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之圍:北宋末年的外交、戰爭和人 | 拾書所

汴京之圍:北宋末年的外交、戰爭和人

$ 411 元 原價 520
 「靖康之難」的三年前,北宋社會鋪天蓋地在宣揚一場盛世,
  人們普遍相信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國力富強,經濟繁榮;
  但是,從盛世到亡國,只要三年半!
  只因宋徽宗想「收復」從來不屬於宋國的土地:
  「燕雲十六州」

  ◎北宋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寬容年代
  雖然由五代晉高祖石敬瑭於天福三年(938年)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在宋國建國之後,仍然牢牢由遼國掌控。但是在宋遼簽訂「澶淵之盟」(1104年)之後,兩國維持了百年和平,宋國的經濟因此得以高速發展,文化燦爛繁盛。老百姓不會擔心自己受窮,官員即使當面和皇帝頂嘴,也不會受到懲罰,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寬容年代」。

  ◎「聯金滅遼」,毀滅宋帝國的錯誤戰略
  和平相處不好嗎?經過了上百年的和平,當年英勇的契丹國家已經衰落,於是,一場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策劃就上演了。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眼見金軍可擊敗遼軍,宋國於是派遣使者與金國簽訂「海上之盟」,欲「聯金滅遼」,卻在進攻過程暴露了宋國不善戰的弱點。幾年戰爭之後,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終於取得了燕山以南的幽州,國土達到宋國建立以來的極致。隨後卻在財政、外交、軍事犯下一連串的錯誤。

  攻遼過程中,原本宋國朝廷期望,燕京的漢人會列隊歡迎,但當地人卻說:「你們總是說燕京父老都在懷念大宋,殊不知自從契丹獲得了燕雲十六州,已經過去了近兩百年,燕京父老對遼國難道沒有感情?」

  ◎「靖康之難」為何發生?
  因為宋國屢次失信違約,提供了金國出兵的理由,引來金軍兩次圍攻汴京,搜刮每戶人家錢財、掏空宋國皇宮珍寶。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欽宗及數千宗室、后妃、宮人被擄至北方,即使僥倖未死,也終生沒有南歸,而這一切,竟都要從宋徽宗最得意的庭園「艮嶽」談起……
 
  透過宋、遼、金三方的完整歷史細節,
  發掘錯誤決策的多元成因。
  從一部帝國衰亡史,
  學會在複雜環境中做出正確決策。

  *隨書附贈:【汴京城簡圖】、【遼金北方形勢圖】、【宋金交戰形勢圖】
  *附錄:【宋遼金外交戰爭大事記】

得獎榮譽

  《出版人雜誌》「2019 書業年度評選‧年度圖書」獎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