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以套書「群島藝術三面鏡」獲2016年文化部金鼎獎非文學類最佳圖書及年度最佳圖書雙料獎項。繼而發展《橫斷記》和《拉流斗霸》的書寫計畫,以數年山林踏查經驗為基礎,搭配豐富的歷史圖檔與影像作為對照。
◎罕見、兼具職業創作和寫作及業餘登山者的雙重經驗,作者因長期登山踏查、行走於荒煙棄路而發現的相關遺跡、事證與個人感受和經驗,逐漸形成另一種身體踏查,並逐步到達被遺忘的政治地理。
◎在多年踏查期間,作者帶著筆記本、GPS與捲尺、攝影機、電池與GoPro,以GPS定位,以拍照、攝影和手繪的方式記錄。
◎本書採跨領域的研究方法,除了史觀式的大歷史敘事或條列式的事件比對,也融入「路上考現學」(modernologio)的觀點,增加多元辯證的可能性。
◎本書不僅止於調查研究,也是自然寫作和報導文學,帶給讀者多樣化的閱讀觀點。
《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
「臺灣許多山川溪流的現況,無疑就是一部多重殖民的歷史。」
地景如立體的歷史文獻,作家多次重裝入山踏查,
採訪當事人也爬梳文獻、影像和個人記憶,
文字得以穿透紙本,在空間流動。
藝術家高俊宏是行動者、運動者。從2007年開始在廢墟創作,2011年踏入重現廢墟之旅,2014年《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2015年完成「群島藝術三面鏡」套書《小說》、《諸眾》、《陀螺》,他繼續行動,帶著一把草刀與一只背包,走進臺灣山林,踏入難以企及的政治地理,2017年完成記錄「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的《橫斷記》。
《橫斷記》書名取自日本總督府官員寫於1914年日軍征討臺灣東部原住民的《臺灣中央山脈橫斷記》,該著作以影像寫真記錄這場「太魯閣戰役」,日本帝國如何「收服」原住民,同時也呈現當時的山林場景及山地部落的樣貌。因此,本書書名帶有對帝國主義的反諷與自我警惕之意,也是作者在書中的行動──橫越「大豹」、「眠腦」、「龜崙」、「大雪」臺灣四個山區的一段段旅程,本書即以此四個區域分為四個篇章:
【大豹】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過去曾是泰雅族大豹社聚居地,在理蕃政策下,日本藉由「隘勇線」與現代化的戰爭技術,切割、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隨後引進「三井合名會社」進行標準的資本主義式經營。事件過後,大豹社遺族遭受與「霧社事件」後的賽德克族一樣的命運。
【眠腦】宜蘭眠腦山區(舊太平山)原是以凶悍著稱的泰雅溪頭群的傳統領域,日本透過埤亞南越嶺警備道的開通,征服了難纏的馬諾源社(Manauyan)。1917年,日本總督府營林所開始在加羅山到神代山砍伐檜木,進而建立起龐大的山林聚落與森林鐵路運輸系統。
【龜崙】新北市樹林區旁古稱「龜崙嶺」(今大棟山、大同山)的山區,一張〈橫坑仔庄附近之戰鬥圖〉帶出一場1895年日本攻臺期間的山林戰爭,也埋藏著白色恐怖受難者王清在山區躲藏四年、最後遭捕殺的悲傷往事。
【大雪】東勢大雪山林場與韓戰不但有著間接關連,也是美援時期臺灣第一個「美式」林場,作者父親的檳榔園就在大雪山腳下。
茶場、礦場遺址、廢棄林場、被遺忘的神社、戰爭回音猶存的山陵……一次次的重訪、踏查,林中路上他發現:無論在日本帝國主義或國民黨戒嚴體制的框架下,山林宛如永恆的「次殖民地」――國家霸權式的山林開發,橫亙於臺灣一座座森林裡。破碎的山野、砍伐殆盡的原始林,如何能重建人與土地最初的互動?作者既懷疑又充滿期許。至少在那地圖的空白交界處、杳無人跡的原始森林中,仍有許多時空,閃現著純然詩意與充滿悲憫的「天使時間」――山是有靈的,土地是有生命的,在傷痕累累的斷裂處,有著重生與新生的生機。
