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手記:杜斯妥也夫斯基經典小說新譯(修訂版) | 拾書所

地下室手記:杜斯妥也夫斯基經典小說新譯(修訂版)

$ 209 元 原價 300
沒有人像我,我也不像任何人──「我是一個,他們是全部。」

  《地下室手記》是杜斯妥也夫斯基創作上的轉捩點,他從前期沉浸在小人物的人道悲憫、心理關懷中穿透而昇華,成了預見人類悲劇的哲學思想家。他「彷彿」藉由這部小說告訴我們當時最缺乏而卻是世上最可貴的東西──個性,又「彷彿」藉由小說主角的任性來諷刺失控的個性導致規範崩潰、社會瓦解,並提出一連串刻薄的質疑圍繞在這些看似矛盾的議題上,來拷問讀者。

  為什麼你們堅信只有幸福才對人有益呢?……或許,痛苦對人來說也一樣有益?

  小說談到個人對抗群體,講到群體盲從自然規律,到個人自我意識覺醒的信念重生的過程,透過「地下室人」這個杜斯妥也夫斯基創造出的文學形象表現出來,他象徵一個退縮到自己內心角落的文明邊緣人。他「有意識」地將自己埋進心裡的地下室,而與群體的關係,一是在思想上辯證,二是在社會上吵架。小說即依此分為對比鮮明的兩篇,作者頗自豪地稱這類似音樂上的變奏形式,且兩者互補相得益彰。

  首篇中,地下室人是一個看似精神分裂的中年退休公務員,用獨白方式談自己縮到角落的原由,憤世嫉俗又時而矛盾地貶低他人或自己,他自問自答暢談道理,從自己有病不看醫生談起,開始哲學性地扯到人的意識、利益、意志、理性、自然規律、欲望、自由、侮辱及痛苦的必要,它們種種既包容又矛盾的關係在他叨叨絮絮的詞語中,彷彿咒語似的從他口中不斷吐出,著實讓人既驚奇又直冒冷汗,如此高懸的心情轉至第二篇,卻是落到現實生活中「侮辱與被侮辱」的爛泥裡,他回憶起從前年少的學校生活至成年工作時的羞恥記憶,簡直是一路不斷被人侮辱的成長史,轉述了三個生動有趣的事件:讓路生悶氣、與同學聚餐吵架、上妓院找碴。

  整部小說帶出了俄國當時的首都聖彼得堡的城市氣氛,雨雪溼漉、天色昏暗、人際疏離、孤獨陰鬱,地下室人像隻老鼠似的在這裡鑽進鑽出,彷彿正是這整個陰暗氛圍孕育出這麼一個時代之子。

  如果我們反覆咀嚼這些時而令人發笑時而使人瞠目的妄語,那麼,對於翻動人類心靈、翻新社會生活的力量來源,或許將會有一番新的領悟。比如地下室人最後提出的這個似是而非的問題:

  哪一個比較好呢?是廉價的幸福,還是高貴的痛苦?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