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 蘇絢慧 專文推薦
別再看著別人的眼光過活,那將是幸福的最大殺手!
覺得不幸的人,
老是在愛情中受傷的人,
總是幽鬱的人,
不擅人際關係的人,
一次又一次的失落,總讓僅存的自尊任意的跌入谷底,
卻不知只有當你拾起自尊的同時,才能少受點傷,獲得幸福﹗
從今日開始過有自尊感的生活!
唯有真正的瞭解到,自尊是一個人情感和思想,還有行為反應的基礎,我們才能領略到許多人的言行舉止所引發的問題和困難,可能都來自自尊的低落和受損。
從本書,我們能進一步透過尹醫師的研究和治療經驗裡,開始著手練習提升自尊的方法。並且,為自己連結有益的因子,幫助自己重建穩定的自尊,不再受心靈破洞的干擾,不再活在焦慮和不安中,能真正感受到內心的平穩,和對自己不斷裂的愛和接納。
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 蘇絢慧
自尊感低的人的心靈就像「底部破洞的甕」一樣,因為心靈空盪盪地,所以容易受外部刺激或他人的反應而動搖,總是感覺到空虛。越是這樣,他們越是想在外面尋找些東西填補這個破洞。那個東西可能是愛,可能是錢、讚美或認可,也可能是持續性的成就感。
這本書能成為找回自尊感的好嚮導,請試著根據書中的介紹方式做做看,即便你心裡有個很大的缺口,也能漸漸填補起來。當然,有時候可能只拆掉你堆積出來的石牆一部份。不過也沒關係,因為這也是恢復自尊感的過程。
精神科醫生/《再見,懶惰》、《自行活下去的力量》作者 文耀漢
推薦序
自尊,一切幸福的基礎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
許多人的內心,常感受不到愛,也感覺不到滿足。就像是內在心靈破了一個大洞,所有經驗到的情感,都沒有辦法有任何的累積,和留存。在生活中,始終在一種「討愛」的狀態,努力的想要被愛,也恐懼害怕他人的遺棄和不理睬。
如果你對心理學有一些了解,或許你可以稍稍瞭解的,是我們對於生活是否能感覺到幸福和愛,最重要的基礎,就在於一個人的「自尊」狀態。
「自尊」乃是一個人喜愛自己的程度,以及對於自己的評價、認同感,還有內在安全感的反應。
若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總是偏低,或是負面,或者無法認同自己,必須要時常的仰賴外界對自己的看法和認同,那麼他與自己關係的穩定度,必然會有忽高忽低、上上下下的不穩定反應。當然,他與別人的關係,也會出現若即若離,想要親近又害怕親近的矛盾。
這樣的人,常會感覺「搞不定自己」,於是常常需要透過外在的安撫與關注,來讓自己的不安情感情緒,有所調節。所以,在「自我調節」和「自我效能」上,也會出現脆弱及無能為力的現象。
也就是普遍的在生活中,會處在自我否定,及自我忽略,卻又對高自尊充滿了需求,非常害怕被忽略和否定。
如果,我們無視於自己生活問題,和人際問題反覆出現的根源,而只是在行為上,不斷的求解答,求他人的安慰和拯救,那麼,這些反覆出現的問題,都不會有化解的一刻。因為活在世上,我們終究要能在成長的歷程,漸漸的成為一個能自我調節,也能具有自我導向能力的人,如此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以及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
而一個擁有健康自尊的人,不是人普遍誤解的,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也不是自我膨脹的人。相反的,一個擁有穩定及健康自尊的人,能肯定自己的能力(優勢),也能接納自己自己的限制(弱處),坦承自己的不足,也能肯定他人的長才。因為承認自己的脆弱和不足,及肯定欣賞他人的長處,都不會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值得尊重的人」。
所以,有穩定健康自尊的人,總是不卑不亢,和自己、和別人,都有穩定合宜的關係。
然而,若是我們早年生活經驗,自尊已遭受不少的損害,在需要學習自我尊重的年紀,卻屢遭他人的破壞和侵犯,那麼,我們的自尊狀態必然有許多缺口(也是傷口)。
我長期都致力於自尊重建和自尊修復的心理工作,我非常認同也肯定尹弘奎醫師撰寫這一本書的心意,因為唯有我們真正的瞭解到,自尊是一個人情感和思想,還有行為反應的基礎,我們才能領略到許多人的言行舉止所引發的問題和困難,可能都來自自尊的低落和受損。
而不只是領略或明白就好,從本書,我們也能進一步透過尹醫師的研究和治療經驗裡,開始著手練習提升自尊的方法。並且,為自己連結有益的因子,來幫助自己重建問定的自尊,不再受心靈破洞的干擾,不再活在焦慮和不安中,能真正感受到內心的平穩,和對自己不斷裂的愛和接納。
別再看著別人的眼光過活,那將是幸福的最大殺手!