本書試圖融入考古學和考現學,以作者的入山踏查為骨幹,疊加上口述回憶、文獻檔案、遺跡事證、影像紀錄與個人感受,層層縷述臺灣山林間被遺忘的戰爭、原住民失落的家園、政治受難者無人聞問的傷痕;同時對照日本寫真帖與歷史照片,在影像的家國敘事與個人敘事間,提出多元的辯證可能;不僅止於調查研究,也是散文式的山林記憶之書,帶給讀者多樣化的閱讀觀點。
《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
五年超過兩百次搜尋隘勇線的過程中,
他帶著筆記本、GPS、捲尺、攝影機、電池、GoPro,
在山裡從事由線到人、由山到部落的實地踏查。
藝術家高俊宏是行動者、運動者。從2007年開始在廢墟創作,2011年踏入重現廢墟之旅,2014年建構《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2015年完成「群島藝術三面鏡」套書《小說》、《諸眾》、《陀螺》;他繼續行動,帶著一把草刀與一只背包,走進臺灣山林,踏入難以企及的政治地理,2017年完成記錄「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的《橫斷記》,2020年完成追尋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的《拉流斗霸》。
「拉流斗霸」(Llyung Topa)是大豹溪流域的泰雅語音,有「大豹共同體」的深刻意涵。這本書記載了一個看似毫無邏輯、卻意外發生了強烈關聯的行動過程:由「線」找「人」。第一部〈前線〉,記載了2016年到2020年之間,他探索北臺灣大豹社事件相關的隘勇線遺址的過程;第二部〈後裔〉,則是關於尋找百年前已「滅亡」的大豹社後裔之路。
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過去曾經是泰雅族大豹社的聚居地,在理蕃政策下,日本統治者藉由「隘勇線」與現代化的戰爭技術,切割、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隨後引進「三井合名會社」進行標準的資本主義式經營。事件過後,大豹社遺族遭受與「霧社事件」後賽德克族一樣的命運。
在清領時期,「隘勇線」一般稱為土牛、土溝、紅線、牛欄……,是一種相對靜態、模糊的「漢番」交界線。到了日治時期,1900至1907年間,日本統治者透過隘勇線逐步推進,摧毀了原居於新北市三峽區大豹溪流域的泰雅族大豹社。在1906年伊能嘉矩的《理蕃誌稿》〈桃園廳大豹社方面隘勇線前進〉一文中,以「滅亡」二字記載了其結局。與大豹社事件相關的隘勇線,主要分布於今天新北市三峽區的大豹溪流域,一直到新店、烏來,乃至桃園復興區及宜蘭大同鄉的山上,包括三角湧隘勇線(1900)、獅子頭山隘勇線(1903)、雞罩山(崙尾寮)隘勇線、加九嶺隘勇線(1904)、白石按山隘勇線、屈尺叭哩沙隘勇線(1905)、大豹方面隘勇線(1906)、插天山隘勇線(1907)等,總長超過一百公里,由隘路、隘寮、壕溝、木柵、掩堡、地雷、電氣網(高壓電網)、醫療所、酒保(福利社)、通訊設施組成,猶如臺灣山裡的萬里長城。
