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是人類社會發展與文化活動之留存證物,具體地反映每個地方、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在台灣古蹟中以寺廟之份量占得最重也最多,是民間社會文化的重要表徵。明末清初,一批批閩粵地區居民,渡海來台拓荒,也帶來了原鄉的宗教信仰,在各聚落建立起寺廟。這些寺廟不僅是移民精神的慰藉與寄託,更轉而為移民斬荊棘、闢草萊,團結互助的所在,而且地方上舉凡如治安、產業、交通、教育、聯誼娛樂……等等,莫不透過寺廟以推行。台灣大多數寺廟每隔若干年代,便會有擴建、增建之舉,每次的修建,不僅記錄了寺廟自身的歷史沿革與發展軌跡,更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群等的變遷興衰。台灣寺廟古蹟之所以可貴,是它可以凝固時間,讓歷史的一段紀錄忠實地表達出來。一部台灣開發史可以說即濃縮在寺廟史中。這種價值可以與文字歷史互相引證,也可以修正文字記載之偏差與謬說。
職是之故,作者繼《從寺廟發現歷史》刊行後,又再度挑取了十二座寺廟,採取個案式的研究,研究結果不僅印證了寺廟興衰歷程正是地域社會變動過程,而且也發現幾乎台灣每座寺廟流傳的廟史有極多的錯誤,誤導學者與一般大眾,亟待一一釐清修正。作者引證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並佐以詳盡的田野調查,一方面破解諸多虛假誇大的寺廟史,一方面又如實重建了寺廟從草創到奠基到昌盛(或是衰敗)的發展過程,伴隨著的是各個地方從發展到繁榮或沒落的經濟狀況,並反映出從大陸渡海來台篳路藍縷開墾,迄今人文薈萃百業鼎盛的社會環境變遷。本書不僅橫跨台灣社會史、地方史、宗教史、古蹟史諸領域,並且綜合歷史學、人類學、宗教學、建築學等科理論,而又不失歷史學本色的著作,實為台灣寺廟史開創一嶄新的、嚴謹的、又不失通俗的一本學術著作。
職是之故,作者繼《從寺廟發現歷史》刊行後,又再度挑取了十二座寺廟,採取個案式的研究,研究結果不僅印證了寺廟興衰歷程正是地域社會變動過程,而且也發現幾乎台灣每座寺廟流傳的廟史有極多的錯誤,誤導學者與一般大眾,亟待一一釐清修正。作者引證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並佐以詳盡的田野調查,一方面破解諸多虛假誇大的寺廟史,一方面又如實重建了寺廟從草創到奠基到昌盛(或是衰敗)的發展過程,伴隨著的是各個地方從發展到繁榮或沒落的經濟狀況,並反映出從大陸渡海來台篳路藍縷開墾,迄今人文薈萃百業鼎盛的社會環境變遷。本書不僅橫跨台灣社會史、地方史、宗教史、古蹟史諸領域,並且綜合歷史學、人類學、宗教學、建築學等科理論,而又不失歷史學本色的著作,實為台灣寺廟史開創一嶄新的、嚴謹的、又不失通俗的一本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