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一百年前,一群日本女子遠渡重洋嫁到美國成為「相片新娘」
她們懷抱夢想,卻淪為底層工人;她們渴望落地生根,卻在二次大戰流離失所......
「在船上,除了幾個,我們都還沒開過苞。
我們黑長髮扁平足個子矮小。
我們有些才十四歲,都還沒長大呢。
我們有些打從城市來,身上穿著城裡的時髦衣裳;
但我們大多來自鄉下,一身穿了多年的舊和服。
我們不時納悶,在這異鄉,我們會成了什麼樣子?
我們會被嘲笑嗎?會被吐口水嗎?
還是,更糟,不被當人看?
不過就算我們再不甘願嫁個美國陌生人
還是強過待在小村子老死當農婦。」
十九世紀末期,美國農場因為缺工,從日本引進男性移工。由於法令禁止他們與白人結婚,到了適婚年齡,他們便透過媒人或親友與母國女子交換相片來挑選結婚對象,形成了相片婚姻;而這群透過相片,從日本嫁到美國的女子,就被稱為「相片新娘」。
她們懷抱夢想前往美國,以為從此就可以過好日子,住洋房、開洋車。抵達後才發現丈夫寄的是別人的相片,相片背後的洋房與洋車根本不是她們丈夫所有。
在美國,她們淪為農場工人、傭人與妓女,專做白人不屑幹的工作。
她們的白人老闆對她們予取予求,要她們像奴隸一樣工作,要她們陪他們上床。
她們丈夫從不分擔家務,不管她們有多累,丈夫還是在旁看報紙、翹二郎腿。
她們的小孩在學校被同學嘲笑,長大後不恥於她們的日本口音與日本文化。
她們有人撐不下去,死在異鄉;有人存活下來,有了自己的商店。
然而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偷襲珍珠港,恐日陰影瀰漫美國。
她們的丈夫被捉走,她們的商店被查封。
她們不敢說日語,不敢對人鞠躬,不敢像個日本人。
她們遭受集體監禁,默默消失,最後被徹底遺忘……
作者參酌大量歷史資料及田野訪談,揉合詩化的文學手法,以「我們」的集體口吻,混合種族、階級、性別、世代等多重線索,細緻描繪這群女子的生命歷程。從她們渡船時的滿心期待寫起,描述抵達美國後的幻滅,在陌生國度的勞動生根、養兒育女,以及兒女對日本文化的背離;等到二次大戰爆發,美日之間的緊張關係,使她們個個被懷疑是日本派來的間諜,最後被迫集體隔離而流離失所。
本書以如詩的吟哦語言,歷史學家的嚴謹,以及紀錄片的紀實精神,寫下這段被遺忘的日裔美籍移民史,不僅呈現底層勞工的生活,也寫出跨時代移民與移工的共同命運。
這不只是她們的故事,類似的遷移之歌,仍在不同的歷史時空反覆吟唱。
一百年前,一群日本女子遠渡重洋嫁到美國成為「相片新娘」
她們懷抱夢想,卻淪為底層工人;她們渴望落地生根,卻在二次大戰流離失所......
「在船上,除了幾個,我們都還沒開過苞。
我們黑長髮扁平足個子矮小。
我們有些才十四歲,都還沒長大呢。
我們有些打從城市來,身上穿著城裡的時髦衣裳;
但我們大多來自鄉下,一身穿了多年的舊和服。
我們不時納悶,在這異鄉,我們會成了什麼樣子?
我們會被嘲笑嗎?會被吐口水嗎?
還是,更糟,不被當人看?
不過就算我們再不甘願嫁個美國陌生人
還是強過待在小村子老死當農婦。」
十九世紀末期,美國農場因為缺工,從日本引進男性移工。由於法令禁止他們與白人結婚,到了適婚年齡,他們便透過媒人或親友與母國女子交換相片來挑選結婚對象,形成了相片婚姻;而這群透過相片,從日本嫁到美國的女子,就被稱為「相片新娘」。
她們懷抱夢想前往美國,以為從此就可以過好日子,住洋房、開洋車。抵達後才發現丈夫寄的是別人的相片,相片背後的洋房與洋車根本不是她們丈夫所有。
在美國,她們淪為農場工人、傭人與妓女,專做白人不屑幹的工作。
她們的白人老闆對她們予取予求,要她們像奴隸一樣工作,要她們陪他們上床。
她們丈夫從不分擔家務,不管她們有多累,丈夫還是在旁看報紙、翹二郎腿。
她們的小孩在學校被同學嘲笑,長大後不恥於她們的日本口音與日本文化。
她們有人撐不下去,死在異鄉;有人存活下來,有了自己的商店。
然而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偷襲珍珠港,恐日陰影瀰漫美國。
她們的丈夫被捉走,她們的商店被查封。
她們不敢說日語,不敢對人鞠躬,不敢像個日本人。
她們遭受集體監禁,默默消失,最後被徹底遺忘……
作者參酌大量歷史資料及田野訪談,揉合詩化的文學手法,以「我們」的集體口吻,混合種族、階級、性別、世代等多重線索,細緻描繪這群女子的生命歷程。從她們渡船時的滿心期待寫起,描述抵達美國後的幻滅,在陌生國度的勞動生根、養兒育女,以及兒女對日本文化的背離;等到二次大戰爆發,美日之間的緊張關係,使她們個個被懷疑是日本派來的間諜,最後被迫集體隔離而流離失所。
本書以如詩的吟哦語言,歷史學家的嚴謹,以及紀錄片的紀實精神,寫下這段被遺忘的日裔美籍移民史,不僅呈現底層勞工的生活,也寫出跨時代移民與移工的共同命運。
這不只是她們的故事,類似的遷移之歌,仍在不同的歷史時空反覆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