從2016年到2020年,五年來高俊宏在山裡從事隘勇線的實地踏查,在超過兩百次上山搜尋的過程中,他展開由線到人,由山到部落的尋找過程。探勘期間總是帶著筆記本、GPS與捲尺上山,也經常帶著攝影機、電池與GoPro:以GPS定位,以拍照、攝影和手繪的方式記錄。為求詳盡,每條隘勇線都經過多次探勘,例如三峽的白石按山(鹿窟尖、白雞山系)就進行了十多次搜山。回到平地後,他再帶著「客觀的」資訊及對山林遺址的印象,探訪附近的耆老,並對照相關的歷史圖資、文獻,進一步的比對。每條隘勇線都花費兩、三年的時間,並不斷往返、慢慢思索、反覆驗證。除了踏查「隘勇線」,他也對大豹社遺族進行多次口述訪談,以影像記錄,並著手書寫與思索創作。
摘文
找線.找人.保衛家園之戰
「尋找」作為全書的關鍵字,可想見就是一連串不辭艱苦、多所迷途的動態敘事,交錯連結多重視角,今昔參照。
本書的結構分為上下部。第一部「前線」,以找線為軸,幾經歧出、迴路、迷失、蹉跎,找出隘勇線的遺址,佐以繪圖、相片、古地圖,建構暗黑遺產的具體訴求;第二部「後裔」,循線找人,側面描述大豹人的失語、警戒、挫敗,也特寫白色恐怖下的「台灣蓬萊民族自救鬥爭青年同盟」、女性視角的紡織錘線與泰雅古調、山地部落醫療巡診等族人主體行動。
1906年大豹群遭滅社後,原居地遭殖民帝國掠奪,轉讓給三井財團作為伐木、製腦的經濟用地。二戰結束,台灣農林公司接手種茶、開發,逐步私有化,至新世紀低價賣出,改建私人宮廟、別墅、樂園等現代化休閒設施。百年來的創傷歷史,唯有徒步踏查,才能從沿線殘留的高壓電礙子、陶碗、碎玻璃、酒瓶作為證物,釐清長達二十五公里的大豹社隘勇線,勾勒日本殖民主以隘路、隘寮、壕溝、木柵、掩堡、地雷、電氣網所建構的包圍性軍事設備,殲滅大豹群。
找線途中,歷史遺跡現身,當代破壞也無所遁形:水泥鋪建的產業道路、擄鴿集團的據點、保麗龍工廠的違章建築、冒煙的廢水池、違法整地的挖土機、首富家眷墓園……山野中的人為破壞,怵目驚心,令人不安。這不安也成為行動的起點,促成「劉海蟾」行動藝術,入山又出山以傳遞山林受創的現況,並向媒體揭露官商勾結的濫墾事件。這些因踏查而溢出的反抗行動,可以說是「尋找」的內建程式:壓迫並非停留在歷史,也貫穿當下。無法不介入。
從找線到找人,高俊宏自陳對大豹人的遷徒與分布尚只是「簡介」,猶待深入追溯與探索。整個二十世紀的前半葉,大豹人承載著祖先被當作「蕃害」全面滅除的創傷,被迫隱去身分,一再遷移;殖民主將泰雅獵人馴化為農民以方便管理,也便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引入,獲取商業利益。世紀下半葉,台灣被納入世界冷戰結構的反共前線,山地反抗者受白色恐怖血腥鎮壓,文化主體與民族自信失落,部落青年長期失意與失業,因酗酒而飽受肝病痛風之苦。一百多年來,大豹人的離散、壓抑、噤聲,部落生活空間的封閉與鬰悶,貧困世襲化,族人們失去與祖靈、山林的連繫,失去狩獵共享的生活模式,從市場邏輯的弱肉強食一再敗下陣來。
再現大豹社事件,除了身體力行的找線找人,還仰賴其他的記錄工具:相片、紀錄片、素描,以及舊地圖、報紙、公文、陳情書等檔案數位化工程。藉著多方史料拼湊,我們彷彿目睹了大豹戰士以小搏大的英勇奮戰:他們精於射擊,也熟稔切割、包圍戰略,使用牽制、佯攻等戰法,攻擊前必先偵查敵人虛實,交戰時以裸身增加隱蔽性,擅用地形林相掩護。他們的炮火有限,故不濫射,發揮獵人精神,靜待敵人自壕溝現身,突擊貫穿敵人喉嚨,立即轉移陣地。這些細節描述,無非是在說明,大豹獵人們敏捷、勇敢、就地取材、有謀有守地捍衛家園,同時間,部落裡的女性負責後方籌備糧食、看護傷患、收刮敵人敗走時的物資,鄰近的有木、金敏、詩朗等大豹群也紛紛參戰,集體反抗至最後。相較之下,日警子彈供應充足,在大豹溪流域至少設立二十餘處的砲兵陣地,地雷鐵條網,高壓電網及地雷等,這無疑是一場軍火極度不對稱的戰役。
敘事無非是因果關係的聯想。高俊宏以大豹人的視角改寫歷史,以「保衛家園的總體戰」為大豹社事件定性,留下在地史觀。真實是無以再現的,只能承認有限的條件下,嘗試揭露、逼近。田野行動以個人記憶與集體歷史相互詰問,主客游移易位,反思如鏡如刀。
