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作為激情 | 拾書所

愛情作為激情

$ 316 元 原價 400
本書特色
本書是社會學大師魯曼談愛情的重要作品,他以冷靜的理論工具,處理愛情這燙手議題。
特別收錄魯曼一九六九年於畢勒佛大學的授課大綱「愛情:一個觀察上的練習」

長久以來,社會學都將親密關係中的情感與行動視為文化上的強迫性要求,並且在這樣的思考下,將幻想中與真實生活中發生在親密關係裡的性關係,看成是受這種文化上的強迫性要求所限制的,或者反向地受這種強迫性要求所增強的。然而,假使我們從歷史語意演化的角度來觀察愛情語意的話,前述的這種被預設為分析前提的文化上的強迫性要求,其實有著它本身無可抹滅的歷史性。「愛情」的語意符碼在十六至十八世紀的近三百年間的演化,與個人化、私密化的親密關係在社會中分化出來的這件事情息息相關;這樣的發展不僅造就了我們今日想像愛情的方式,也大幅度地決定了發生在愛情關係中的問題可能範圍。
  魯曼於一九八二年出版的《愛情作為激情》一書,向我們展示了他如何使用他冷靜的理論工具,來處理愛情這個燙手的議題,不讓我們的理智因愛情的炙烈之火而燒灼融化。他所感興趣的,並不是去剖析愛情這個情感的本質,反而是在於探究親密性的語意於近現代的過渡期中所經歷的符碼化過程;這裡,愛情因此並不是被理解為一種情感,反而是一種「溝通的符碼」,根據這樣的符碼規則,人們可以表達他們的情感,可以建構、誘發、甚至否認他們的情感。
  《愛情作為激情》一書是依據魯曼1969年於Bielefeld大學的授課大綱《愛情:一個觀察上的練習》延伸而成的著作,並且較早出版。而後者因為是授課大綱,故相當簡短,但後來也於2008年正式出版。基於兩本著作密切的關連性,故一次翻譯這兩本書,以《愛情作為熱情》為主,《愛情:一個觀察上的練習》為輔(作為附錄),結合成一本,以避免遺珠之憾。

書評
鮑曼的書評刊載於一九八八年三月出版的《美國社會學刊》。他首先點明,魯曼的書中運用的理論建構具有獨特性、是個里程碑,並舉出其理論根源出自現代資訊理論、結構主義,以及演化理論。其次,他認為這本書的表面風格呈現出學界常見的專門術語、不涉入個人感情、枯燥的論文,可是背後可是藏著藝術家似的激情。特別是魯曼對於愛情、信任和激情的關注,在在都像是個浪漫的藝術家而不是學術中人。第三、他也誇讚魯曼改編帕深思的「觀點互惠」成為「人際相互滲透」,將一個原本重算計而且冷酷無情的概念轉換成一個能包含人際關係豐富特色的概念。第四、他也認同魯曼主張的人際關係的弔詭:容易失敗,卻也造成人們前仆後繼追求。第五、他提到魯曼在書中的幾個發現是博學而且可信的:從階層到功能的分化、符號一般溝通媒介、以及愛情符碼化在歷史上的轉變(理想、弔詭、功能或是問題導向的幾個階段)。最後,他指出英語世界對魯曼的認識太少是一件可惜的事。因為魯曼的理論比起其他人得要更能結合學術的理論工作和生活中的主觀經驗,而不讓任何一方喪失其自主性和複雜性。他的結語是建議讀者懷著愛來讀此書,就可以從此書的理論和方法的啟發,讓自己的創造想像發揮到無窮盡。──摘自孫中興教授導讀

目錄
孫中興導讀:愛情碰上魯曼的雙料霧?學
譯 序
前 言

第一章 社會與個體:個人關係與非個人關係
第二章 愛情作為象徵性一般化的溝通媒介
第三章 溝通可能性的演化
第四章 愛情語意的演化
第五章 戀愛的自由:從理想到弔詭
第六章 激情:過度的修辭與不穩定性的經驗
第七章 從殷勤到友誼
第八章 首要差異:歡愉╱愛情
第九章 愛情對理性
第十章 通往個體化的路途上:十八世紀的騷動紛擾
第十一章 性的結合
第十二章 不可溝通性的發現
第十三章 浪漫愛情
第十四章 愛情與婚姻:再生產的意識型態
第十五章 現在呢?問題與替代選項
第十六章 愛情作為相互滲透的系統

附錄「愛情:一個觀察上的練習」
譯名對照表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