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歷史與結構位置屬於第三世界,其實與亞、非、拉各地分享著許多共通經驗,例如被殖民、冷戰、移民動盪、威權統治、族群矛盾、轉型正義等等。但這些經驗的迫切壓力下,我們竟然總是將目光投向歐美,希望從西方思想與研究中,找尋自己的解藥;反倒忽視與我們有共通經驗的亞非拉,沒能建立起更積極的認識與互動,讓第三世界能有更豐富的思想積累。
馬穆德·曼達尼(Mahmood Mamdani)為當代非洲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曾在2008年選為「世界最重要的20位公共知識分子」。他的著作總能找到嶄新不同於傳統歐美知識圈的切入點,從看似黑白分明的論述裡,開展出一整條光譜,打開過去難以進入的思想空間。
整體而言,本書以《世界的去殖民》(Decolonizing the World)為題,足以標示曼達尼思想的動力之所在:當前世界是遭受殖民帝國主義歷史襲捲的產物,必須要徹底瓦解殖民過程在精神、物質、知識、法律制度、機構形式、政經體制各個層面所造成或是遺留的禍害,重新挖掘更為落地的多重思想資源才能從,才可能走向以異質、差異為前提,真正開放、自由、民主、博愛、平等的多元共存和平的世界。
作為初步對於非洲思想界的譯介,本讀本翻譯了曼達尼的五篇文章與一篇訪談,這些文章的論據立足非洲而所觸及的議題,對中文世界並不完全陌生,可以建立起理解非洲狀況的銜接點,更或許可以激發我們自身語境的討論。工作團隊也特別製作的長篇訪談,希望有助於了解作者的生命軌跡與其所處大歷史之間的勾連。
馬穆德·曼達尼(Mahmood Mamdani)為當代非洲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曾在2008年選為「世界最重要的20位公共知識分子」。他的著作總能找到嶄新不同於傳統歐美知識圈的切入點,從看似黑白分明的論述裡,開展出一整條光譜,打開過去難以進入的思想空間。
整體而言,本書以《世界的去殖民》(Decolonizing the World)為題,足以標示曼達尼思想的動力之所在:當前世界是遭受殖民帝國主義歷史襲捲的產物,必須要徹底瓦解殖民過程在精神、物質、知識、法律制度、機構形式、政經體制各個層面所造成或是遺留的禍害,重新挖掘更為落地的多重思想資源才能從,才可能走向以異質、差異為前提,真正開放、自由、民主、博愛、平等的多元共存和平的世界。
作為初步對於非洲思想界的譯介,本讀本翻譯了曼達尼的五篇文章與一篇訪談,這些文章的論據立足非洲而所觸及的議題,對中文世界並不完全陌生,可以建立起理解非洲狀況的銜接點,更或許可以激發我們自身語境的討論。工作團隊也特別製作的長篇訪談,希望有助於了解作者的生命軌跡與其所處大歷史之間的勾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