(續)
◎罕見、兼具職業創作和寫作及業餘登山者的雙重經驗,作者因長期登山踏查、行走於荒煙棄路而發現的相關遺跡、事證與個人感受和經驗,逐漸形成另一種身體踏查,並逐步到達被遺忘的政治地理。
◎在多年踏查期間,作者帶著筆記本、GPS與捲尺、攝影機、電池與GoPro,以GPS定位,以拍照、攝影和手繪的方式記錄。
◎本書採跨領域的研究方法,除了史觀式的大歷史敘事或條列式的事件比對,也融入「路上考現學」(modernologio)的觀點,增加多元辯證的可能性。
◎本書不僅止於調查研究,也是自然寫作和報導文學,帶給讀者多樣化的閱讀觀點。
《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
「臺灣許多山川溪流的現況,無疑就是一部多重殖民的歷史。」
地景如立體的歷史文獻,作家多次重裝入山踏查,
採訪當事人也爬梳文獻、影像和個人記憶,
文字得以穿透紙本,在空間流動。
藝術家高俊宏是行動者、運動者。從2007年開始在廢墟創作,2011年踏入重現廢墟之旅,2014年《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2015年完成「群島藝術三面鏡」套書《小說》、《諸眾》、《陀螺》,他繼續行動,帶著一把草刀與一只背包,走進臺灣山林,踏入難以企及的政治地理,2017年完成記錄「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的《橫斷記》。
《橫斷記》書名取自日本總督府官員寫於1914年日軍征討臺灣東部原住民的《臺灣中央山脈橫斷記》,該著作以影像寫真記錄這場「太魯閣戰役」,日本帝國如何「收服」原住民,同時也呈現當時的山林場景及山地部落的樣貌。因此,本書書名帶有對帝國主義的反諷與自我警惕之意,也是作者在書中的行動──橫越「大豹」、「眠腦」、「龜崙」、「大雪」臺灣四個山區的一段段旅程,本書即以此四個區域分為四個篇章:
【大豹】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過去曾是泰雅族大豹社聚居地,在理蕃政策下,日本藉由「隘勇線」與現代化的戰爭技術,切割、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隨後引進「三井合名會社」進行標準的資本主義式經營。事件過後,大豹社遺族遭受與「霧社事件」後的賽德克族一樣的命運。
【眠腦】宜蘭眠腦山區(舊太平山)原是以凶悍著稱的泰雅溪頭群的傳統領域,日本透過埤亞南越嶺警備道的開通,征服了難纏的馬諾源社(Manauyan)。1917年,日本總督府營林所開始在加羅山到神代山砍伐檜木,進而建立起龐大的山林聚落與森林鐵路運輸系統。
【龜崙】新北市樹林區旁古稱「龜崙嶺」(今大棟山、大同山)的山區,一張〈橫坑仔庄附近之戰鬥圖〉帶出一場1895年日本攻臺期間的山林戰爭,也埋藏著白色恐怖受難者王清在山區躲藏四年、最後遭捕殺的悲傷往事。
【大雪】東勢大雪山林場與韓戰不但有著間接關連,也是美援時期臺灣第一個「美式」林場,作者父親的檳榔園就在大雪山腳下。
茶場、礦場遺址、廢棄林場、被遺忘的神社、戰爭回音猶存的山陵……一次次的重訪、踏查,林中路上他發現:無論在日本帝國主義或國民黨戒嚴體制的框架下,山林宛如永恆的「次殖民地」――國家霸權式的山林開發,橫亙於臺灣一座座森林裡。破碎的山野、砍伐殆盡的原始林,如何能重建人與土地最初的互動?作者既懷疑又充滿期許。至少在那地圖的空白交界處、杳無人跡的原始森林中,仍有許多時空,閃現著純然詩意與充滿悲憫的「天使時間」――山是有靈的,土地是有生命的,在傷痕累累的斷裂處,有著重生與新生的生機。
