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不會!我的數學就是爛!」
一遇到問題,腦袋就僵化、衝動又焦慮,
怎樣的心理因素造成認知上的困難?
改進年輕時就養成的無效思考模式,
給從小就堅信自己學不好數學的人。
解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一整天解題無數,從在聚餐時分攤帳單、開車時找出最佳路徑、訂購派對食物、安排家具動線等等都是。對許多人來說,應付這些問題輕鬆愉快,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困難重重,為什麼會這樣呢?
許多人自小學習數學的經驗就是挫折連連,這讓他們自小就養成迴避問題的習慣,而這樣的習慣可能延伸為終身的迴避模式和習慣,讓解決問題變得比實際上更困難。然而,身為心理學家的本書作者們非常瞭解人們在面對該解決的問題時,在認知和情緒上許多難處和焦慮。並瞭解無效的思考模式從年輕時就開始,隨著時間而故話。解題能力的優劣與其說是智力差異,不如說是一種需要突破的心理障礙,以及需被認知的無效思考模式。而者些都是可以透過學習和教育來做調整的。
本書提供讀者解決難題的策略,也提供了清晰的步驟,讓人洞察自己的盲點,同時也重新定義所謂的信心是面對失敗的能力,因為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想要找出好的解題策略,必定要不斷嘗試、給自己沉澱的時間,並且要有為了成功願意接受失敗想法。
此外,作者也指出影響我們解題能力的眾多心理因素,包括:曲解問題、將問題過度複雜化、沒有彈性、想法僵化、焦慮、注意力缺失、健忘以及衝動。本書將提供範例,展現常見的數學及日常生活問題以及與每一個問題交織在一起的心理因素,藉此幫助讀者瞭解必要原則,並成為一名好的解題者。
本書給那些堅信自己「學不好數學」或「說自己對數學不感興趣」的讀者。若能面對自己的焦慮,發展出更優秀的心理技巧,改善自身能力,重拾對於數學和邏輯問題的信心,並找到學習的意義,便能在未來處理生活中的難題時,好好梳理問題、制定應對策略,並擁有能看待自己的新觀點。
內容摘文
第四章
不感興趣與焦慮 vs. 動機與信心
如前所述,有許多心理因素會影響一個人有效且有效率地解題的能力。在前言中列出來的大多數因素(像是集中的專注力與計畫)牽涉到複合的心智歷程;你可能已經擁有這許多心智元素,卻仍在解題上遇到困難。你可能會想,還有什麼因素在阻礙你?這就是何以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原因—在阻礙我們解題能力上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焦慮。
何謂焦慮?
你可能對於焦慮這個詞很熟悉,那是涵蓋擔心及緊張感受的複雜感受,通常伴隨著諸如肌肉緊張、呼吸和心跳加速以及慌張的生理症狀。在某些例子中,我們能適應這些焦慮,比如說不知道能上哪所大學的焦慮,通常有助於激勵學生努力讀書取得好成績。另外,對於陌生人的恐懼,通常能阻止兒童與不認識的大人說話,讓他們避開可能危險的情況。然而,也有許多時候,焦慮讓我們對一點也不危險的情況感到恐懼。在這些案例中,焦慮會造成人們產生負面信念並導致人們選擇迴避。舉例來說,如果有人對於公開演講感到焦慮,卻在工作場合或學校中被要求進行演說,他或她可能會對這次演講產生了負面想法。這人可能會想:「如果我犯了錯或忘詞了,那該怎麼辦」、「我聽起來可能很蠢」或是「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他或她可能會汗流不止或暈眩,可能心跳加速或換氣過度。這人可能會有衝動打電話請病假或是請他人進行簡報。這些狀況都是出於焦慮,而這人若在像是算數學(被稱為數學焦慮)及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狀況下感到焦慮,這些症狀通常也會出現。
許多人與數學焦慮搏鬥,而影響了他們在這一科的表現。雖然數學焦慮根源於不理解眼前的素材,卻也因為人們想要「擅長數學」所承受的巨大壓力而生。如果「擅長數學」會讓一個人變聰明,那麼反過來數學不好就暗示了我不夠聰明。這會帶來很大的壓力!有數學焦慮的人通常會在面對數學題時感到驚慌,這讓他們的心跳及呼吸加速,讓有效率、能解出題目的思考被焦慮的想法給取代了。他們可能會認為「我做不到」、「我做得超差」、「這對我來說太多了」或是「我永遠都不會懂」。由於這樣多焦慮的想法不斷冒出來,難怪有數學焦慮的人在解題上會遇到困難!他們通常無法專心在問題上,往往得仰賴他人提供一步接一步的指示。
