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冊值得注意的,如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王淩、毌丘儉、諸葛誕、鄧艾、鍾會這五個人,都是所謂的「罪臣」,都犯有「謀反」這一大逆之罪。這些謀反者,除鄧艾是被人構陷之外,其餘都是事實。在這裏我們還要說,王淩、毌丘儉、諸葛誕的情況與鄧艾、鍾會不同,他們是曹魏政權的忠臣。也許有人會說,王淩、毌丘儉、諸葛誕都是在曹魏朝因「反叛」被殺的,怎麼也是忠臣?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弄清他們為何「反叛」?「反叛」的是誰?曹魏政權是被司馬氏取代的。司馬氏取代曹魏有一個過程,而司馬懿在嘉平元年(西元二四九年)發動的「高平陵之變」是這個過程的開始。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扳倒政敵曹爽,掌握了朝中大權。一些魏室忠臣陸續發起了反對司馬氏的鬥爭。首先起事的是王淩,他見魏帝曹芳年幼無能,受制於強臣司馬懿,便打算迎立年長有才幹的楚王曹彪,以擺脫司馬懿的控制。王淩兵敗被殺,臨死前,他在曹魏忠臣賈逵的祠堂前,呼著他的字說道:「賈梁道,王淩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爾有神,知之。」這充分表明了王淩是曹魏政權的忠臣。再一個反對司馬氏的是都督揚州的毌丘儉。他所反對的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但也沒有成功。此外,魏書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是漢末至曹魏時期邊境地區民族的傳記,記述了烏丸、鮮卑、東夷等曹魏北方與東方民族的居住地區、民族氣質、生活習慣、出產、與中原的關係等。作者以烏丸、鮮卑為一個系統,以東夷為一個系統。在烏丸、鮮卑的傳文中,作者敘述了在漢末與曹魏時期烏丸、鮮卑從強盛到衰落的原因,其目的在於「備四夷之變」。對東夷,作者寫得較為完備。東夷包括夫餘、高句麗、東沃沮、挹婁、濊、三韓及倭等七種夷人。傳中介紹了各國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四鄰、幅員、人民數量、風俗民情、物產及其人的素質、特徵等,並兼述了一些難以到達的極遠之國及一些奇異的海外傳聞。對於研究漢末與曹魏時期中原與北方、東方的民族關係,本卷是一篇難得的重要資料。魏國這一段反司馬氏奪權的驚心動魄過程,以及當時邊族與遠國的傳記,就由譯注者流利的語譯,生動的展現在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