覺得不幸的人,
老是在愛情中受傷的人,
總是幽鬱的人,
不擅人際關係的人,
一次又一次的失落,總讓僅存的自尊任意的跌入谷底,
卻不知只有當你拾起自尊的同時,才能少受點傷,獲得幸福﹗
從今日開始過有自尊感的生活!
唯有真正的瞭解到,自尊是一個人情感和思想,還有行為反應的基礎,我們才能領略到許多人的言行舉止所引發的問題和困難,可能都來自自尊的低落和受損。
從本書,我們能進一步透過尹醫師的研究和治療經驗裡,開始著手練習提升自尊的方法。並且,為自己連結有益的因子,幫助自己重建穩定的自尊,不再受心靈破洞的干擾,不再活在焦慮和不安中,能真正感受到內心的平穩,和對自己不斷裂的愛和接納。
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 蘇絢慧
自尊感低的人的心靈就像「底部破洞的甕」一樣,因為心靈空盪盪地,所以容易受外部刺激或他人的反應而動搖,總是感覺到空虛。越是這樣,他們越是想在外面尋找些東西填補這個破洞。那個東西可能是愛,可能是錢、讚美或認可,也可能是持續性的成就感。
這本書能成為找回自尊感的好嚮導,請試著根據書中的介紹方式做做看,即便你心裡有個很大的缺口,也能漸漸填補起來。當然,有時候可能只拆掉你堆積出來的石牆一部份。不過也沒關係,因為這也是恢復自尊感的過程。
精神科醫生/《再見,懶惰》、《自行活下去的力量》作者 文耀漢
推薦序
自尊,一切幸福的基礎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
許多人的內心,常感受不到愛,也感覺不到滿足。就像是內在心靈破了一個大洞,所有經驗到的情感,都沒有辦法有任何的累積,和留存。在生活中,始終在一種「討愛」的狀態,努力的想要被愛,也恐懼害怕他人的遺棄和不理睬。
如果你對心理學有一些了解,或許你可以稍稍瞭解的,是我們對於生活是否能感覺到幸福和愛,最重要的基礎,就在於一個人的「自尊」狀態。
「自尊」乃是一個人喜愛自己的程度,以及對於自己的評價、認同感,還有內在安全感的反應。
若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總是偏低,或是負面,或者無法認同自己,必須要時常的仰賴外界對自己的看法和認同,那麼他與自己關係的穩定度,必然會有忽高忽低、上上下下的不穩定反應。當然,他與別人的關係,也會出現若即若離,想要親近又害怕親近的矛盾。
這樣的人,常會感覺「搞不定自己」,於是常常需要透過外在的安撫與關注,來讓自己的不安情感情緒,有所調節。所以,在「自我調節」和「自我效能」上,也會出現脆弱及無能為力的現象。
也就是普遍的在生活中,會處在自我否定,及自我忽略,卻又對高自尊充滿了需求,非常害怕被忽略和否定。
如果,我們無視於自己生活問題,和人際問題反覆出現的根源,而只是在行為上,不斷的求解答,求他人的安慰和拯救,那麼,這些反覆出現的問題,都不會有化解的一刻。因為活在世上,我們終究要能在成長的歷程,漸漸的成為一個能自我調節,也能具有自我導向能力的人,如此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以及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
而一個擁有健康自尊的人,不是人普遍誤解的,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也不是自我膨脹的人。相反的,一個擁有穩定及健康自尊的人,能肯定自己的能力(優勢),也能接納自己自己的限制(弱處),坦承自己的不足,也能肯定他人的長才。因為承認自己的脆弱和不足,及肯定欣賞他人的長處,都不會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值得尊重的人」。
所以,有穩定健康自尊的人,總是不卑不亢,和自己、和別人,都有穩定合宜的關係。
然而,若是我們早年生活經驗,自尊已遭受不少的損害,在需要學習自我尊重的年紀,卻屢遭他人的破壞和侵犯,那麼,我們的自尊狀態必然有許多缺口(也是傷口)。
我長期都致力於自尊重建和自尊修復的心理工作,我非常認同也肯定尹弘奎醫師撰寫這一本書的心意,因為唯有我們真正的瞭解到,自尊是一個人情感和思想,還有行為反應的基礎,我們才能領略到許多人的言行舉止所引發的問題和困難,可能都來自自尊的低落和受損。
而不只是領略或明白就好,從本書,我們也能進一步透過尹醫師的研究和治療經驗裡,開始著手練習提升自尊的方法。並且,為自己連結有益的因子,來幫助自己重建問定的自尊,不再受心靈破洞的干擾,不再活在焦慮和不安中,能真正感受到內心的平穩,和對自己不斷裂的愛和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