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灣電影的創作世界,不只看到電影故事,
更看到了電影背後的台灣精神!
橫跨35年、老中青四代電影人的深情告白。
感動人的,還是回歸創作的那一念單純熱情。
2002年適逢台灣新電影二十年,蕭菊貞拍攝了《白鴿計劃~台灣新電影20 年》紀錄片,採訪了當時參與新電影的影人,至今這部紀錄片已成為國內外硏究台灣電影的重要作品。2015年釜山影展二十周年,策劃了「亞洲電影的力量」單元,邀請亞洲十個國家的導演拍攝自己國家的當代電影發展。蕭菊貞又應邀拍攝了《FaceTaiwan-我們這樣拍電影》,紀錄台灣電影從2001年最谷底的垂死邊緣如何在2008年創造戲劇性的反彈,大師們如何再創高峰?年輕導演如何给自己爭到機會?電影如何面對台灣認同問題?如何吸引觀眾?
蕭菊貞紀錄的不只是台灣電影的現狀,也是電影中的台灣。但影片受限於時間長度,無法將這些電影人分享的故事豐富完整地呈現出來,希望透過本書將《白鴿計劃》和《我們這樣拍電影》兩部紀錄片的第一手訪談彙整,讓這群台灣電影人的不悔熱情和電影之外的真實人生留下紀錄。更希望這些內容對於想了解台灣電影發展的朋友們,提供一個回看的路徑與軌跡――
橫跨老中青四代、五十一位電影人,分享他們不同階段的創作故事,走過電影的繁華、凋萎,與迷茫。感動人的,還是回歸創作的那一念單純與熱情。
更看到了電影背後的台灣精神!
橫跨35年、老中青四代電影人的深情告白。
感動人的,還是回歸創作的那一念單純熱情。
2002年適逢台灣新電影二十年,蕭菊貞拍攝了《白鴿計劃~台灣新電影20 年》紀錄片,採訪了當時參與新電影的影人,至今這部紀錄片已成為國內外硏究台灣電影的重要作品。2015年釜山影展二十周年,策劃了「亞洲電影的力量」單元,邀請亞洲十個國家的導演拍攝自己國家的當代電影發展。蕭菊貞又應邀拍攝了《FaceTaiwan-我們這樣拍電影》,紀錄台灣電影從2001年最谷底的垂死邊緣如何在2008年創造戲劇性的反彈,大師們如何再創高峰?年輕導演如何给自己爭到機會?電影如何面對台灣認同問題?如何吸引觀眾?
蕭菊貞紀錄的不只是台灣電影的現狀,也是電影中的台灣。但影片受限於時間長度,無法將這些電影人分享的故事豐富完整地呈現出來,希望透過本書將《白鴿計劃》和《我們這樣拍電影》兩部紀錄片的第一手訪談彙整,讓這群台灣電影人的不悔熱情和電影之外的真實人生留下紀錄。更希望這些內容對於想了解台灣電影發展的朋友們,提供一個回看的路徑與軌跡――
橫跨老中青四代、五十一位電影人,分享他們不同階段的創作故事,走過電影的繁華、凋萎,與迷茫。感動人的,還是回歸創作的那一念單純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