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沒教的溝通課 | 拾書所

學校沒教的溝通課

$ 198 元 原價 250
【本書特色】
  想要安慰,卻老往別人傷口撒鹽;
  自認坦承待人,卻招來一頓白眼;
  明明直言不諱,反而彼此種下心結……
  我到底說錯什麼了?

【內容簡介】
  從小總是聽大人說:囝仔人有耳無嘴!
  傳統道德也推崇:沉默是金。
  然而人際相處、推甄入學、求職面試,甚至商業談判、運動選手爭取贊助經費……等等,莫不需要良好的溝通與表達,以達到恰當的效果。
  臺灣學生從小忙著補習、學才藝,卻從來沒學過什麼是「溝通」?什麼是「說話」?標榜「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體系,也沒有全面開設「溝通與表達」課幫助學生,卻一味歸咎學生不懂禮貌。
  本書採用狀況模擬,並提供實例演練,給予建議,幫助讀者了解應對進退之道,待人處世的道理。

【作者序】
溝通能力須從小調教╱簡麗賢
溝通表達的能力重不重要?不妨聽聽學生的想法。
2013年12月22日,聯合報教育版刊登記者陳智華小姐的採訪報導,新聞標題是「溝通、表達,學校沒教,卻最重要」。
這則新聞標題於我心有戚戚;尤其出自大學生誠摯的建言,說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以及「學,然後知不足」,強調「如何學好溝通表達」的重要。
新聞內容提及台灣學生從小忙著補習、學才藝,但有些該學的卻沒學過。
記者報導,在一次「教育部長與學生有約」的座談會中,學生向當時的教育部部長蔣偉寧反映「台灣學生溝通與表達的能力不足」。曾獲得2012年總統教育獎的台灣師大體育系學生范榮玉建言:「溝通及表達能力很重要,從小就要學習。」她舉例說:「不少選手得獎時,接受記者採訪,被問到得獎感受及未來目標,面對麥克風總是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很可惜。」蔣部長回應:「適性揚才,培養學生多元的軟實力是十二年國教的重點,溝通與表達的能力就是軟實力,是教育部要達成的目標。教育部將檢視這些能力是否納入國教課綱內。」
誠哉斯言,在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中,學生感受培養溝通與表達能力對他們很重要。然而,國內的中小學課程卻沒有正式而有系統的「溝通表達」課程。
面對大眾侃侃而談的溝通表達能力要從小訓練,長期培養。如果收看美國職籃NBA球賽轉播,球員面對現場採訪及賽後記者會的溝通表達能力是另一種軟實力。
相信台灣的籃球迷應該對「雷霆隊」的前鋒凱文杜蘭特很熟悉,他是2013到2014球季NBA例行賽最有價值的球員,除了精湛的球技外,他在頒獎典禮的感言令人印象深刻,這一幕曾在台灣的電視台重播多次。杜蘭特是籃球員,卻能在鏡頭前真情流露,以情真意摯的話說出對母親的感謝,感動不少人,讓我差一點忘記他是NBA明星球員,以為他要競選州長。
國內相當熱血的高中籃球聯賽HBL在比賽後,體育記者常會採訪表現傑出的球員。我看過有些球員尚能清楚表達感受,但有些則手足無措,回答時口齒不清,缺乏自信,與球場上意氣風發的模樣判若兩人。
球員在球場上的表現是經過教練經年累月調教以及選手認真練習而成,我們的溝通表達能力也是如此,需要引導、啟發與學習。
  談到溝通與表達,務必謹記「三思而後言」,「一言使人笑,一言使人跳」,「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不可不慎。《論語》提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未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未見顏色而言」就是不看場合狀況說該說的話。在機場櫃台前、安檢區或飛機上,「劫機、墜機、炸彈、恐怖攻擊」等字眼詞彙可不能輕易說出口,否則會造成機場工作人員緊張,這就不是「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不知道」可以描述的悔不當初的窘境。
  西諺有句話:「智者說該說的話,愚者說想說的話。」「該」與「想」就需要「三思而後言」,比較不會惹禍上身,若率爾出口,不僅惹了一身腥,還可能丟了烏紗帽。
  有鑑於此,我蒐集生活中的聞見思,規劃撰寫一本給中學生及家長能輕鬆閱讀的溝通表達書,分享幾年來的心得。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