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上唯一一次大規模黑奴暴動事件!
究竟是為了什麼心理成因,
讓原本應當普愛世人的杜納牧師,
日後卻瘋狂地殺害白種人呢?
這本歷史小說靈感來自於1831年美國史上唯一一次大規模的黑奴暴動事件發起者──奈特杜納在獄中寫下的告白書。威廉史岱隆以第一人稱敘事角度,創造了黑人牧師奈特杜納的曲折人生。
奈特是一名黑奴,奈特的外婆在18世紀被奴隸販子從非洲黃金海岸抓走並賣到了美國維吉尼亞州,得了主人杜納的姓氏,從此烙背下一脈世襲的奴隸身分。外婆生下奈特的母親不久便斷食而死,奈特的母親長大後和農莊一名黑奴生下了奈特,父親因為不滿農莊安排,某一天出逃以後永遠地消失在奈特的世界裡。
奈特從小便聰明靈敏,深得主人喜愛,奈特因此識字、精研聖經、學習木工,成為主人最能幹的助手,他的白主人告訴奈特,當奈特木工技藝純熟,而且滿25歲之時,他會讓奈特得到自由,但這個自由夢在農莊主人連續七年虧損以後破碎了,主人將他賣給有雞姦癖的神父,後又輾轉到另一個文盲白人的手上。
黑人生活的折磨是多樣而難以描述的,奈特幼時目睹母親在廚房遭白人強暴,奈特身為最能幹的奴僕時常被出租以增加收益,在白人的蔑視目光下、收起生存的尊嚴,隱忍著青春對性、對愛情的渴望與對自由的嚮往,在情緒感知上,黑人被要求像個無感的透明人活著,在工作負荷上,又被要求像個畜生一樣去不停地做,被白主人要求像馬戲團的公雞互鬥,作為消遣娛樂……憤恨、悲傷、無奈,這一切奈特都靠著一本《聖經》給予的慰藉忍受下來了。
日復一日,在聖經的陪伴中,奈特明白此刻黑人的命運好比過去被奴役的希伯來人一樣,要有一個摩西來帶領黑奴們逃離古埃及,他在禁食與模糊的冥想幻象中辨識出神下達的訊息──屠殺白人,暗地組織一群奴隸以圖對抗白人的壓制殘害,黑人要在流著奶與蜜的地方重新有尊嚴地活著。
1831年,他在維吉尼亞州號召起義造反,殺了55個白人,包括他所傾慕的17歲白人女孩,只是寡不敵眾,奈特被補入獄,並被要求寫下告解,他從外婆被賣、母親被白人酒鬼強暴,還有千千萬萬同他一樣黑皮膚的人與他自己受的屈辱敘說,一個良善的人如何被白人逼到牆角,步上復仇之路。史岱隆以歷史學家之眼、社會學家之胸懷、良知雕刻家的手、心理學家之刀,以及他豐富的小說家的想像力成就這部經典之作,收穫1968年普立茲文學獎桂冠,成為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最愛的25本書之一,名列《時代》雜誌百大最佳英文小說之一。
本書特色:
1831年 奈特杜納屠殺白人的造反運動
1861年 美國南北戰爭
1950年代 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黑人民權運動
1964年 黑人獲得選舉權
1968年 金恩博士被暗殺.....
威廉.史岱隆曾說:「一本好書應該帶給你許多經驗,並在讀完後感到有一點筋疲力盡。」
1.黑奴時代唯一一件大規模的叛亂運動──竟然,那麼長的時代裡只有這一件,值得我們探討,並了解起義與失敗的背景因素。
2.從杜納牧師原本七千字的「告解Confessions」發展成二十六萬字的歷史小說。作者以奈特杜納為第一人稱去發想創造,就像是奈特的自傳一般。
3.不只是一本犯罪心理小說,更是一部美國黑奴時代的生活史,了解當時(1831年)美國的價值觀,黑奴的生活細節描寫,他們的吃、住、消遣,了解黑奴的社會地位乃作為白人的財產(動產),黑奴不是人,財產可以任意買賣處置,更慘的是黑奴是一脈世襲的,永無翻身之日。
4.對每個人物的刻畫活靈活現,每個人的表情、樣貌、心態都躍然紙上。第一人稱敘事更提供一個從黑奴(從下往上)窺看白人的全新視角,使讀者認識到黑奴眼中的白人:自大傲慢愚蠢。
5.本書的重點是人物的心理建構與犯罪者的心理轉折──【從畜生的日子中覺醒】。
為什麼主角會從愛人的牧師到放棄原本堅守的道德價值,成為復仇者與殺人者?這種心理過程是「角色的扮演」的放棄與重新選擇。從小奈特選擇善良與好人的角色扮演,這讓他有機會受教育,而隨著黑人不平事件的壓力積累,讓他原本的角色崩潰,也就是一個平和的人走上殺人的轉折描寫。
6.1967年出版後,遭到諸多黑人知識分子抵制,認為白人不可能了解奈特˙杜納身為黑奴所遭受的苦難和複雜的叛變動機,此外也認為史岱隆寫杜納對白人女子的幻想和同性戀情節將杜納污名化。
7.1831年這個事件在當時已然蠢蠢欲動的黑奴解放上扮演關鍵角色,若有有力之士在事件後發起解放之聲,或許美國黑人歷史會改寫,也就不見得有日後的南北戰爭。
我無罪,因為真正有罪的是迫害我們的那些人……
絕對的壓制導致絕對的反抗
究竟是為了什麼心理成因,
讓原本應當普愛世人的杜納牧師,
日後卻瘋狂地殺害白種人呢?
