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唐人的日常-從衣冠、食物、婚姻、藝術了解唐代生活史 | 拾書所

走進唐人的日常-從衣冠、食物、婚姻、藝術了解唐代生活史

$ 331 元 原價 420
唐代,一個大家最想要穿越的朝代。
閃爍著精細的光芒,有一種煙霞瑰麗之氣。
透過衣食住行、柴米油鹽的細節,
看唐人如何生活與玩樂,怎麼創造人文風采!

平凡而如常的日子,我們稱它做日常。
一塊美味燒餅,能滿足生活間隙中的口腹之慾;
一件華美衣裳,成為點綴日子的火花,光芒極其微小但令人炫目。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重返唐朝,
一千四百年前唐人群像竟與我們相去無幾。

本書包羅萬象,透過十二個主題,從人們熱衷追逐「唐朝夢」談起,講述外來文明對唐人的影響、衣冠、貴族與平民生活、食物、城市、婚姻、科舉、藝術等,顯現唐人豐富多元的生活樣態。
在國強民富的唐代過生活,有哪些讓人嘖嘖稱奇的故事呢?


「食衣住行育樂」是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重視的民生課題,七至九世紀的唐朝百姓,同樣為此汲汲營營。
飲食與禮制
我們除了把白米飯做為主食外,對美式速食、日式料理、義大利麵等異國菜也吃得不亦樂乎;三不五時,就想揪三五好友相聚聊是非。而「稻米」成為中國人主要的糧食作物,居然是因為安史之亂爆發,波及北方糧食「粟」的產地,讓稻米躍升為餐桌主角。唐代人也流行吃胡食,如饆饠、燒餅、胡餅、搭納等種類多樣,大幅改變舊有飲食文化。貴族們熱衷於「宴飲」聚會、奢靡社交,同時不吝於展現自我權力與禮制。
婚姻與服飾
現代女性審美與愛自己的觀念高漲,追隨流行、注重穿著打扮與首飾配件,自由戀愛更已成普世價值。同樣地,唐朝,是史上民風最開放、女性高度自主、也是最沒有胡漢界線、允許異族共融的時代。胡人的細袖窄裙,在唐代初年風靡全國;名為「羃籬」的胡人帽子,更成為時髦的穿搭小物;女性也能自信選擇男裝或袒胸裝,並擁有自由婚配的權力。
翻轉階級
現代人求學期間大考小考不斷,面對各式讀書壓力咬牙苦撐,希望藉此翻轉階級,尋求更好的生活。回到唐朝,讀書人的壓力同樣巨大。而科舉制度的完善,除了造就「神童」輩出,也有效打破血緣世襲和世族壟斷,底層人民才有辦法出頭天。


◎本書特色

1. 從宮廷宴會、田居生活、糧食稻作、金銀器具等「話題」出發,還原唐代食衣住行育樂,讓讀者從中發現平日未曾注意的唐人生活細節。
2. 打破傳統唐代史著作的窠臼,透過生活化的敘事、接地氣的視角,一同走入尋常百姓間,完整再現一千四百年前唐代人生活方式。
3. 宛如唐朝生活百科,開啟斑斕絢麗的日常考察。

