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菜根譚大全【暢銷增訂版】 | 拾書所

圖解菜根譚大全【暢銷增訂版】

$ 285 元 原價 380
內容升級,長智慧、學處事、悟人生,儒釋道三修
白話全譯‧圖文並茂‧處世真經
中國傳統人生哲學出世與入世的智慧結晶
處世待人、修身養性、為學勵志、齊家治國的最佳指南

智慧傳承,百年不衰,鑑古知今,餘韻猶香的人生哲理
  《菜根譚》是明代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而成的一部著作,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具有儒、釋、道三教真理的結晶,以及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堪稱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綜論古籍
  《菜根譚》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流傳許久且影響深遠的經典著作之一,能做為道德修養的典範,更富有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
  ★精采圖說
  本書精選百幅精美圖片,加入圖解說明,搭配一目了然的編排,幫助所有讀者體會書中的精髓和智慧。
  ★解說詳盡
  本書將《菜根譚》的每一章、每一句都詳細分析,透過譯文、點評和歷史故事,貼近儒、釋、道三教真理的思想核心。

好評熱銷,內容擴增
「閒適篇」內容新增,
怡情養性,體悟人生
開卷即有益

名言佳句眾多,句句都是處世經典
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謙虛受益,滿盈招損
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
只畏偽君子,不怕真小人
德在人先,利居人後
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文字簡煉明雋,雅俗共賞。
似語錄,充滿趣味;
似隨筆,具有統整性;
似訓誡,親切醒目,
令人一讀再讀,反覆思量、品味而餘韻不絕

傳承百年的曠世奇書,把握為人處世的生活智慧
《菜根譚》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
  《菜根譚》歷經數百年的變化,其中富含的真理始終讓人品味不盡。自從問世以來,一直被視為道德修養的典範。
  北宋學者汪信明說:「菜根味苦,苦中帶著泥土的質香;菜根味純,純得與君子的本色一樣地道、厚實。菜根是苦,是艱辛與奮鬥的人生;能咬菜根的人,就是那些能夠承受艱難困苦,得以做成大事的人。」當中提到的「咬菜根」智慧,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這本圖解書從現今人們關心的問題著眼,將全書分為「處世篇」、「修生養性篇」、「為學勵志篇」、「齊家治國篇」、「情態篇」以及「閒適篇」六部分,在保留原書精華的同時,加入相應的故事來解讀。運用新穎的故事和簡單易懂的圖解,透過精采明暢的語言與全新的圖片,利用對應的版面安排,來解讀原著內容。歷史典故和精美的圖片,詮釋原著書中的每個觀點,閱讀此書的讀者,可以更貼切地感受《菜根譚》中,博大、淡泊、寬容和善良的品德涵養,也更能輕鬆地領會書中的精華、掌握觀點的內涵,並洗去心靈的塵埃,增強洞察力,學會超越自己,完善自己。

本書特色
★詳細解說《菜根譚》的內涵義理與生活結合方式
  詳細講解《菜根譚》在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移情閒適等各方面的影響,將書中的豐富哲理以具體化、淺白化和簡單易懂的文字敘述,讓讀者能夠讀懂《菜根譚》中包含的理論和內涵。
★最完整的解說體系,平淡中見真義,讓讀者一看就懂,並引發濃厚的興趣
  書中內容體例完整,提供《菜根譚》原文,附上譯文、延伸故事和小點評,以深入淺出的解說方式,搭配平易近人的故事,能充任引發閱讀興趣。各階層的人士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興趣,對於各類人生課題能更有自信地應付、面對並解決。
★獨家!近千幅手繪插圖、圖解、表格,明白顯示易學要點
  全書收錄近千幅精美手繪插圖、圖解流程和表格,全都為作者自創,獨家呈現。能夠明白清晰地呈現出《菜根譚》當中有儒釋道三教、讀書學習、居家養性、治國處事等,內外兼修的多重智慧,有助於讀者快速理解與開悟,當人生處於徬徨不安或情緒起伏時,能夠回歸平淡,並使難題迎刃而解。
★好評追加,內容擴增,調節身心靈功能性更強大
「閒適篇」擴增多篇文章,包含範圍更加廣闊,除了能提升自我涵養、體務生活中的樂趣,並且更能關注到與社會上各階層的互動,調整自己的行事作風與說話應對,對於擴展人脈圈更有幫助。
【原著簡介】
(明)洪應明
明朝人,字自誠,號還初道人,故居及生卒年均不詳。明代文學家,約明神宗萬曆中前後在世。著有《仙佛奇蹤》四卷,《四庫總目》多記老佛二家故事,由此得知他早年熱衷於仕途功名,晚年則歸隱山林,洗心禮老佛。萬曆三十年(西元1603年)前後,曾經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著有《菜根谭》一書,廣為流傳。

出汙泥而不染 明機巧而不用
【原文】勢力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而不用者為尤高。
【譯文】關於權勢和名利、富貴與榮華,是大多數人都渴望得到的,可是這些東西一旦得到,就會遭受它們的侵蝕,人格因而變得低下,內心也變得很卑劣,所以不去接近這些東西才算是高潔的。而那些接近權勢名利,卻能夠不為之動心的人更為高潔;不懂得權謀詭計的人是清高的,而懂得權謀詭計卻不去使用的人更為清高。
以物言志兩則
第一則
有一位修行的僧人,經常到各地雲遊,一次他經過花街柳巷,有人就說:「這不是僧人該來的地方。」而高僧卻巧妙地回答說:「太陽不是也照到塵芥了嗎?如果拿太陽的清心來修行,就絕不會被勢利和榮華所誘惑。」
第二則
北宋時期著名的學者周敦頤也曾在《愛蓮說》中,描繪了這樣一種意境,他在文中提到:水裡和陸地上有很多讓人喜歡的花,有人喜歡菊花,有人偏愛牡丹,我卻喜歡蓮花。我喜歡蓮花從汙泥中生長出來,自己卻不被汙染,蓮花在清水中洗過,卻不顯得妖豔。它不生藤蔓,也沒有旁枝,氣味清香,人們可以遠遠地欣賞它,卻不能把它拿在手裡玩弄。我看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才是花中君子啊!
【小點評】
世間所有利益之事,對於人們來說,就像是蜜糖對螞蟻的吸引一樣,總想得到一些甜頭。人人都喜好權勢,有權勢卻能夠不受其束縛,那人格自然是高尚的;而面對榮華富貴的誘惑,卻不去接近,或者接近卻沒有被侵蝕,就更加凸顯清高和廉潔。

