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孔融撰。
案魏文帝《典論論文》稱:「孔氏卓卓,信含異氣。筆墨之性,殆不可勝。」《後漢書》融本傳亦曰:「魏文帝深好融文辭,歎曰:『揚、班儔也。』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輒賞以金帛。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載漢少府孔融集九卷。註曰梁十卷,錄一卷,則較本傳所記,已多增益。新、舊《唐書》皆作十卷,蓋猶梁時之舊本。《宋史》始不著錄,則其集當佚於宋時。
此本乃明人所掇拾。凡表一篇、疏一篇、上書三篇、奏事二篇、議一篇、對一篇、教一篇、書十六篇、碑銘一篇、論四篇、詩六篇,共三十七篇。其〈聖人優劣論〉蓋一文而偶存兩條,編次者遂析爲兩篇,實三十六篇也。張溥《百三家集》亦載是集,而較此本少〈再告高密令教〉、〈告高密縣僚屬〉二篇。大抵捃拾史傳類書,多斷簡殘章,首尾不具。
不但非隋唐之舊,卽蘇軾〈孔北海贊序〉稱讀其所作〈楊氏四公贊〉,今本亦無之,則宋人所及見者,今巳不具矣。然人旣國器,文亦鴻寶,雖闕佚之餘,彌可珍也。
其六言詩之名,見於本傳,今所傳三章,詞多凡近,又皆盛稱曹操功德,斷以融之生平,可信其義不出此。卽使舊本有之,亦必黃初閒購求遺文,贗託融作,以頌曹操,未可定爲眞本也。流傳旣久,姑仍舊本錄之,而附糾其僞於此。
集中詩文,多有箋釋本事者,不知何人所作;奏疏之類,皆附綴篇末;書教之類,則夾註篇題之下。體例自相違異,今悉夾註篇題之下,俾畫一焉。
案魏文帝《典論論文》稱:「孔氏卓卓,信含異氣。筆墨之性,殆不可勝。」《後漢書》融本傳亦曰:「魏文帝深好融文辭,歎曰:『揚、班儔也。』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輒賞以金帛。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載漢少府孔融集九卷。註曰梁十卷,錄一卷,則較本傳所記,已多增益。新、舊《唐書》皆作十卷,蓋猶梁時之舊本。《宋史》始不著錄,則其集當佚於宋時。
此本乃明人所掇拾。凡表一篇、疏一篇、上書三篇、奏事二篇、議一篇、對一篇、教一篇、書十六篇、碑銘一篇、論四篇、詩六篇,共三十七篇。其〈聖人優劣論〉蓋一文而偶存兩條,編次者遂析爲兩篇,實三十六篇也。張溥《百三家集》亦載是集,而較此本少〈再告高密令教〉、〈告高密縣僚屬〉二篇。大抵捃拾史傳類書,多斷簡殘章,首尾不具。
不但非隋唐之舊,卽蘇軾〈孔北海贊序〉稱讀其所作〈楊氏四公贊〉,今本亦無之,則宋人所及見者,今巳不具矣。然人旣國器,文亦鴻寶,雖闕佚之餘,彌可珍也。
其六言詩之名,見於本傳,今所傳三章,詞多凡近,又皆盛稱曹操功德,斷以融之生平,可信其義不出此。卽使舊本有之,亦必黃初閒購求遺文,贗託融作,以頌曹操,未可定爲眞本也。流傳旣久,姑仍舊本錄之,而附糾其僞於此。
集中詩文,多有箋釋本事者,不知何人所作;奏疏之類,皆附綴篇末;書教之類,則夾註篇題之下。體例自相違異,今悉夾註篇題之下,俾畫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