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感科學:由食物質地解讀大腦到舌尖的風味之源(收錄50道無國界全方位料理) | 拾書所

口感科學:由食物質地解讀大腦到舌尖的風味之源(收錄50道無國界全方位料理)

$ 557 元 原價 800
用一本書,完整解答「食物之所以美味」的世紀之謎。
烹飪科學巨擘《食物與廚藝》哈洛德・馬基傾力推薦!
──本書探索飲食經驗中至關緊要卻常遭忽略的面向,並指引讀者瞭解食材結構和利用烹飪方式調整食物質地,讀來有滋有味、引人入勝。

★★★從餐桌上的藝術和傳統,科學與感官,剖析古今中外烹調史。
★★★學者和主廚聯手探索:除了風味以外,食物為何美味的關鍵!

◎咀嚼快慢才是判斷食物軟硬的關鍵?
◎葡萄酒中的澀味感,屬於觸覺的一種?
◎番茄醬起源於現今泰式料理常用的「魚露」?
◎蘋果清脆爽口,是體積中佔有25%空氣的緣故!
◎少了咀嚼,單靠味覺辨認食物的正確率只有41%!
◎低溫烘焙的黑蒜,究竟是發酵而成,還是梅納反應?

口感的秘密就是──
食材結構及食物特性之間的融合與互動。
繼《鮮味的袐密》後,丹麥科學家歐雷・莫西森與主廚克拉夫斯・史帝貝克再次聯手,穿梭於實驗室和廚房之間,合力探索不同食物的質地如何影響味覺經驗。兩人為美食愛好者及食品科學家帶來了獨樹一格的最新力作:結合科學分析、靈感創意及豐富的烹飪知識。

書中深入剖析口感的運作機制,揭露口感與飲食偏好之間的神祕關聯:在口感的幫助之下,我們不僅可以利用其他食材來重現喜好食物的物理感覺,還可以學著培養更健康的飲食偏好。而掌握食物質地的調整方法,也帶來了在廚房大膽嘗試的機會,讓我們得以探索境界更高的味覺感動。

如果《料理的科學》傳授的是烹煮技藝;
那麼《口感科學》便教會我們如何品嚐食物。
食材的質地主要取決於其物理結構,而不管採用什麼樣的烹調方式,舉凡烹煮、烘焙、鹽醃、泡漬、燉煮、翻炒、煙燻、晾乾、熟成、醃製、發酵、凝成膠凍、乳化、攪打、冷凍等等,都會讓物理結構產生變化。只要改變食物的質地,就有可能刺激其他感官,進而回過頭改變其他能影響口感的感官印象。本書提供了一套完整認知,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解說神經美食學的宗旨──所有風味,盡在大腦。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