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原住民居然是不被當「人」看待的
在這種偏見背後,是由怎樣的「思考」所支持著?
殖民的暴力,除了肉眼可見的直接暴力,還有隱微難見的間接暴力。
所謂支配,不只是制度的支配,更包含文化與知識的支配。
本書從日治時期的原住民治理,窺探帝國主義「力量」與「學知」如何交織。
「當今臺灣同時蒐集數千年來活歷史於一島地內,其統治之複雜,超乎想像。」
——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 後藤新平,一九○一
自從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簽訂,臺灣正式成為日本「帝國」第一塊海外殖民地。然而,一如後藤新平所言,治理這塊殖民地既複雜也並不容易,究其原因,正是因為「數千年來活歷史於一島地內」。對於當時的統治者日本人來說,臺灣既有著漢民族系的住民,還有著另外一群在文化上截然不同的臺灣原住民。對於前者,在治理初期尚可以藉由「同文同種」之類的論述作為切入點,然而對於後者,來自帝國的殖民者勢必得要採取一套全然不同的統治策略。
總督府對原住民的統治方針,歷經最初消極的「撫綏」主義,轉為以「取締」為中心的積極介入政策,再到投入大量兵力的「討伐」作戰「五年理蕃計畫」,以武力強迫原住民服從;而在一九三○年的霧社事件之後,原住民政策再度轉變,當時的日本在台知識份子也對原住民的文化有了不同的看法及論述。本書徹底檢討了領臺的一八九五年,乃至總力戰體制成形的一九三七年,這總共四十餘年間的原住民治理,並分別從政策面、法律面、學術面、文化面等,細緻考察不同領域間論述的互動,從中挖掘出深層的「帝國的思考」。
所謂治理,從來都不是只有政策與制度,而且就連看似平穩的表面,底下依舊潛藏著帝國的暴力。過往對於臺灣殖民統治的研究,絕大多數都把焦點放在漢人族群身上,然而,往往必須要在最邊緣的族群身上,才能看見統治者最深刻的矛盾。也正因為本書把焦點放在原住民這個絕對少數的弱勢族群身上,故能在武力之外,從殖民帝國主義的再現策略中,在法律、學術、藝術文化這些層面的深處,看見共通的「帝國的思考」是如何彼此交織、合謀,最終完成殖民地支配。
在這種偏見背後,是由怎樣的「思考」所支持著?
殖民的暴力,除了肉眼可見的直接暴力,還有隱微難見的間接暴力。
所謂支配,不只是制度的支配,更包含文化與知識的支配。
本書從日治時期的原住民治理,窺探帝國主義「力量」與「學知」如何交織。
「當今臺灣同時蒐集數千年來活歷史於一島地內,其統治之複雜,超乎想像。」
——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 後藤新平,一九○一
自從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簽訂,臺灣正式成為日本「帝國」第一塊海外殖民地。然而,一如後藤新平所言,治理這塊殖民地既複雜也並不容易,究其原因,正是因為「數千年來活歷史於一島地內」。對於當時的統治者日本人來說,臺灣既有著漢民族系的住民,還有著另外一群在文化上截然不同的臺灣原住民。對於前者,在治理初期尚可以藉由「同文同種」之類的論述作為切入點,然而對於後者,來自帝國的殖民者勢必得要採取一套全然不同的統治策略。
總督府對原住民的統治方針,歷經最初消極的「撫綏」主義,轉為以「取締」為中心的積極介入政策,再到投入大量兵力的「討伐」作戰「五年理蕃計畫」,以武力強迫原住民服從;而在一九三○年的霧社事件之後,原住民政策再度轉變,當時的日本在台知識份子也對原住民的文化有了不同的看法及論述。本書徹底檢討了領臺的一八九五年,乃至總力戰體制成形的一九三七年,這總共四十餘年間的原住民治理,並分別從政策面、法律面、學術面、文化面等,細緻考察不同領域間論述的互動,從中挖掘出深層的「帝國的思考」。
所謂治理,從來都不是只有政策與制度,而且就連看似平穩的表面,底下依舊潛藏著帝國的暴力。過往對於臺灣殖民統治的研究,絕大多數都把焦點放在漢人族群身上,然而,往往必須要在最邊緣的族群身上,才能看見統治者最深刻的矛盾。也正因為本書把焦點放在原住民這個絕對少數的弱勢族群身上,故能在武力之外,從殖民帝國主義的再現策略中,在法律、學術、藝術文化這些層面的深處,看見共通的「帝國的思考」是如何彼此交織、合謀,最終完成殖民地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