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又不能吃:結合生態學和經濟學,為不斷遭到破壞的環境,做出一點改變 | 拾書所

GDP又不能吃:結合生態學和經濟學,為不斷遭到破壞的環境,做出一點改變

$ 277 元 原價 350
經濟學最大的問題就是——只要這項「物品」或「功能特性」還沒有被商人找到把它換成收入的方法,它在經濟模型裡就沒有價值。
於是,我們的森林、土壤、空氣、水、生物多樣性,不斷遭到破壞……

今天,科技發展已經讓人們離大自然越來越遠……現代生活的富裕、便利與忙碌,令人渾然不覺周遭的物品從哪?來、食物和水從哪?來,忘記了我們一意追求的經濟成長、個人幸福,要從GNP / GDP、產品、原材料、農作物、動植物、土壤、空氣、水、森林、海洋一路倒推回去,沒有最一開始的大地之母,不會有現代的便利生活。

當今的經濟制度,總是將生態環境視為外生變數,或只是一種風險(例如地震或海嘯、極端氣候造成原物料、農產品的價格波動、股價漲跌),而未曾真正將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平等看待。

無論經濟如何繁榮,支撐著我們的經濟體系的,還是生態系統。而目前的情況是:腫脹的全球化大腳,還是一直要硬塞進地球生態圈的小鞋裡面。

當生態系統不斷被破壞,經濟體系、人類文明終將會崩潰。

本書作者是知名的生態學家,他一開始先指出當代主流經濟學及科技模式的三大謬誤:

一、瑪麗皇后式的狹隘經濟學觀點(經濟體系中唯一會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的只有農業部門,而該部門又只占美國GNP百分之三而已!)
二、愚蠢的卡斯特將軍(假設科技發展一定能找到自然資源的替代品,拯救人類)
三、對於一時成功的錯誤自滿(或是「不像以前那麼常打老婆了?」)

接著作者分析「生態學家的金字塔」與「經濟學家的金字塔」有何不同,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經濟發展vs.環境保護的爭議中,兩者之矛盾與可能合作的契機。

書中也探討土壤(第2章)、森林(第3章)、空氣(第5章)、地下水(第6章)、生物多樣性(第8章)等自然環境惡化的問題,並指出經濟學的成本效益分析、貼現率、外部性等觀念,如何被誤用或濫用。

我們不可能重返「自然狀態」,但是人類社會與地球要永續生存,除了正面應對生態環境的問題,還需要適當的經濟分析和政策,來提供誘因;一個永續發展的環境,需要結合科技專家、經濟學家和生態學家的合作,才能完成。

本書以熱情、清晰的口吻,介紹當代的生態經濟學觀點,書末也提出如何解決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兩難問題,而最重要的是別忘了:無論經濟如何繁榮,GDP又不能拿來吃!

★★★本書為《生態經濟大未來》改版★★★

推薦與論點:

我期待有一天統計學家在估算國家財富時,能將「環境耗損」這個項目加進去。我們將會發現,GNP的數字一直在騙人。
──亞瑟‧柏恩斯(Arthur Burns),前美國聯準會主席

這是一本精彩的好書,不但指出當前經濟學與環境間的不健全關係,同時也提出如何延續世界生存的方式。每個人都應該親自讀讀這本書。
──湯瑪斯‧羅喬伊(Thomas E. Lovejoy),世界銀行生物多樣性首席顧問

誰需要知道「GDP不能拿來吃」?我就認識三位這樣的頂尖經濟學家,他們宣稱根本就不用擔心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因為經濟體系中唯一對氣候敏感的農業部門,只占了美國GNP的百分之三而已!本書將導正他們的錯誤觀念。
──赫曼‧達利(Herman E. Daly),馬里蘭大學知名生態經濟學家

或許阻撓土地倫理(land ethic)進步的最大障礙是:我們的教育和經濟制度是逐步遠離,而非朝向土地進行深刻的認識。所謂真正的現代化,便是透過許多中間人(middlemen)和無數個小巧器具來和土地進行隔離。人類和土地的關係變得毫不重要;土地只不過是城市和城市之間,用來栽種穀物的空間而已。
——艾爾杜‧里奧帕德(Aldo Leopold),美國生態保育之父(摘自第二章)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