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總有「好想改變一切」的不明騷動?
渴望找到自己的生活模式和價值?
這一本專為「創造新生活型態」而生的MOOK
將陪你鼓足勇氣、尋找新可能
◆地方發聲,第一本串聯全台各地生活型態的風格誌!
◆新創單位站出來,提供在地文化觀察手記!
|首期特輯──流動生活|
「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那樣的生活在哪裡?」
如果問內心這兩個問題,五秒內必須回答的話,你的回答是什麼。
「我想要自己決定工作時間和地點,不要每天趕著打卡上班!」
「我小時候住在鄉下地方,常常可以亂跑,我希望孩子也能住在那樣的地方。」
「我希望能住在夠大的空間,可以讓我種花種菜,但是經濟能力負擔得起。」
想要的生活,當然不像快問快答容易發生,卻仍有許多充滿想像的畫面。試刊號我們以「流動生活」為題,試圖在人口流動的歷史脈絡下,邀請社會觀察家對此現象提出二地生活型態的可行性,打破「定居就是不可動」的固著觀念。
同時也藉由訪談「書粥」高耀威、「採集人共作室」陳科廷、「有田有米」吳佳玲,及「月過山丘」賴祿珊&李婉蕙等長期在兩地移動、居住的生活案例,探究他們為何而流動,流動的同時又該如何兼顧理想與生計。
|特別企劃──Another Life另一種可能|
呼應特輯主題,拜訪了從原居住地、搬往異地的移住者案例,這次將傾聽「芭蕉圖書館」的凱力和阿勳,娓娓告白自身經驗的美好和荒瘠。並且,邀請東岸最強斜槓工作者──小海和其媽媽,分享工作與生活的多樣性,直入母女裏心的對談。
|專欄──Sight觀看的視線|
剛踏入一個地方時,觸目所及的場景、建築和人,以及只存在當下的時刻,看似尋常不過,但透過攝影師和生活家的抒情圖文,觀看視線成了細細傳達生活在地方的溫情。
|專欄──Inside of Place走進地方|
隨著深入各地,觀察事物漸擴及到生活趣味,邀請關注鐵皮屋建築、特色學校、自然生態、村鎮生活等作者撰寫專欄。同時,也藉由探討語言、地名和地質等專欄,了解地方文化的隱性存在。
|資訊──Local Minds地方心眼|
隨著各地增加的新創單位,逐步改變、影響生活所在地,人和地方的關係更趨緊密。因此每一期將邀請六個不同縣市的在地單位,分享他們觀察到的地方大小事。
渴望找到自己的生活模式和價值?
這一本專為「創造新生活型態」而生的MOOK
將陪你鼓足勇氣、尋找新可能
◆地方發聲,第一本串聯全台各地生活型態的風格誌!
◆新創單位站出來,提供在地文化觀察手記!
|首期特輯──流動生活|
「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那樣的生活在哪裡?」
如果問內心這兩個問題,五秒內必須回答的話,你的回答是什麼。
「我想要自己決定工作時間和地點,不要每天趕著打卡上班!」
「我小時候住在鄉下地方,常常可以亂跑,我希望孩子也能住在那樣的地方。」
「我希望能住在夠大的空間,可以讓我種花種菜,但是經濟能力負擔得起。」
想要的生活,當然不像快問快答容易發生,卻仍有許多充滿想像的畫面。試刊號我們以「流動生活」為題,試圖在人口流動的歷史脈絡下,邀請社會觀察家對此現象提出二地生活型態的可行性,打破「定居就是不可動」的固著觀念。
同時也藉由訪談「書粥」高耀威、「採集人共作室」陳科廷、「有田有米」吳佳玲,及「月過山丘」賴祿珊&李婉蕙等長期在兩地移動、居住的生活案例,探究他們為何而流動,流動的同時又該如何兼顧理想與生計。
|特別企劃──Another Life另一種可能|
呼應特輯主題,拜訪了從原居住地、搬往異地的移住者案例,這次將傾聽「芭蕉圖書館」的凱力和阿勳,娓娓告白自身經驗的美好和荒瘠。並且,邀請東岸最強斜槓工作者──小海和其媽媽,分享工作與生活的多樣性,直入母女裏心的對談。
|專欄──Sight觀看的視線|
剛踏入一個地方時,觸目所及的場景、建築和人,以及只存在當下的時刻,看似尋常不過,但透過攝影師和生活家的抒情圖文,觀看視線成了細細傳達生活在地方的溫情。
|專欄──Inside of Place走進地方|
隨著深入各地,觀察事物漸擴及到生活趣味,邀請關注鐵皮屋建築、特色學校、自然生態、村鎮生活等作者撰寫專欄。同時,也藉由探討語言、地名和地質等專欄,了解地方文化的隱性存在。
|資訊──Local Minds地方心眼|
隨著各地增加的新創單位,逐步改變、影響生活所在地,人和地方的關係更趨緊密。因此每一期將邀請六個不同縣市的在地單位,分享他們觀察到的地方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