摘文



宣宗之後,唐懿宗成為唐朝最後一個在長安平安度過帝王生涯的皇帝。繼位的唐僖宗是著名的逃跑皇帝,他在位十五年裡,三次逃離長安。
在唐僖宗的時代,發生了「王仙芝、黃巢之亂」。《資治通鑑》記載了僖宗在黃巢死後的獻俘儀式。唐僖宗中和四年(八八四年)秋七月,僖宗在成都大玄樓舉行獻俘儀式。大玄樓,是成都羅城正南門樓。武寧節度使時溥獻上黃巢首級,另有黃巢姬妾二三十人。僖宗問這些女子:「你們都是勳貴的女兒,世受國恩,為什麼從了黃巢這個叛賊呢?」排在最前面的一個女子說:「國家憑藉百萬軍隊卻失守社稷和國都,現在陛下責怪一個女子不能抵抗賊軍,那些公卿將帥又該置於何地呢?」僖宗難堪至極,不再發問,命令將她們斬首。臨刑前,執法人員可憐這些女子,讓她們喝醉後再執刑,女孩們邊哭邊喝,不久在醉臥中受死。只有質問唐僖宗的女子不哭亦不醉,從容就死。
帝國的冬天降臨了,大唐盛世和長安城也走到了盡頭,長安城中僅餘的人,已經不流行胡旋舞了,而是流行唱輓歌。據唐代筆記小說集《北里志》記載,德宗時期長安平康里歌妓顏令賓卒後,坊中樂工劉駝駝,從眾多士人輓詞中選擇數篇,製為曲子詞,教輓柩前同唱之,聲甚悲愴。後來,有四首輓歌流傳下來,其中一首寫道:「昨日尋仙子,輛車忽在門。人生須到此,天道競難論。客至皆連袂,誰來為鼓盆?不堪襟袖上,猶印舊眉痕。」
這些輓歌「自是盛傳於長安,輓者多唱之」。學者王曉鵑女士在其〈唐末長安民俗生活論〉中哀婉地寫道:「歌妓顏令賓的輓歌,逐漸演變為長安城的哀傷,美人凋零與士子心緒在此契合,末世情懷與時代哀音合二為一。」
九○四年的正月,「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的長安遍地是瓦礫、灰燼,僅剩的殘垣斷壁和民居中,一燈如豆。宗室及及長安士民們,扶老攜幼遷往開封,渭河裡漂浮著長安的軀殼,在汴梁,朱溫要建造屬於自己的宮室。
天祐元年(九○四年)八月十一日,朱溫弒殺了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昭宗。天祐二年(九○五年),朱溫的謀士、祖籍撒馬爾罕安國的李振,同時也是一位連續不第的士子,對朱溫說:「(貴族門閥)此輩自謂清流,宜投於黃河,永為濁流。」朱溫笑而從之,於滑州白馬驛(今河南滑縣境內),一夕盡殺左僕射裴樞、右僕射裴贄、右僕射崔遠、靜海軍節度使獨孤損、吏部尚書陸扆、工部尚書王溥六位宰輔及衣冠清流三十餘人,投屍於黃河,史稱「白馬之禍」,士族門閥的輝煌時代也隨著大唐王朝的消亡逐漸式微。
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在《唐宋時代的概觀》中說:「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他和他的繼承者們對中國歷史的時代劃分是:上古(開天闢地至東漢);中世(中古,從三國至唐末五代);近世(前期:宋元;後期:明清)。日本東洋史學大家(日本學界把中國史稱為「東洋史」)宮崎市定則在內藤的基礎上把中國史納入到世界史的範疇中,他說:「追蹤唐王朝的起源,可發現他來自異族王朝北魏設置在邊境上的邊防軍,即所謂的武川鎮軍閥。如果要在西洋史中尋找類似的例子,那便是出身自日耳曼民族的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
內藤湖南和宮崎市定認為,以唐朝為代表的中國中世紀最大的特點是在於貴族門閥制度,而唐朝的滅亡也是從漢代延續到唐末近千年的貴族門閥制度的消亡。
天祐四年(九○七年),梟雄朱溫在汴梁逼末代皇帝唐哀帝李柷禪位,次年哀帝被鴆殺。連殺兩位皇帝的朱溫建國號為梁,唐朝滅亡,享國二百九十年。大唐帝國,最終匯成一滴蒼涼的眼淚,懸掛在歷史的眼簾下。
今天,當我們回望唐朝的時候,會愕然發現,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帝國,留餘世上的實物,除了帝陵和博物館的文物,僅有幾處寺廟、佛窟、摩崖、經幢和鬱鬱蔥蔥的千年古樹而已。
好在,我們這個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字記錄歷史的習慣,讓我們能夠在官修歷史、唐詩典章、唐人筆記、唐傳奇、敦煌遺書和文物中,打撈起散落在浩瀚歷史中的唐人日常生活的碎片。在這個中國人最願意穿越的朝代裡,唐代閃爍著精細的光芒,有一種煙霞瑰麗之氣。而我們的視界則或許可以延伸得更遠,這不是歷史的可能性,而是歷史的想像力。