本書試圖融入考古學和考現學,以作者的入山踏查為骨幹,疊加上口述回憶、文獻檔案、遺跡事證、影像紀錄與個人感受,層層縷述臺灣山林間被遺忘的戰爭、原住民失落的家園、政治受難者無人聞問的傷痕;同時對照日本寫真帖與歷史照片,在影像的家國敘事與個人敘事間,提出多元的辯證可能;不僅止於調查研究,也是散文式的山林記憶之書,帶給讀者多樣化的閱讀觀點。
《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
五年超過兩百次搜尋隘勇線的過程中,
他帶著筆記本、GPS、捲尺、攝影機、電池、GoPro,
在山裡從事由線到人、由山到部落的實地踏查。
藝術家高俊宏是行動者、運動者。從2007年開始在廢墟創作,2011年踏入重現廢墟之旅,2014年建構《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2015年完成「群島藝術三面鏡」套書《小說》、《諸眾》、《陀螺》;他繼續行動,帶著一把草刀與一只背包,走進臺灣山林,踏入難以企及的政治地理,2017年完成記錄「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的《橫斷記》,2020年完成追尋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的《拉流斗霸》。
「拉流斗霸」(Llyung Topa)是大豹溪流域的泰雅語音,有「大豹共同體」的深刻意涵。這本書記載了一個看似毫無邏輯、卻意外發生了強烈關聯的行動過程:由「線」找「人」。第一部〈前線〉,記載了2016年到2020年之間,他探索北臺灣大豹社事件相關的隘勇線遺址的過程;第二部〈後裔〉,則是關於尋找百年前已「滅亡」的大豹社後裔之路。
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過去曾經是泰雅族大豹社的聚居地,在理蕃政策下,日本統治者藉由「隘勇線」與現代化的戰爭技術,切割、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隨後引進「三井合名會社」進行標準的資本主義式經營。事件過後,大豹社遺族遭受與「霧社事件」後賽德克族一樣的命運。
在清領時期,「隘勇線」一般稱為土牛、土溝、紅線、牛欄……,是一種相對靜態、模糊的「漢番」交界線。到了日治時期,1900至1907年間,日本統治者透過隘勇線逐步推進,摧毀了原居於新北市三峽區大豹溪流域的泰雅族大豹社。在1906年伊能嘉矩的《理蕃誌稿》〈桃園廳大豹社方面隘勇線前進〉一文中,以「滅亡」二字記載了其結局。與大豹社事件相關的隘勇線,主要分布於今天新北市三峽區的大豹溪流域,一直到新店、烏來,乃至桃園復興區及宜蘭大同鄉的山上,包括三角湧隘勇線(1900)、獅子頭山隘勇線(1903)、雞罩山(崙尾寮)隘勇線、加九嶺隘勇線(1904)、白石按山隘勇線、屈尺叭哩沙隘勇線(1905)、大豹方面隘勇線(1906)、插天山隘勇線(1907)等,總長超過一百公里,由隘路、隘寮、壕溝、木柵、掩堡、地雷、電氣網(高壓電網)、醫療所、酒保(福利社)、通訊設施組成,猶如臺灣山裡的萬里長城。
從2016年到2020年,五年來高俊宏在山裡從事隘勇線的實地踏查,在超過兩百次上山搜尋的過程中,他展開由線到人,由山到部落的尋找過程。探勘期間總是帶著筆記本、GPS與捲尺上山,也經常帶著攝影機、電池與GoPro:以GPS定位,以拍照、攝影和手繪的方式記錄。為求詳盡,每條隘勇線都經過多次探勘,例如三峽的白石按山(鹿窟尖、白雞山系)就進行了十多次搜山。回到平地後,他再帶著「客觀的」資訊及對山林遺址的印象,探訪附近的耆老,並對照相關的歷史圖資、文獻,進一步的比對。每條隘勇線都花費兩、三年的時間,並不斷往返、慢慢思索、反覆驗證。除了踏查「隘勇線」,他也對大豹社遺族進行多次口述訪談,以影像記錄,並著手書寫與思索創作。
