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鏡|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是第一本剖析蔡明亮的劇情影片及其影像裝置的中文專著。本書透過導論、三大章節及結論闡釋蔡氏涉及各種影像試驗、空間變換,乃及創作者身分轉型的論題:(一)從電視界進入電影界、(二)影片從寫實主義到造形美學的轉變、(三)從電影跨界到當代藝術、(四)從電影院到美術館的連結、(五)從電影導演到藝術家身分的互連,藉此凸顯電影作為一種以時間為基礎的動態影像、跨界實踐及藝術性等命題的當代關係。書中〈訪問蔡明亮〉分項針對導演從出道迄今,各個時期的影像創作,及電影作為大眾文化、高雅藝術與當代藝術範式等議題進行深入訪問。本書希冀指出蔡明亮作品的獨樹一格,在於始終堅持不懈地於各種影像邊界與藝術場域上展演著,且同時歷經了電影現代主義美學觀、電影之死、影像藝術洗禮等層層考驗。他的作品給予我們的啟示,不只體現這位當代導演藝術家的創意、魄力與勇氣,更是他如何讓電影不斷地朝向多重、變革及擴延的新生態勢發展的決心與精神。
書評:
「我想起月下,我想起花前,
多少的往事,留在我心田。
一半是辛酸,一半是甜蜜,
一年又一年,長教我留戀。」
這是蔡明亮《不散》結尾歌曲《留戀》的歌詞。不散所以留戀,留戀所以不散。不散和留戀,誰先誰後?因果排列套層不息,物換星移,深情未了,這是孫松榮對蔡明亮影像藝術的留戀與執迷。蔡明亮的作品太迷人:可俗可雅,可深可淺,簡單中見雋理;這些對稱都在孫松榮的文字中逐一顯露。我很喜歡讀孫松榮對蔡明亮的留戀,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對藝術家的深情致敬;每段分析都是作者對當代藝術的深刻體驗。蔡明亮的藝術在松榮的筆麾下,再次讓你開眼。
~葉月瑜教授(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
《入鏡╱出境》視電影為運動影音的造形事件,成功創造出電影與繪畫、劇場、裝置、錄像的「跨藝術」連結,精準鋪陳蔡明亮電影從寫實影像到造形影像嶄新而殊異的流變過程,給出了當代蔡明亮研究最亮眼奪目的里程碑。
~張小虹教授(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我的電影態度讓藝術界發現了我,繼而藝術家與策展人將我帶到跨界的領域。自己的電影創作概念與當代藝術很契合,彼此相輔相成,這讓沒有退路的電影找到了一個新的出口,一個自由的通路因此被打開了:電影可以發生在美術館。
~蔡明亮導演
書評:
「我想起月下,我想起花前,
多少的往事,留在我心田。
一半是辛酸,一半是甜蜜,
一年又一年,長教我留戀。」
這是蔡明亮《不散》結尾歌曲《留戀》的歌詞。不散所以留戀,留戀所以不散。不散和留戀,誰先誰後?因果排列套層不息,物換星移,深情未了,這是孫松榮對蔡明亮影像藝術的留戀與執迷。蔡明亮的作品太迷人:可俗可雅,可深可淺,簡單中見雋理;這些對稱都在孫松榮的文字中逐一顯露。我很喜歡讀孫松榮對蔡明亮的留戀,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對藝術家的深情致敬;每段分析都是作者對當代藝術的深刻體驗。蔡明亮的藝術在松榮的筆麾下,再次讓你開眼。
~葉月瑜教授(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
《入鏡╱出境》視電影為運動影音的造形事件,成功創造出電影與繪畫、劇場、裝置、錄像的「跨藝術」連結,精準鋪陳蔡明亮電影從寫實影像到造形影像嶄新而殊異的流變過程,給出了當代蔡明亮研究最亮眼奪目的里程碑。
~張小虹教授(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我的電影態度讓藝術界發現了我,繼而藝術家與策展人將我帶到跨界的領域。自己的電影創作概念與當代藝術很契合,彼此相輔相成,這讓沒有退路的電影找到了一個新的出口,一個自由的通路因此被打開了:電影可以發生在美術館。
~蔡明亮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