這本歷史小說靈感來自於1831年美國史上唯一一次大規模的黑奴暴動事件發起者──奈特杜納在獄中寫下的告白書。威廉史岱隆以第一人稱敘事角度,創造了黑人牧師奈特杜納的曲折人生。
奈特是一名黑奴,奈特的外婆在18世紀被奴隸販子從非洲黃金海岸抓走並賣到了美國維吉尼亞州,得了主人杜納的姓氏,從此烙背下一脈世襲的奴隸身分。外婆生下奈特的母親不久便斷食而死,奈特的母親長大後和農莊一名黑奴生下了奈特,父親因為不滿農莊安排,某一天出逃以後永遠地消失在奈特的世界裡。
奈特從小便聰明靈敏,深得主人喜愛,奈特因此識字、精研聖經、學習木工,成為主人最能幹的助手,他的白主人告訴奈特,當奈特木工技藝純熟,而且滿25歲之時,他會讓奈特得到自由,但這個自由夢在農莊主人連續七年虧損以後破碎了,主人將他賣給有雞姦癖的神父,後又輾轉到另一個文盲白人的手上。
黑人生活的折磨是多樣而難以描述的,奈特幼時目睹母親在廚房遭白人強暴,奈特身為最能幹的奴僕時常被出租以增加收益,在白人的蔑視目光下、收起生存的尊嚴,隱忍著青春對性、對愛情的渴望與對自由的嚮往,在情緒感知上,黑人被要求像個無感的透明人活著,在工作負荷上,又被要求像個畜生一樣去不停地做,被白主人要求像馬戲團的公雞互鬥,作為消遣娛樂……憤恨、悲傷、無奈,這一切奈特都靠著一本《聖經》給予的慰藉忍受下來了。
日復一日,在聖經的陪伴中,奈特明白此刻黑人的命運好比過去被奴役的希伯來人一樣,要有一個摩西來帶領黑奴們逃離古埃及,他在禁食與模糊的冥想幻象中辨識出神下達的訊息──屠殺白人,暗地組織一群奴隸以圖對抗白人的壓制殘害,黑人要在流著奶與蜜的地方重新有尊嚴地活著。
1831年,他在維吉尼亞州號召起義造反,殺了55個白人,包括他所傾慕的17歲白人女孩,只是寡不敵眾,奈特被補入獄,並被要求寫下告解,他從外婆被賣、母親被白人酒鬼強暴,還有千千萬萬同他一樣黑皮膚的人與他自己受的屈辱敘說,一個良善的人如何被白人逼到牆角,步上復仇之路。史岱隆以歷史學家之眼、社會學家之胸懷、良知雕刻家的手、心理學家之刀,以及他豐富的小說家的想像力成就這部經典之作,收穫1968年普立茲文學獎桂冠,成為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最愛的25本書之一,名列《時代》雜誌百大最佳英文小說之一。
本書特色:
1831年 奈特杜納屠殺白人的造反運動
1861年 美國南北戰爭
1950年代 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黑人民權運動
1964年 黑人獲得選舉權
1968年 金恩博士被暗殺.....
威廉.史岱隆曾說:「一本好書應該帶給你許多經驗,並在讀完後感到有一點筋疲力盡。」
1.黑奴時代唯一一件大規模的叛亂運動──竟然,那麼長的時代裡只有這一件,值得我們探討,並了解起義與失敗的背景因素。
2.從杜納牧師原本七千字的「告解Confessions」發展成二十六萬字的歷史小說。作者以奈特杜納為第一人稱去發想創造,就像是奈特的自傳一般。
3.不只是一本犯罪心理小說,更是一部美國黑奴時代的生活史,了解當時(1831年)美國的價值觀,黑奴的生活細節描寫,他們的吃、住、消遣,了解黑奴的社會地位乃作為白人的財產(動產),黑奴不是人,財產可以任意買賣處置,更慘的是黑奴是一脈世襲的,永無翻身之日。
4.對每個人物的刻畫活靈活現,每個人的表情、樣貌、心態都躍然紙上。第一人稱敘事更提供一個從黑奴(從下往上)窺看白人的全新視角,使讀者認識到黑奴眼中的白人:自大傲慢愚蠢。
5.本書的重點是人物的心理建構與犯罪者的心理轉折──【從畜生的日子中覺醒】。
為什麼主角會從愛人的牧師到放棄原本堅守的道德價值,成為復仇者與殺人者?這種心理過程是「角色的扮演」的放棄與重新選擇。從小奈特選擇善良與好人的角色扮演,這讓他有機會受教育,而隨著黑人不平事件的壓力積累,讓他原本的角色崩潰,也就是一個平和的人走上殺人的轉折描寫。
6.1967年出版後,遭到諸多黑人知識分子抵制,認為白人不可能了解奈特˙杜納身為黑奴所遭受的苦難和複雜的叛變動機,此外也認為史岱隆寫杜納對白人女子的幻想和同性戀情節將杜納污名化。
7.1831年這個事件在當時已然蠢蠢欲動的黑奴解放上扮演關鍵角色,若有有力之士在事件後發起解放之聲,或許美國黑人歷史會改寫,也就不見得有日後的南北戰爭。
我無罪,因為真正有罪的是迫害我們的那些人……
絕對的壓制導致絕對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