第一章
火珠與紫米(節錄)

外來調味品興起,胡椒炙手可熱

在胡食流行的同時,外來調味品在唐朝也很時興,其中最有名的是胡椒。唐代著名志怪小說家段成式稱胡椒產於摩揭陀國(古代中印度),當地人呼為昧履支(merica),並說唐人「作胡盤肉食皆用之」。作為一種唐人喜愛但是外來的調料,胡椒十分值錢。《新唐書.列傳第七十》記載,唐代的宰相、詩人元載被治罪抄家時,從家中被抄出八百石胡椒,「籍其家,鐘乳五百兩,詔分賜中書、門下臺省官,胡椒至八百石,它物稱是。」八百石相當於現在六十四噸,需要用現在的集裝箱半掛車才能裝得下,如果史書沒有記錯數字的話,這真是令人咋舌。
今天的人可能對元載囤積胡椒感到又可笑又不理解。然而,在古代的世界,胡椒作為一種神奇的物質,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五世紀哥特人滅西羅馬帝國,起初就是向羅馬索要黃金和胡椒不成而攻占了羅馬城,此後不久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便有了現在的雛形。在大航海早期,葡萄牙、西班牙為了爭奪前往印度販賣胡椒的航線,進行了激烈的戰爭,最終成就了西班牙「無畏艦隊」的名號。到了十六世紀中期,英國人擊敗了西班牙船隊,又主宰了胡椒的命運。後來,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憑藉實力又把英國從胡椒市場排擠出去成為航海時代的新霸主。在中世紀歐洲,胡椒被稱為「黑色黃金」,一度作為貨幣使用。
「海洋小說大師」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在《詹姆斯王》裡寫到:「荷蘭和英國冒險者對胡椒的特殊興趣,就像愛情的烈火一般在胸中燃燒。為了把胡椒弄到手,他們還有什麼地方不願去呢!他們會為了一袋胡椒互相殘殺,甚至不惜拋棄自己一向珍愛的靈魂。這種強烈的占有欲使他們甘願赴湯蹈火,將種種生命危險置之度外──陌生的海洋,種種怪疾、傷痛、監禁、飢餓、瘟疫以及絕望……。」
從這個角度看,元載囤積的胡椒,該是多麼價值連城的戰略物資啊。
我們今天常吃的蔬菜很多都是來自西域,而且唐代人也已經開始食用。因為阿拉伯帝國入侵,避難於唐帝國的波斯人帶來了「波斯草」,也叫「波棱」,今天我們稱之為「菠菜」。胡人帶來的蔬菜還有胡芹,也就是芹菜,魏徵就特別喜歡吃醋醃芹菜。而大蒜被唐人稱之為「葫」,唐代道世編寫的《法苑珠林》中認為大蒜「臭穢不淨,能障聖道」。因此,唐代的和尚是不吃大蒜的。香菜,唐人稱之為「胡荽」,現在很多地方的方言還把香菜叫「芫荽」或「鹽荽」。胡瓜到了唐代開始被稱為「黃瓜」,而且已經成了一種家常菜,《全唐詩》卷五一一張祜〈讀曲歌五首〉就寫道:「郎去摘黃瓜,郎來收赤棗。」茄子又名「崑崙瓜」或「伽子」,原產印度,孟詵《食療本草》稱其為「落蘇」,唐朝時也已成為唐人的日常蔬菜,《酉陽雜俎》卷十九說:「茄子熟者,食之厚腸胃,……僧人多炙之,甚美。」唐代寺院拿茄子做齋食,可能是因為這種蔬菜是由印度東傳而來的原因。

第二章
大唐衣冠(節錄)

