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九龍地區村落為描述對象,從清初的“遷海令”以至戰後因應香港政府的城市規劃而村落逐漸被清拆為止。講述了九龍村落及其氏族在經歷清廷遷界、英屬殖民地、日治、解放後內地居民湧入、港府拆村等時期後,日漸式微,甚至消逝。作者藉助文史檔案和口述歷史,再現村落族群的認祖歸宗、抵禦外敵、拜神祭祖和拆村安置等場景,還提到了族譜、祀田、祠堂、寨城、田契、民俗傳統等內容。
作者行文順暢且帶有靈活性,更重要的是“有情”。全書滲透着作者對九龍村落不斷被清拆的悲歌,正如作者在書末的最後一段話:“下一個拆村故事將會在新界開始。”本書雖是在講歷史,但仍帶出近年來港人十分關注的議題:文物保育與城市發展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全書圖文並茂,既可視為近代以來九龍舊村的故事,也可作為作者張瑞威教授十多年來對九龍歷史研究的一次總結。
作者行文順暢且帶有靈活性,更重要的是“有情”。全書滲透着作者對九龍村落不斷被清拆的悲歌,正如作者在書末的最後一段話:“下一個拆村故事將會在新界開始。”本書雖是在講歷史,但仍帶出近年來港人十分關注的議題:文物保育與城市發展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全書圖文並茂,既可視為近代以來九龍舊村的故事,也可作為作者張瑞威教授十多年來對九龍歷史研究的一次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