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原名周樹人,因1918年在《新青年》上以「魯迅」的筆名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而蜚聲文壇,並在此後生涯所餘的十八年間一直居於中國文壇的核心,直至今日,「魯迅」仍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然而,周樹人何以成為「魯迅」?其精神史的來源和過程是怎樣的?就不僅僅是「魯迅」作為一個作家的個人成長史問題,而是關係到中國近現代思想和文學的根本問題。
本書收論文十二篇,主要從「進化論」和「國民性」思想兩個方面探討魯迅(1881-1936)精神史源,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具體考察在日本明治三十年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留學生周樹人如何確立起其作為近代思想基礎的「進化」與「國民」的觀念,並將其反映到後來的創作當中的思想歷程。書中著重探討了以加藤弘之和丘淺次郎為中心的日本明治進化論和以澀江保日譯版《支那人氣質》為中心的明治時期與國民性思想相關的出版物與魯迅之關係;並著眼於魯迅(那時他還叫周樹人)留日時代的閱讀,及其精神形成與日本書籍的關係。就當時中國人大規模留日這一時代背景而言,魯迅與日本書的關係,或許會為中國知識人的近代閱讀史呈現某種典型的案例。
本書收論文十二篇,主要從「進化論」和「國民性」思想兩個方面探討魯迅(1881-1936)精神史源,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具體考察在日本明治三十年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留學生周樹人如何確立起其作為近代思想基礎的「進化」與「國民」的觀念,並將其反映到後來的創作當中的思想歷程。書中著重探討了以加藤弘之和丘淺次郎為中心的日本明治進化論和以澀江保日譯版《支那人氣質》為中心的明治時期與國民性思想相關的出版物與魯迅之關係;並著眼於魯迅(那時他還叫周樹人)留日時代的閱讀,及其精神形成與日本書籍的關係。就當時中國人大規模留日這一時代背景而言,魯迅與日本書的關係,或許會為中國知識人的近代閱讀史呈現某種典型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