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心跳 | 拾書所

地球的心跳

$ 182 元 原價 230
【本書啟示】
宇宙洪荒開天闢地以來,
我們自太虛降臨水藍色星球,
獨享她柔情的低語撫慰,
從此依偎在她的懷裡……予取予求。

然而,她日漸無力的心跳,我們感受到了嗎?

【內容簡介】
20篇散文精選,娓娓細數山脈、河川、平地、海岸、海洋的種種美好與哀淒,有對山的禮讚;對河川生態的謳歌;對人類破壞海洋行止的控訴……
提醒我們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必須尊重土地、善待萬物,從中體察人類生活與生命哲理。

【本書特色】
本書編選目的在於鼓勵喜歡文學的青少年朋友,或可透過我們的腳,我們的心,從高山到大海,以不同視角更進一步閱讀及關懷生養我們的這座海島,也盼望更多海島居民,透過生態文學,愛惜及維護海島高山大海極其珍貴的環境及生態。
尤其本書為青少年讀本,篇幅在編選時有所摘錄,無法將作品原貌完整呈現,用意之一也是在鼓勵讀者進一步閱讀選文原作。

【作者的話】
山高海深
一九八七年解嚴後,臺灣社會大幅鬆綁,文學觸及的領域日愈多元。其中,以環境生態為主題寫成的文學作品,稱為「現代自然寫作」,或「生態文學」。
傳統文學作品通常以人為主體,以自然環境為場景或背景;生態文學則以關懷環境生態為主要訴求,人類只是整體大自然中的一份子,必須尊重環境、珍惜生態,並從自然觀察中體會人類生活、生命哲理。
工業革命後,人類對於生活便利以及物質的追求快速攀升,然而自然資源先天有限,環境面對的是愈來愈嚴重的過度開發和快速變遷。生態失衡、環境汙染破壞、自然資源枯竭、天候異常……,這些,將是現代人無可回避的問題,也是生態文學觸及的課題。
文學著根於土地,文學養分往往源自於某一特殊的環境與生態。當環境敗壞,文化勢必跟著變質,文學賴以著根的養分於是不再豐美。失去文化為基礎,人們將不懂得有情有義地對待生養人們的生活環境,除此以外,更嚴重的將會是環境、文化、藝文以及人們生活品質一起向下沉淪的惡性循環。
生態文學,或許是現代社會認知自己環境(環境自覺)的一座感性橋梁,讓我們有機會進一步看見臺灣這座海島特殊的環境及生態,並從中學習尊重土地、善待萬物的生活態度。
海陸板塊推擠造成臺灣高山隆起,東部海域海溝深陷形成深邃海盆,「山高海深」為臺灣環境最大特色,島內三千公尺以上高山有兩百六十座,花東海盆深達五千多公尺,堪稱「高山大海」;北回歸線攔腰橫貫,除了熱帶、副熱帶氣候外,還包含了高山地帶呈現的特殊溫帶氣候;海島位置又恰好處於大陸冷氣團與太平洋溼熱氣團交界線上,水氣充沛,森林得以蒼鬱茂密,如此高度落差以及海陸邊緣環境特色,有利於生態多樣變化,蕞爾小島,儘管自然資源量豐度不足,但環境與生態的多種多樣,為臺灣環境及生態的最大特色。
高山到大海,以地理空間區隔,概略可分為:山脈、河川、平地、海岸、海洋等五大空間,每個空間都包容包涵了無數生態資產,每個空間也都有人從事各種產業活動,若能善用此環境生態特色為文學養分,將是臺灣文學的獨特風格。
本書以這五個空間屬性來編選,除了呈現空間特色外,每篇作品大致上還兼有環境關懷意識以及環境生態知識。
比起傳統書寫,生態文學算是臺灣文學中的新興領域,傳統書寫以空間來說大致屬於平地上人口密集區域,這方面的書寫,無論質與量,已累積豐碩成果,或說擁擠、競爭,而生態文學著墨的領域,擴及於城市、人世以外,仍有廣大發展空間。臺灣海島,高度落差所區隔出的空間資源,裡頭形形色色繽紛多彩,一草一木蟲魚鳥獸,都是可能是生態文學的題材。
當然,生態書寫難在無法關起門來單以想像來書寫,生態文學的作者多少都得親臨現場。無論走向山林或航向大海,即使城市裡生活,生態寫作者所關注的將會是庭院、公園、河邊,甚或牆角或屋簷下,作者必須要一定程度的觀察、傾聽,從而體會及感受。
這本《生態散文選》為青少年讀本,篇幅不宜過長,因而編選時有所摘錄,無法將作品原貌完整呈現,除了對作者致歉,也鼓勵讀者進一步閱讀選文原作。本書編選目的在於鼓勵喜歡文學的青少年朋友,或可透過我們的腳,我們的心,從高山到大海,以不同視角更進一步閱讀及關懷生養我們的這座海島,也盼望更多海島居民,透過生態文學,愛惜及維護海島高山大海極其珍貴的環境及生態。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