸民主運動的看法)
一、引言
二、傳統中國政治的觀察與判斷
(一)君、士、民的結構
(二)政治人物的三種類型与命命相革(人治)的循環史
(三)政道與治道
(四)君主專制的三大癥結
三、民主政治的肯定
(一)民主政治的「本義」與必要
(二)民主政治的普遍性
(三)民主政治是科學和法治的保障
(四)民主政治是事功的保障
(五)民主政治的基礎在於多元的政黨政治
四、民主政治的局限與反省
(一)民主政治無法負責社會風氣的改善
(二)民主政治需要文化教養和道德理性的支撐
五、結語
六、附:對大陸民主運動的看法
第七章、兩岸關係與臺灣認同
一、引言
二、論兩岸關係
三、論臺灣認同
四、結語
附錄:「出」「處」之際見儒家
後記
導言
余英時先生曾經深刻地指出,理學家致力於心性之學的「內聖」方面,並不是要放棄經世致用的「外王」方面,而恰恰是要為「外王」實踐建立一個正確和牢固的「內聖」基礎。宋代道學家群體對於王安石的批評,根本並不在於王安石「得君行道」的政治取向本身,而在於對道學群體來說,王安石的「外王」實踐建立在錯誤的「內聖」之學之上。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將對理學家的理解局限於「內聖」一面是不夠全面的,只有從「內聖外王連續體」的意義上理解理學家,才能得其精神之全。我認為,余先生這一「內聖外王連續體」的觀察和判斷,不僅適用於宋明的理學家,也同樣適用於現當代的新儒家以及整個儒家傳統。作為現代新儒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牟宗三(1909-1995)不僅有其心性之學的詮釋與建構,同時還有其政治與社會的關懷與思考。從20世紀30年代到90; &# 2 4 1 8 0 ; &# 2 0 1 9 5 ; &# 6 5 2 9 2 ; &# 2 0 8 4 5 ; &# 2 1 3 1 3 ; &# 2 4 1 8 0 ; &# 3 8 2 9 1 ; &# 6 5 2 9 2 ; &# 2 0 8 5 4 ; &# 2 5 9 1 9 ; &# 2 7 8 3 5 ; &# 3 3 2 8 7 ; &# 3 1 0 3 8 ; &# 2 6 3 7 1 ; &# 2 4 6 0 5 ; &# 2 4 8 1 9 ; &# 1 9 9 6 8 ; &# 3 0 4 5 2 ; &# 3 7 1 1 7 ; &# 2 6 3 7 7 ; &# 3 4 9 2 0 ; &# 3 6 9 4 8 ; &# 1 2 2 9 0 ; &# 2 4 4 7 8 ; &# 2 6 0 8 9 ; &# 2 4 1 8 0 ; &# 2 3 5 6 5 ; &# 2 1 8 0 7 ; &# 2 9 2 8 9 ; &# 3 6 7 8 3 ; &# 3 5 6 5 7 ; &# 2 7 8 6 1 ; &# 2 1 6 4 4 ; &# 2 1 8 0 7 ; &# 2 9 2 8 9 ; &# 2 1 4 9 0 ; &# 3 5 2 6 4 ; &# 3 0 3 4 0 ; &# 2 5 2 0 9 ; &# 2 1 0 2 8 ; &# 1 2 2 8 9 ; &# 2 3 5 6 5 ; &# 2 0 0 1 3 ; &# 2 2 2 8 3 ; &# 3 1 0 3 8 ; &# 2 6 3 7 1 ; &# 2 1 4 9 0 ; &# 2 1 6 4 4 ; &# 2 0 0 1 3 ; &# 2 2 2 8 3 ; &# 3 6 7 8 6 ; &# 2 6 4 4 9 ; &# 2 1 8 3 9 ; &# 3 8 9 8 8 ; &# 3 0 3 4 0 ; &# 2 5 5 0 6 ; &# 3 1 3 5 0 ; &# 6 5 2 9 2 ; &# 2 1 0 4 0 ; &# 2 6 2 0 2 ; &# 2 4 1 8 0 ; &# 2 3 5 6 5 ; &# 2 0 8 4 1 ; &# 2 3 7 3 6 ; &# 3 8 3 6 4 ; &# 2 0 4 1 8 ; &# 3 3 2 8 7 ; &# 3 3 2 7 4 ; &# 2 8 7 7 1 ; &# 3 5 4 6 9 ; &# 2 1 5 1 6 ; &# 3 0 3 4 0 ; &# 3 0 0 0 3 ; &# 3 5 5 4 2 ; &# 6 5 2 9 2 ; &# 2 0 1 9 7 ; &# 2 1 4 5 0 ; &# 1 9 9 6 8 ; &# 2 9 9 8 3 ; &# 2 5 2 0 9 ; &# 2 1 0 2 8 ; &# 2 0 8 4 9 ; &# 2 9 9 8 6 ; &# 2 0 0 2 7 ; &# 3 2 6 8 1 ; &# 6 5 2 9 2 ; &# 2 2 3 1 2 ; &# 2 1 4 5 3 ; &# 3 0 4 6 5 ; &# 3 3 2 8 7 ; &# 2 7 2 9 8 ; &# 3 5 3 4 2 ; &# 3 0 3 4 0 ; &# 2 2 5 2 2 ; &# 3 0 9 9 0 ; &# 1 9 9 7 8 ; &# 2 5 5 5 2 ; &# 2 0 5 1 3 ; &# 3 3 2 5 8 ; &# 3 0 0 0 1 ; &# 1 2 2 8 9 ; &# 2 7 6 6 5 ; &# 2 0 0 2 7 ; &# 6 5 2 9 2 ; &# 3 7 1 1 7 ; &# 2 6 1 5 9 ; &# 2 1 1 4 7 ; &# 2 2 2 9 4 ; &# 3 5 2 0 1 ; &# 2 8 8 5 8 ; &# 2 9 6 9 4 ; &# 2 0 1 9 5 ; &# 2 0 0 1 3 ; &# 2 2 2 8 3 ; &# 2 5 9 1 9 ; &# 2 7 8 3 5 ; &# 3 1 0 3 8 ; &# 2 6 3 7 1 ; &# 3 0 3 4 0 ; &# 2 3 5 2 6 ; &# 3 6 3 6 8 ; &# 2 5 5 5 2 ; &# 2 0 3 7 9 ; &# 1 9 9 6 8 ; &# 2 0 4 9 1 ; &# 2 7 4 9 1 ; &# 3 0 9 0 6 ; &# 3 0 3 4 0 ; &# 2 4 6 0 5 ; &# 2 4 8 1 9 ; &# 2 2 5 2 2 ; &# 3 0 9 9 0 ; &# 1 2 2 9 0 ; &# 3 6 8 8 9 ; &# 2 1 6 4 4 ; &# 2 3 4 3 5 ; &# 2 0 1 9 5 ; &# 2 9 7 0 2 ; &# 2 3 4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