摘文
找線.找人.保衛家園之戰
「尋找」作為全書的關鍵字,可想見就是一連串不辭艱苦、多所迷途的動態敘事,交錯連結多重視角,今昔參照。
本書的結構分為上下部。第一部「前線」,以找線為軸,幾經歧出、迴路、迷失、蹉跎,找出隘勇線的遺址,佐以繪圖、相片、古地圖,建構暗黑遺產的具體訴求;第二部「後裔」,循線找人,側面描述大豹人的失語、警戒、挫敗,也特寫白色恐怖下的「台灣蓬萊民族自救鬥爭青年同盟」、女性視角的紡織錘線與泰雅古調、山地部落醫療巡診等族人主體行動。
1906年大豹群遭滅社後,原居地遭殖民帝國掠奪,轉讓給三井財團作為伐木、製腦的經濟用地。二戰結束,台灣農林公司接手種茶、開發,逐步私有化,至新世紀低價賣出,改建私人宮廟、別墅、樂園等現代化休閒設施。百年來的創傷歷史,唯有徒步踏查,才能從沿線殘留的高壓電礙子、陶碗、碎玻璃、酒瓶作為證物,釐清長達二十五公里的大豹社隘勇線,勾勒日本殖民主以隘路、隘寮、壕溝、木柵、掩堡、地雷、電氣網所建構的包圍性軍事設備,殲滅大豹群。
找線途中,歷史遺跡現身,當代破壞也無所遁形:水泥鋪建的產業道路、擄鴿集團的據點、保麗龍工廠的違章建築、冒煙的廢水池、違法整地的挖土機、首富家眷墓園……山野中的人為破壞,怵目驚心,令人不安。這不安也成為行動的起點,促成「劉海蟾」行動藝術,入山又出山以傳遞山林受創的現況,並向媒體揭露官商勾結的濫墾事件。這些因踏查而溢出的反抗行動,可以說是「尋找」的內建程式:壓迫並非停留在歷史,也貫穿當下。無法不介入。
從找線到找人,高俊宏自陳對大豹人的遷徒與分布尚只是「簡介」,猶待深入追溯與探索。整個二十世紀的前半葉,大豹人承載著祖先被當作「蕃害」全面滅除的創傷,被迫隱去身分,一再遷移;殖民主將泰雅獵人馴化為農民以方便管理,也便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引入,獲取商業利益。世紀下半葉,台灣被納入世界冷戰結構的反共前線,山地反抗者受白色恐怖血腥鎮壓,文化主體與民族自信失落,部落青年長期失意與失業,因酗酒而飽受肝病痛風之苦。一百多年來,大豹人的離散、壓抑、噤聲,部落生活空間的封閉與鬰悶,貧困世襲化,族人們失去與祖靈、山林的連繫,失去狩獵共享的生活模式,從市場邏輯的弱肉強食一再敗下陣來。
再現大豹社事件,除了身體力行的找線找人,還仰賴其他的記錄工具:相片、紀錄片、素描,以及舊地圖、報紙、公文、陳情書等檔案數位化工程。藉著多方史料拼湊,我們彷彿目睹了大豹戰士以小搏大的英勇奮戰:他們精於射擊,也熟稔切割、包圍戰略,使用牽制、佯攻等戰法,攻擊前必先偵查敵人虛實,交戰時以裸身增加隱蔽性,擅用地形林相掩護。他們的炮火有限,故不濫射,發揮獵人精神,靜待敵人自壕溝現身,突擊貫穿敵人喉嚨,立即轉移陣地。這些細節描述,無非是在說明,大豹獵人們敏捷、勇敢、就地取材、有謀有守地捍衛家園,同時間,部落裡的女性負責後方籌備糧食、看護傷患、收刮敵人敗走時的物資,鄰近的有木、金敏、詩朗等大豹群也紛紛參戰,集體反抗至最後。相較之下,日警子彈供應充足,在大豹溪流域至少設立二十餘處的砲兵陣地,地雷鐵條網,高壓電網及地雷等,這無疑是一場軍火極度不對稱的戰役。
敘事無非是因果關係的聯想。高俊宏以大豹人的視角改寫歷史,以「保衛家園的總體戰」為大豹社事件定性,留下在地史觀。真實是無以再現的,只能承認有限的條件下,嘗試揭露、逼近。田野行動以個人記憶與集體歷史相互詰問,主客游移易位,反思如鏡如刀。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