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就好,何必快樂? | 拾書所

正常就好,何必快樂?

$ 237 元 原價 300
一場傷痕累累的對愛與家的追尋
當今英國最具爭議性的小說家
《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 珍奈‧溫特森 回憶錄
關於傷口,關於失落,關於得不到的愛,以及再次追尋的勇氣


一個小說家竟然是在只擁有六本書的家庭長大?英國作家珍奈‧溫特森追溯她的成長:她與母親的關係緊張卻疏離,性別認同的課題使她更格格不入。幸好上了大學,文學為她打開全新世界。成人也成名之後,她得知自己是被領養的孩子,失落感排山倒海而來。她尋找生母下落,這又是一段面對傷口的黑暗過程……


你如何去愛另外一個人?你如何相信另外一個人也愛你?
我一點也不懂。我以為愛就是失去。

為何愛得要失去了才能測量?


本書是一個追尋身世的故事。作者是知名作家,而成名作品就是她半自傳性質的小說,但一直到她有勇氣穿過種種冷漠、忽視、孤單的記憶,仔細辨認諸多感覺,熬過內心惡獸的折磨,她才終於能藉由書寫來面對事實,承認自己是一個被領養的孩子,寫下這一個關於愛與失落、生命與勇氣的故事。

書的前半,作者追溯她在英國工業城市長大的童年。她在一個只有六本書的家庭長大,但他熱愛文字。她生活在一個與文學毫無關係的環境裡,渴望父母的愛卻無法得到回應,還得面對自己明顯喜愛女孩的傾向。她是個在各方面都格格不入的孩子。
這孩子被鎖在家門外不准入內。她坐在門前台階上仰望夜空,想像此刻如果身在他方,星星看來是否相同。
她母親對於生活沒有熱情,心裡同時住著暴君和傳教士,在家中櫃子藏起一把左輪手槍,隨時等候聖經啟示錄裡諭示的末日到來。
女兒與母親,兩人同樣寂寞卻毫無交集。她十六歲某一天,與母親起爭執。母親質問:「若你可以正常,你為什麼要快樂?」這是關鍵句。
隔天,她離家出走了。三年後她進入牛津大學,從此循著文學這一道遙遠卻清晰的光亮匍匐前進。

書的後半,描述這位五十歲小說家設法追蹤生母的下落。她回到她以為自己被遺棄的那一天,從最初開始觀看自己對於失落的恐懼和對於愛的渴望。這個追蹤的過程,對外,她必須與社工人員和法律單位打交道;往內,她要安撫自己內心深處那個被遺棄而沒有名字的嬰兒。嚴重的挫折感與失落感交相打擊,竟然使她進入瘋狂狀態:生活脫序,精神失常,與人群隔離,心情破碎。
歷經一段與內心黑暗進行險惡角力的時光,她逐漸領悟到:她以為自己一直得不到愛,其實她也一直不懂得如何愛人。然後可以大聲說:對自己的愛就是對生命的愛,值得你用盡力氣像鮭魚一樣逆游而上;而傷口,傷口是你永遠的身分,如果你試著清理它,也許它會先來復仇,但最後,傷口就是帶領你回家的印記。

推薦:
Amazon.com (亞馬遜網路書店) 2012年編輯百大選書
美國「性別文學獎」( Lambda Literary Awards ) 2013 年「最佳女同志傳記出版獎」
英國「世界書籍之夜」(World Book Night) 2013年四月選書


「與母親的戰爭、傷痕累累的愛的追尋,必須用感性的碎片抵禦支離壞滅的人生。
和 Janet Frame《天使詩篇》三部曲前後輝映的珠玉傑作。」
───吳繼文 (文字工作者,小說家,譯者) 真情推薦

「以格林童話的敘述方式,揉合了風趣與驚懼,鋒利如刀刃,驚異如孩童圓睜之眼。」──英國《每日電訊報》

「深具啟發,驚心動魄,唯有靠著溫特森的散文之中,那種帶有節制的優雅,方能領會書中殘酷不堪的細節。」──英國《週日獨立報》

「令人難忘的告白,沒有自憐,只有她透過書寫而生存的掙扎。」──《每日郵報》

「這本書是一顆子彈,填滿驚險、黑暗的詼諧,以及努力贏得的自我認知。當溫特森寫道,『我瞭解文字如何運用,就像有些男孩子知道引擎怎麼運作』,她所言不虛。你在一位建築大師的手中,她把回憶錄重新混合成一部恐怖與美麗交織的作品。」──美國《書評論壇》

「(本書) 生猛有力。從第一頁開始就流露出黑色的聰明……獨樹一格……彷彿電擊般的力道。她與養父母的關係令人震驚,但這個因素卻也造就了她成為今日如此一位作家。」──美國《紐約時報》

「清亮、勇敢而生動,溫特森娓娓道來,以兼具戲劇性及啟示性的方式,直探自我的形塑及文學的解放力。」──書評雜誌《書單》

「傑作……展現了文學與愛的顛覆力量。」──時尚雜誌《Vogue》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