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揹著背包,帶著經書起身了,沿著河水往下走,踩著自己的影子。
路過沿岸的野花,蘆葦,與屍體。
為了一條或來或去的河流。
為了看見,為了記憶。
為了體會那些原本不懂的,也為了那些看不見的——
或將把我的眼睛,重新打開。
遲至現在,我才終於比較明確知道,為甚麼一去再去印度,「走河」的理由,且到底走了多久多遠,那也絕非幾次在印度,行腳上千百公里的路,所能輕易答覆。
原來,曾經那一連串不明所以的步履,正是為了帶領我渡過這些漫漫寫作的長日。倘若沒有走過那些歷程,我後來的生活必然大為不同(或不會一而再地走出學院),寫作的生涯也很可能早早就夭折收場了。
這不是一本可以按圖索驥的書,也不是冒險犯難的作品,更沒有企圖描繪那龐大複雜高深的印度。
其中雖不乏些片段,偏見,與陋聞,有的似乎過分聚焦在某些細小的「微物」上,如口水,如蟑螂,如螻蟻,但彷彿又不僅僅甘於那些表象;而有的人事,雖發生在那遙遠的國度,卻好像也可以生發在其他地方,或者就是我久居的島嶼。
也許,這祇是我個人一時的錯覺與誤讀吧。又或者,它們正隱隱提醒著,我在自己的小島上,已停泊地太久了,該是啟航去流浪的時候,令我竟又開始興起流浪印度的念頭。 ──謝旺霖
【真心推薦】
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
蔣 勳 作家
詹宏志 作家
劉克襄 作家
駱以軍 作家
郝譽翔 作家
封德屏 《文訊》雜誌總編輯
宇文正 《聯合報》副刊主任/作家
邱祖胤 《中國時報》文化組主任/作家
孫梓評 《自由時報》副刊主編
王聰威 《聯合文學》總編輯/小說家
蔡俊傑 《印刻文學生活誌》主編
關於印度歷史,印度文化的書汗牛充棟。旺霖關心的是他徒步,間或乘車,所看到印度基層眾生的人與事,他的應對,以及自處時的進退。《走河》不是導覽手冊,行程的連貫不被強調,旺霖以獨立的章節,放大特寫他心裡重要的曲折。 ──林懷民
青年一代,可以帶著這本書,帶著惴惴不安的膽怯,如初生之犢,勇敢出走。在印度,不知為何,總是想到《佛經》上的句子──「流浪生死」。去過和生死這麼近的地方,從生死的臨界回來,《走河》的人,暫時歇息,大概又要出走了吧? ──蔣勳
從恆河河口到源頭,一百多天的行旅,一千六百公里的徒步。旺霖選擇的不是旁觀或俯瞰的位置,而是走進去,融入那個陌生、異己的社會,努力變成裡面的一份子。縱使身分不易被認同,或者仍是外來者,但他感受到比任何寫作者更為透澈的生活本質,簡潔而樸拙的字句,愈加貼近那塊土地的氣理。 ──劉克襄
閱讀他這本「印度步行流浪」或曰「大河盡頭」(恆河)的暈眩感,想像的視鏡不斷被打開,一種超乎「可能有一台攝影機晃動著拍攝的公路電影」,那種皮膚感受到刺痛、寒冷、炙熱;鼻子感受到的腐臭味、河裡濁泥的味道,辛嗆香料的味道、路途中相遇的底層人類身體的味道;耳朵記下的各種暗夜芙蕖、水聲異盪,或緣遇之人說過的哪些對話……一種五感全開的,像古代僧侶的流浪,遊歷的旅途。每一個灑開的詭奇景觀,他都帶著一種「台灣衰咖」,自己做此貧窮漫漫異遊,所以也無甚好被搶被騙的,「踩在同一地面上」的同感。 ──駱以軍
這無疑是一趟叩問生命的大旅行,是苦行僧的朝聖之旅,也是追尋生命的內在源泉的終極探險,而謝旺霖把它書寫下來,更是一次文字的修煉之旅,讓讀者也彷彿隨之經歷了一趟意義深刻的旅行。 ──郝譽翔
