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焦點可謂為2008年4月著者至印度的一趟宗教文化之旅,為期16天,乍聞使本書悄似一冊浮光掠影的遊記,但實際上它訴說了從古到今發生在整個印度的重要事件。著者起而行遠赴印度「朝聖」,在面對「熱死、乾死、擠死、吵死、臭死、髒死、薰死、餓死等」風險下,不但驗證了以往所學,更進而領略了很少數人在印度這極苦土之上得到的終極快樂……
著者在印行前著手撰錄本書,除列舉了兩千多年來發生在印度、中國、西藏等各地的佛教大事,更詳述越南、朝鮮、日本、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的佛教,具象化佛教人物如佛陀的十大弟子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彌勒等菩薩,至闡明佛典的成立結集經過、佛典中主要地名石窟佛塔寺廟等的描述。另外對伊斯蘭教、錫克教、耆那教、婆羅門諸宗教的介紹、討論和思想流派內容也都有詳盡說明,這些,只占了書中一部分。
之外則秉承了著者一貫的環保理念,除有印度的種族民族概說、簡述印度的自然環境生態體系且與台灣現況連結、帶頭思考佛教界對環保、保育的想法和努力。無出其右者是著者更破題指出:佛學等文化的根源與精髓,並不能排拒於自然環境及生態系之外。這番洞見也只有致力於生態保育運動的著者,才有智慧與勇氣提出吧。
著者在印行前著手撰錄本書,除列舉了兩千多年來發生在印度、中國、西藏等各地的佛教大事,更詳述越南、朝鮮、日本、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的佛教,具象化佛教人物如佛陀的十大弟子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彌勒等菩薩,至闡明佛典的成立結集經過、佛典中主要地名石窟佛塔寺廟等的描述。另外對伊斯蘭教、錫克教、耆那教、婆羅門諸宗教的介紹、討論和思想流派內容也都有詳盡說明,這些,只占了書中一部分。
之外則秉承了著者一貫的環保理念,除有印度的種族民族概說、簡述印度的自然環境生態體系且與台灣現況連結、帶頭思考佛教界對環保、保育的想法和努力。無出其右者是著者更破題指出:佛學等文化的根源與精髓,並不能排拒於自然環境及生態系之外。這番洞見也只有致力於生態保育運動的著者,才有智慧與勇氣提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