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無可避免的結局,我們再沒有能力作出偉大的犧牲
我們沒有希望,甚至沒有那種莫名卻真實的樂趣--
生活使他厭倦。意志堅強、自負並且充滿魅力的畢巧林,為了自己的滿足,飢腸轆轆吞噬人生路上所遇見的一切。他身為軍官,遭遇土匪、走私者、士兵;沉溺於男歡女愛;與對手決鬥。然而,他的騷動不安留下一顆顆破碎的心,一切對他都嫌太少。
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為俄國文學創下長篇小說先例,內容受果戈里、別林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及納博科夫等俄國文豪喜愛,深深影響後世。
本書特色
1. 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宋雲森教授翻譯自俄文原作
2.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歐茵西教授專文推薦
3. 收錄宋雲森教授導讀專文、高加索地區示意圖以及萊蒙托夫年表
4. 2018全新修訂、改版推出
歐茵西推薦序〈噪動的心,何處安頓〉
宋雲森譯者序
當代英雄
序言
貝菈
馬克西姆‧馬克西梅奇
畢巧林日記
序言
塔曼
梅麗公爵小姐
宿命論者
附錄一:有關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
附錄二:萊蒙托夫年表
附錄三:高加索地區示意圖
歐茵西推薦序〈噪動的心,何處安頓〉
萊蒙托夫與普希金並列十九世紀俄文浪漫詩最佳代表,《當代英雄》則被許多評論家視為俄國非韻文小說的濫觴,重要性更勝普希金的《別爾金小說》(Povesti Belkina, 1830)。與普希金相較,萊蒙托夫詩和小說的風格都顯著不同。普希金寫詩擅長使用民風曲調和庶民語言,質樸真誠,洋溢明朗愉悅的音樂性,流露兼具古典細緻的寧靜與安詳。萊蒙托夫也多才多藝,但感懷主觀,夢想朦朧,其詩滄桑悽楚,沉鬱悲涼,十五歲便〈哀歌〉曰:「生命對我空洞而無聊,/天真的愛不能取悅我心。/我尋找欺騙和新的感情,/縱使它們尖刻,也將使/熄於悲傷、痛苦、早熟/的血液甦醒。」這些早年作品流露過人的機敏聰慧,讀者讚賞他更耐尋味。三?年代,俄文文壇主流漸由詩轉向非韻文,普希金開始寫篇幅不長的小說,或取自真實事件或傳說軼聞,多情節緊湊,敘述簡明。當時還很年輕的萊蒙托夫也嘗試寫白話小說,素材繁複,富戲劇性,含蘊悠遠。很重要的是,這部一八四一年他去逝之前不久完成的《當代英雄》,對十九世紀中葉及後半葉的俄文寫實小說都有明顯影響。
論者常將《當代英雄》與普希金的長詩《奧涅金》相提並論。兩位男主角畢巧林、奧涅金都是俄國文學中的「多餘人物」,他們出身貴族,有良好教養,有改革理想,卻一事無成。奧涅金類似拜倫筆下的善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