良藥苦口 忠言逆耳
【原文】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譯文】一個人若能常聽些不中聽的話,心裡經常想些不如意的事,這才是敦品勵德的好教訓。反之,若每句話都好聽,每件事都很如意,那就等於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劇毒之中了。
劉邦納諫
西元前207 年,劉邦率大軍到咸陽後,進入秦宮探看,寶物不計其數,美女都向他跪拜,劉邦心動地打算住在宮內享受一番。
劉邦的部將樊噲發現劉邦要住在宮中,問他說:「沛公是想有天下呢?
還是只想當一個大富翁?」劉邦回答說:「我當然想擁有天下。」樊噲真誠地說:「你進入秦宮裡,見到裡面的珍奇財寶不可勝數,後宮中美人數以千計,這些都是導致秦朝滅亡的東西啊!希望沛公迅速返回霸上,千萬不可留在宮中。」
劉邦對樊噲的勸諫不以為然。謀士張良知道這件事後,對劉邦說:「秦王無道,百姓造反,打敗了秦軍,沛公才能來到這裡。您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應克勤克儉,如今剛入秦地就想享受,俗語說:『忠誠正直的勸告常不順耳,但有利於行為;有療效的藥吃的時候很苦,但有利於治病。』希望沛公聽從樊噲的忠告。」
劉邦聽了,終於醒悟,下令將庫府封起來,關閉宮門,率軍返回霸上,為後來建立漢朝保存實力。
【小點評】
西漢史上記載:漢文帝每出視朝,但有郎、從等官上書陳言者,雖正遇行路之時,亦必駐了輦,聽受其言。縱使所言沒有道理,不可用,但置之不行而已,亦不加譴責;如其言有益於生民,有補於治道,則必急加採擇,次第行之;又每每稱道其所言之善,蓋不但採取而已。嘗聞人君之德,莫貴於聽言。自秦禁偶語,天下以言為諱矣,是以底於滅亡而不悟也。觀文帝之虛懷聽納如此,雖大舜之明目達聰,成湯之從諫弗怫,亦何讓焉!

得意須早回頭 拂心莫便放手
【原文】恩裡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
【譯文】被當政者垂恩重用,常會招來禍患,所以從政後,不可過分貪戀權位,應抱有見好就收、急流勇退的態度。有時遭受挫折,反而能使人走上成功之路,因此遇到不如意的事打擊時,千萬不可放棄。
李斯之死
李斯,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政治家,官拜宰相,可謂是位極人臣。李斯早年只是一個郡中小吏,後跟隨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嬴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嬴政十年(西元前237)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嬴政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扮演重大角色。
秦統一天下後,李斯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嬴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反對分封制,持續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西元前208 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四族。
【小點評】
上面的話也可以理解為「物極必反」,即任何事物到達極致之時,常峰迴路轉,形勢逆轉。急流勇退的道理人人皆知,但能真正付諸行動的人卻很少,而一念之差導致的結果,常會有天壤之別。

路要讓一步 味須減三分
【原文】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譯文】在狹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點餘地給別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好菜,要留下三分讓給別人吃。這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安全的方法。
叔孫通的故事
叔孫通是被秦始皇徵召的文學博士。秦二世即位後,陳勝吳廣起義,二世召集當時剩下的博士,詢問有人造反是否真確,其他博士馬上借題發揮,把天下亂象說一遍,二世面有怒相。叔孫通知道二世自大昏庸的本性,而且極好面子,就說那些造反的不過是些小毛賊,不足為患。二世聽了很高興,下令查處那些說造反實情的博士,對叔孫通反倒大大嘉賞。
叔孫通知道秦王朝沒有希望了,便回到館中收拾行李,帶著他的一百多個弟子,投奔了漢王劉邦。在投奔劉邦後,他只把那些出身強盜的壯漢推薦給劉邦,其他弟子都罵他。叔孫通知道後,對弟子們說:「漢王正在打天下,你們一幫文人,能打仗嗎?現在還沒有我們讀書人能做的事,你們忍耐一時,我不會忘記大家的。」
後來劉邦建立漢朝,大臣們在議事時沒有規矩,場面混亂,劉邦為此感到擔憂。叔孫通看時機成熟,就建議劉邦制定禮法。隨後叔孫通帶領弟子,用好幾個月的時間規劃,並演練「朝班」禮制,接著把漢高祖劉邦請出坐朝。
劉邦聽到下面傳來「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朝拜氣派時,眉開眼笑,情不自禁地說:「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也知道讀書人的用處。」馬上任命叔孫通為太常,跟隨叔孫通的那些儒生們,也都一一得到提拔和賞賜。
【小點評】
上面所述的話語,和現代交通中「寧禮讓,不搶快」的宣導意思大致相近。古人認為,人與人的相處,留一步,讓三分,是值得提倡的為人處事之道,如同中國自古認為的謙讓是一種美德一樣,反映出適當的退讓,不但不會招致危險,反而是尋求安寧的最好方法。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