有數學焦慮的人往往會不惜一切代價避開數學。兒童及青少年可能會逃學,大學生可能會避免選修數學課,而成人則可能會請朋友在餐廳「算出分攤的金額」,或是在工作時請同事協助完成基本計算。這些想避開數學的企圖在當下能讓焦慮降低;然而它們只是權宜之計,無法長期幫助一個人處理他或她的焦慮。此外,避開數學可能會讓人錯過學習解題必備的相關技巧,減少個人對概念的理解,隨之增加個人對數學的焦慮。雖然你可能會認為避開數學能減低你的焦慮,但這麼做長期下來卻可能增加你的焦慮。避開數學的權宜之計幾乎總是會產生反效果。
簡單提醒大家:不要被那些自認對數學不擅長的人給欺騙了。如前所述,焦慮的一個關鍵元素就是迴避。如果一個人使用「對數學不擅長」作為永遠不需做這件事的藉口,他或她既避開了失敗,也因此避開向他人及自己證明他或她已經失敗的狀況。雖然像這樣的陳述可能只是拿自己開玩笑,但背後通常也有想要迴避數學的重要因素。
採取行動來減少焦慮,並以信心來取代焦慮,這對成為一個更好的解題者來說十分重要。若你本身想透過信心來取代數學焦慮,本書提供的策略將更容易為你所用。然而,你可能會對自己說:要變得自信,那可是說的比做的容易。那麼,本章會讓你知道,減少焦慮的基本策略能幫助你增加對自己的信心,也會幫助你減少不舒服的焦慮感及身體感受。準備好你自己;如同在本章其餘部分看見的,克服焦慮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對你的恐懼。準備好「赴湯蹈火」了嗎?等結束這一段路到另一端時,想必你會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
(未完)
一遇到問題,腦袋就僵化、衝動又焦慮,
怎樣的心理因素造成認知上的困難?
改進年輕時就養成的無效思考模式,
給從小就堅信自己學不好數學的人。
解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一整天解題無數,從在聚餐時分攤帳單、開車時找出最佳路徑、訂購派對食物、安排家具動線等等都是。對許多人來說,應付這些問題輕鬆愉快,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困難重重,為什麼會這樣呢?
許多人自小學習數學的經驗就是挫折連連,這讓他們自小就養成迴避問題的習慣,而這樣的習慣可能延伸為終身的迴避模式和習慣,讓解決問題變得比實際上更困難。然而,身為心理學家的本書作者們非常瞭解人們在面對該解決的問題時,在認知和情緒上許多難處和焦慮。並瞭解無效的思考模式從年輕時就開始,隨著時間而故話。解題能力的優劣與其說是智力差異,不如說是一種需要突破的心理障礙,以及需被認知的無效思考模式。而者些都是可以透過學習和教育來做調整的。
本書提供讀者解決難題的策略,也提供了清晰的步驟,讓人洞察自己的盲點,同時也重新定義所謂的信心是面對失敗的能力,因為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想要找出好的解題策略,必定要不斷嘗試、給自己沉澱的時間,並且要有為了成功願意接受失敗想法。
此外,作者也指出影響我們解題能力的眾多心理因素,包括:曲解問題、將問題過度複雜化、沒有彈性、想法僵化、焦慮、注意力缺失、健忘以及衝動。本書將提供範例,展現常見的數學及日常生活問題以及與每一個問題交織在一起的心理因素,藉此幫助讀者瞭解必要原則,並成為一名好的解題者。
本書給那些堅信自己「學不好數學」或「說自己對數學不感興趣」的讀者。若能面對自己的焦慮,發展出更優秀的心理技巧,改善自身能力,重拾對於數學和邏輯問題的信心,並找到學習的意義,便能在未來處理生活中的難題時,好好梳理問題、制定應對策略,並擁有能看待自己的新觀點。
內容摘文
第四章
不感興趣與焦慮 vs. 動機與信心
如前所述,有許多心理因素會影響一個人有效且有效率地解題的能力。在前言中列出來的大多數因素(像是集中的專注力與計畫)牽涉到複合的心智歷程;你可能已經擁有這許多心智元素,卻仍在解題上遇到困難。你可能會想,還有什麼因素在阻礙你?這就是何以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原因—在阻礙我們解題能力上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焦慮。
何謂焦慮?