女性可以自在選擇男裝與袒胸裝

到了唐代中期,女著男裝盛行一時。據歷史學者榮新江先生〈女扮男裝──唐代前期婦女的性別意識〉一文統計,在目前考古發現的唐墓壁畫中,有女扮男裝出現的形象多達二十九幅,其中唐睿宗的駙馬薛儆墓石槨線刻的十九位侍女中,有七位著男裝,占三分之一強。
這些身穿男裝的唐代女子甚至一度假扮男子而做官。宋人編撰的《太平廣記》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唐僖宗年間,一位叫黃崇嘏的女子,父親曾在蜀中為官,她溫文爾雅,工詩善文。她的父母相繼亡故後,黃崇嘏女扮男裝,遊歷川東、川西。有一次,臨邛縣城發生大火災,黃崇嘏路過現場,被誣為縱火人,後來擔任五代前蜀宰相的周庠彼時正擔任邛州(四川邛崍)刺史。黃崇嘏下獄後給周庠獻詩一首說:「偶離幽隱住臨邛,行止堅貞比澗松。何事政清如水鏡,絆他野鶴向深籠。」周庠讀完詩,就召見了扮做男子的黃崇嘏。見「他」回答問題詳細敏捷,周庠認為黃崇嘏不一般,把她召入學院,與各位讀書的子侄為伴。黃崇嘏善長下棋和彈琴,工於書畫,後來被周庠推薦代理府司戶參軍,她的案牘文書漂亮清楚。周庠既器重她的聰明,又讚美她的風采,就想要把女兒嫁給她為妻。黃崇嘏獻詩一首說:「一辭拾翠碧江涯,貧守蓬茅但賦詩。自服藍衫居扳椽,永拋鸞鏡畫蛾眉。立身卓爾青松操,挺志鏗然白璧姿。幕府若容為坦腹,願天速變作男兒。」周庠看完詩,驚駭不已,才知道她是女兒身。黃崇嘏就是黃梅戲《女駙馬》的原型,而她寫的這兩首詩也在《全唐詩》中有收錄。
唐代女子裝束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袒胸裝」,這種服裝並不是露出乳房,而是將胸部和頸部曲線裸露在外,類似於今天的露肩深V禮服,來凸顯女性的「倒三角」之美。在中國兩千餘年的帝國史中,沒有哪個朝代的女性著裝能夠如此性感。
袒胸裝的流行背後,是當時女性以皮膚白皙粉嫩為美的社會審美觀。《簪花仕女圖》和唐代壁畫中的仕女個個體態豐盈,半胸酥白,極具富貴之態。由於壁畫多出自唐代皇室和貴族墓葬,有人判斷袒胸裝主要是流行於宮中的時尚,其實這種風尚風靡大唐,無論貴賤。引領這種潮流的是唐代的歌妓,唐代詩人方幹寫給歌妓的〈贈美人〉一詩中就寫道:「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樣刀。」歐陽詢〈南鄉子〉詩則寫了一位在江邊笑倚春風的妓女:「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花。」
民間也有穿袒胸裝的,唐末廣西詩人周濆〈逢鄰女〉詩云:「日高鄰女笑相逢,慢束羅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綠水,參差羞殺白芙蓉。」詩中正是對鄰家女子身著袒胸裝的描寫。學者任半塘歷數十年結撰的唐代歌辭總集《敦煌歌辭總編》中有很多唐代的民間歌謠來講當時的袒胸裝的,比如一首叫〈鳳歸雲〉的歌曲就有這樣的唱詞:「目引橫波,素胸未消殘雪。」還有一首〈柳青娘〉的詩寫道:「青絲髻綰臉邊芳,淡紅衫子掩酥胸。」敦煌歌辭大都源自民間,據此可以看出袒胸裝的風靡一時。
今天我們對於唐代女子服裝中的袒胸裝如此關注,或許不僅僅是詫異於唐代的開放,更在於中國女性的胸部束縛才解放了九十年。
民國初年,中國社會除了沒有皇帝之外,其他一切照舊,風俗習氣依然延續著清代的傳統與保守。尤其是對於女子,即便是睡覺,她們也要穿著長過膝蓋的長背心,減少身體的裸露。一九二○年上海政府發布布告禁止「一切所穿衣服或故為短小袒臂露脛,或模仿異式不倫不類」,並稱其「招搖過市恬不為怪,時髦爭誇,成何體統」。
有鑑於此,全國各地爆發了解放婦女胸脯的「天乳運動」,到了一九二八年,國民政府發出公函,在全國範圍內通令禁止女性束胸:「婦女束胸實屬一種惡習,不但有害個人衛生,且與種族優盛有損。」至此,中國的女性才結束了自明清開始的束胸的惡習。
袒胸裝還引發了現代人對於唐代「以胖為美」的審美討論,在唐代壁畫和類似於《簪花仕女圖》的畫作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肥胖或豐腴的唐代仕女形象,但如果據此來評判唐代全民審美向「胖」未免失之偏頗。可以肯定的是,唐朝人的美女標準中,也是有苗條一項的。《次柳氏舊聞》、《唐語林》等文獻記載,肅宗李亨還是太子的時候,被李林甫構陷,處境危險,愁得他鬚髮皆白,遠離一切聲色娛樂。唐明皇得知後,讓高力士派人「選人間女子細長白者五人,將以賜太子」。唐代狎妓第一的詩人白居易,我們從他的審美中亦能看出些許端倪。「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這是白居易說的,樊素、小蠻,都是白居易最為寵愛的家妓,小蠻的腰圍只有一尺六寸半,不盈一握。
唐代的女子不纏腳,不束胸,可以騎馬,也可以穿男裝,再加上社會富足,唯有豐腴矯健的女子形象,才配得上大唐帝國的風度,或許因為此種原因,才使得唐人對於女性的審美如此豐滿。

