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首部監所心理教師視角,逼近犯罪行為的起心動念 | 拾書所

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首部監所心理教師視角,逼近犯罪行為的起心動念

$ 315 元 原價 420
人性若是邪惡,犯罪還需要解釋?
善惡的界線真的有那麼容易跨越嗎?
僅憑外顯行為,就能將人歸類為好人或壞人嗎?
情殺、隨機殺人、分屍、家暴、性侵、
縱火、毒癮、黑吃黑、酒駕、神棍……
是衝動、僥倖心態、精神失常,還是理性預謀?
走進時間收集器──監獄,一窺被禁錮的慾望和眼睛

  本書深入解讀臺灣近年來重大刑案,包含隨機殺人、殺童、恐怖情人、性侵、縱火、青少年毒品成癮等社會問題,深入剖析其心理痕跡,揭開犯罪者的精神狀況、異常人格、成長背景以及犯罪促發動機與監禁心理歷程。

  本書不是以刀光劍影、血腥殺戮的犯罪情節,來滿足我們對違法者的變態圖像,而是作者富有獨特而細膩的社會心理對話,以及逼近圍牆內受刑人生命的日常流淌。

  ✦你想知道捷運無差別殺人犯──鄭捷的犯罪動機嗎?
  ✦所謂的正常人和犯罪者之間,距離沒你想的遠,而且存在更多共通點?
  ✦惡魔真的存在?道德感低落的人就會犯罪?犯罪也會有功能嗎?
  ✦入監也是要花錢的?被關也算是一種「孝順」?監所的會客室都能看到什麼樣的故事?
  ✦身為另一種狀態存在的人,死囚會想家嗎?死囚症候群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驚訝於一個好人,怎麼會做出壞人的事。

  臺灣近年發生的重大矚目刑案,從北捷案、北投文化國小割喉案、小燈泡事件、臺大宅王情殺案、多起家暴弒親案與殺妻兒案、分屍案,以及因債務糾紛潛入女友家中勒斃母女二人案等震驚社會案件,這類犯案者一反過往,多為單純、沒前科者,有些還是一路表現優秀的年輕人所為。

  從好人變壞人的距離有多遠?

  ■你可能會好奇:
  為何平時看似「正常的人」、「好孩子」也會犯罪?
  人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還是環境是影響人發展的關鍵呢?
  難道真的有人天生毫無良知?

  ➔也請你反思,如果犯罪很划算,如果誘惑、機會與負向條件都俱在時,你能保證自己不作惡?

  ■你認為的「不智」是他的「合理」

  當犯罪成為他們唯一解決問題的出口?

  犯罪行為一定是出於破壞秩序嗎?弔詭的是,有時候犯罪者的暴力行為乃出於「道德」(moral)之名,認為自己是在恢復秩序,是一個公平與正義的行為。一個黑道分子說,對方殺了我兄弟,我也殺掉他的兄弟,這很公平啊!家暴夫對其妻暴力相向,因為她做出讓他沒面子、不符合身為妻子該有的角色與責任行為,丈夫只是出於去教導、恢復角色秩序而已。

  這些人可能都覺得自己的暴力行為沒有不對,甚至是一個再適當不過的懲罰。從這個觀點來看,他們才是站在「正義」的那一方。

  要走進犯罪人的「內心」,我們必須試著換位思考,從犯罪者的成長過程中去認識他們的生命態度、犯罪情境及犯罪的動機與目的。

  →→犯罪人哪裡想的跟你不一樣?
  犯罪人通常為有以下思考特徵:
  1 認知扭曲:擁有失真想法與解釋
  2 敵意歸因:對他人懷有敵意的成見
  3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思考:自我中心、怪罪他人等卸責技巧
  4 道德脫離:將該不道德行為劃在非關道德的領域,為巧妙規避內疚感等道德壓力
  5 標籤理論:在少年時期別人對他的反應等,產生強大殺傷力,最後應證預言

  →→是基於什麼心態讓他們犯下大罪?
  ﹝高衝動性﹞:家暴犯、情殺犯、老人犯
  ﹝滿足性慾﹞:連續殺人犯、縱火犯、性侵犯
  ﹝尋求控制感﹞:連續殺人犯、性侵犯
  ﹝成癮性﹞:毒癮犯、竊盜犯
  ﹝僥倖心態﹞:酒駕
  ﹝提升自我價值感﹞:幫派
  ﹝金錢或性滿足﹞:綁架

  ■身體最幽暗隱晦之處,是人心

  預防犯罪,你務必讀懂──犯罪心理學

  每當社會案件發生,你只會跟著網軍鍵盤公審起鬨「殺之而後快」?
  每當看到社會新聞,就想直接衝過去用私刑正義以牙還牙?

  如果你不放下偏見,總視他們為洪水猛獸,只看到犯罪造成的惡,卻從來沒思考犯罪背後的社會病徵,那對改善社會毫無幫助。

  ■誰都可能犯罪,誰都可能被害

  犯罪「來」無影,「祛」無蹤;被害「祛」無蹤,「來」無影。犯罪和被害會在何時發生,又該如何預防和避免發生,沒有人能說得準;每個人皆要有自我被害保護的概念,你可以確定自己不犯罪,但無法保證別人不犯罪。

  你曾經或是現在是加害者、受害者、加害人家屬、受害者家屬,還是「不知也不覺」成為其中身分之一。我們如何弭平社會撕裂的傷口疤痕?被害者要的是什麼?如何讓被害者家屬選擇放下、捐棄仇恨,邁步往前走迎接新的人生?

  這是我們的社會,你我都需要面對深談。眼不見為淨,不會讓犯罪與偏差問題消失,僅把壞人標籤貼上去,也不會讓自己周遭環境變得安全。沒有人生下來就想成為犯罪者,當然也沒有人願意成為被害者。惟有近看惡、了解惡,我們才能與「犯罪」共存,畢竟犯罪永遠不會消失!

本書特色

  ✦特色一 ✦
  以心理學為基礎,從華人本土文化、社會心理觀點,尤其搭配栩栩圖解和詼諧又不失嚴肅的平實語言,解析當代重要的犯罪議題與社會矚目案件。

  ✦特色二 ✦
  不同於過去相關書籍充斥著刀光劍影、腥風血雨的犯罪手法,作者以多年監所輔導與教學經驗,具溫度且細膩的個體犯罪心理與社會結構觀察,呈現一個「人」的犯罪圖像。

  ✦特色三✦
  藉由深度剖析犯罪動態成因與犯罪人心理,期能降低社會大眾被害恐懼與預防犯罪,讓這社會在人們面對面時,展露的是微笑,而不是戒慎恐懼。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