你可能對於焦慮這個詞很熟悉,那是涵蓋擔心及緊張感受的複雜感受,通常伴隨著諸如肌肉緊張、呼吸和心跳加速以及慌張的生理症狀。在某些例子中,我們能適應這些焦慮,比如說不知道能上哪所大學的焦慮,通常有助於激勵學生努力讀書取得好成績。另外,對於陌生人的恐懼,通常能阻止兒童與不認識的大人說話,讓他們避開可能危險的情況。然而,也有許多時候,焦慮讓我們對一點也不危險的情況感到恐懼。在這些案例中,焦慮會造成人們產生負面信念並導致人們選擇迴避。舉例來說,如果有人對於公開演講感到焦慮,卻在工作場合或學校中被要求進行演說,他或她可能會對這次演講產生了負面想法。這人可能會想:「如果我犯了錯或忘詞了,那該怎麼辦」、「我聽起來可能很蠢」或是「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他或她可能會汗流不止或暈眩,可能心跳加速或換氣過度。這人可能會有衝動打電話請病假或是請他人進行簡報。這些狀況都是出於焦慮,而這人若在像是算數學(被稱為數學焦慮)及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狀況下感到焦慮,這些症狀通常也會出現。
許多人與數學焦慮搏鬥,而影響了他們在這一科的表現。雖然數學焦慮根源於不理解眼前的素材,卻也因為人們想要「擅長數學」所承受的巨大壓力而生。如果「擅長數學」會讓一個人變聰明,那麼反過來數學不好就暗示了我不夠聰明。這會帶來很大的壓力!有數學焦慮的人通常會在面對數學題時感到驚慌,這讓他們的心跳及呼吸加速,讓有效率、能解出題目的思考被焦慮的想法給取代了。他們可能會認為「我做不到」、「我做得超差」、「這對我來說太多了」或是「我永遠都不會懂」。由於這樣多焦慮的想法不斷冒出來,難怪有數學焦慮的人在解題上會遇到困難!他們通常無法專心在問題上,往往得仰賴他人提供一步接一步的指示。
有數學焦慮的人往往會不惜一切代價避開數學。兒童及青少年可能會逃學,大學生可能會避免選修數學課,而成人則可能會請朋友在餐廳「算出分攤的金額」,或是在工作時請同事協助完成基本計算。這些想避開數學的企圖在當下能讓焦慮降低;然而它們只是權宜之計,無法長期幫助一個人處理他或她的焦慮。此外,避開數學可能會讓人錯過學習解題必備的相關技巧,減少個人對概念的理解,隨之增加個人對數學的焦慮。雖然你可能會認為避開數學能減低你的焦慮,但這麼做長期下來卻可能增加你的焦慮。避開數學的權宜之計幾乎總是會產生反效果。
簡單提醒大家:不要被那些自認對數學不擅長的人給欺騙了。如前所述,焦慮的一個關鍵元素就是迴避。如果一個人使用「對數學不擅長」作為永遠不需做這件事的藉口,他或她既避開了失敗,也因此避開向他人及自己證明他或她已經失敗的狀況。雖然像這樣的陳述可能只是拿自己開玩笑,但背後通常也有想要迴避數學的重要因素。
採取行動來減少焦慮,並以信心來取代焦慮,這對成為一個更好的解題者來說十分重要。若你本身想透過信心來取代數學焦慮,本書提供的策略將更容易為你所用。然而,你可能會對自己說:要變得自信,那可是說的比做的容易。那麼,本章會讓你知道,減少焦慮的基本策略能幫助你增加對自己的信心,也會幫助你減少不舒服的焦慮感及身體感受。準備好你自己;如同在本章其餘部分看見的,克服焦慮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對你的恐懼。準備好「赴湯蹈火」了嗎?等結束這一段路到另一端時,想必你會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