◎本書特色
路過沿岸的野花,蘆葦,與屍體。
為了一條或來或去的河流。
為了看見,為了記憶。
為了體會那些原本不懂的,也為了那些看不見的——
或將把我的眼睛,重新打開。
遲至現在,我才終於比較明確知道,為甚麼一去再去印度,「走河」的理由,且到底走了多久多遠,那也絕非幾次在印度,行腳上千百公里的路,所能輕易答覆。
原來,曾經那一連串不明所以的步履,正是為了帶領我渡過這些漫漫寫作的長日。倘若沒有走過那些歷程,我後來的生活必然大為不同(或不會一而再地走出學院),寫作的生涯也很可能早早就夭折收場了。
這不是一本可以按圖索驥的書,也不是冒險犯難的作品,更沒有企圖描繪那龐大複雜高深的印度。
其中雖不乏些片段,偏見,與陋聞,有的似乎過分聚焦在某些細小的「微物」上,如口水,如蟑螂,如螻蟻,但彷彿又不僅僅甘於那些表象;而有的人事,雖發生在那遙遠的國度,卻好像也可以生發在其他地方,或者就是我久居的島嶼。
也許,這祇是我個人一時的錯覺與誤讀吧。又或者,它們正隱隱提醒著,我在自己的小島上,已停泊地太久了,該是啟航去流浪的時候,令我竟又開始興起流浪印度的念頭。 ──謝旺霖
【真心推薦】
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
蔣 勳 作家
詹宏志 作家
劉克襄 作家
駱以軍 作家
郝譽翔 作家
封德屏 《文訊》雜誌總編輯
宇文正 《聯合報》副刊主任/作家
邱祖胤 《中國時報》文化組主任/作家
孫梓評 《自由時報》副刊主編
王聰威 《聯合文學》總編輯/小說家
蔡俊傑 《印刻文學生活誌》主編
關於印度歷史,印度文化的書汗牛充棟。旺霖關心的是他徒步,間或乘車,所看到印度基層眾生的人與事,他的應對,以及自處時的進退。《走河》不是導覽手冊,行程的連貫不被強調,旺霖以獨立的章節,放大特寫他心裡重要的曲折。 ──林懷民
青年一代,可以帶著這本書,帶著惴惴不安的膽怯,如初生之犢,勇敢出走。在印度,不知為何,總是想到《佛經》上的句子──「流浪生死」。去過和生死這麼近的地方,從生死的臨界回來,《走河》的人,暫時歇息,大概又要出走了吧? ──蔣勳
從恆河河口到源頭,一百多天的行旅,一千六百公里的徒步。旺霖選擇的不是旁觀或俯瞰的位置,而是走進去,融入那個陌生、異己的社會,努力變成裡面的一份子。縱使身分不易被認同,或者仍是外來者,但他感受到比任何寫作者更為透澈的生活本質,簡潔而樸拙的字句,愈加貼近那塊土地的氣理。 ──劉克襄
閱讀他這本「印度步行流浪」或曰「大河盡頭」(恆河)的暈眩感,想像的視鏡不斷被打開,一種超乎「可能有一台攝影機晃動著拍攝的公路電影」,那種皮膚感受到刺痛、寒冷、炙熱;鼻子感受到的腐臭味、河裡濁泥的味道,辛嗆香料的味道、路途中相遇的底層人類身體的味道;耳朵記下的各種暗夜芙蕖、水聲異盪,或緣遇之人說過的哪些對話……一種五感全開的,像古代僧侶的流浪,遊歷的旅途。每一個灑開的詭奇景觀,他都帶著一種「台灣衰咖」,自己做此貧窮漫漫異遊,所以也無甚好被搶被騙的,「踩在同一地面上」的同感。 ──駱以軍
這無疑是一趟叩問生命的大旅行,是苦行僧的朝聖之旅,也是追尋生命的內在源泉的終極探險,而謝旺霖把它書寫下來,更是一次文字的修煉之旅,讓讀者也彷彿隨之經歷了一趟意義深刻的旅行。 ──郝譽翔
◎本書特色
★ 隨書加贈精印菩提葉+走河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