第八章
伏願娘子千秋萬歲(節錄)

對婚姻和女性採開放態度,在歷史上曇花一現

我們前面提到的秀才楊志堅,雖然顏真卿因為他妻子嫌貧愛富而打了她二十板,但仍然准許其離婚,是因為《唐律.戶婚》對離婚有三種規定。第一種就是放妻,也就是協議離婚。指男女雙方自願離異的所謂「和離」:「夫妻義合,義絕則離。」我們開始提及的「放妻書」就是這種情況下的離婚協定,楊志堅妻子其實也是符合這種情況。
第二種則是休妻。也就是由男方提出離婚,也叫「出妻」。這個並不是指男方可以為所欲為,而是只有當女方違反了《禮記》規定了七條理由才可以:不顧父母、無子、淫、妒、惡疾、哆言、竊盜。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條,丈夫就可名正言順地休妻,不必經官判斷,只要作成文書,雙方父母和證人署名,即可解除婚姻關係。但同時,《唐律》又承襲古代對女方保護的「三不去」原則,即如果女方曾為舅姑(唐人稱公婆為「舅姑」)服喪三年;娶的時候男方貧賤後來富貴的;現在無家可歸者;有「三不去」中任何一條,雖犯「七出」,丈夫也不能休妻。
第三種則是法律強制離婚。包括:夫妻雙方犯法的;雖有媒娉,而恐嚇勒索娶親者的;沒到商定好的吉日提前娶親的;強娶妻子的;不符合結婚條件結婚;假冒結婚等全部強制離婚。
唐律還規定「同宗共姓」、「同母異父姊妹」、「尊卑親屬」之間嚴禁為婚。有人據此判斷「唐人不允許近親結婚」,但實際上唐人卻沒有禁止同輩近親之間的婚姻關係,比如表哥可以娶表妹,這種中國人所謂的「親上加親」就是非常明顯的近親結婚。這表明唐人沒有認識到近親結婚的危害,而是僅從倫理道德上來約束人們的婚姻。
離婚或喪偶後,唐人不禁止二婚或改嫁,據《新唐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八.諸帝公主》記載,唐代公主再嫁的達二十三人:計有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元宗女八,肅宗女一,其中三次嫁人的有四人。
唐代對於婚姻和女性持有的開放態度,在中國歷史上曇花一現。唐以後「節婦烈女」的觀念開始大行其道,「節婦」,指堅守貞節絕不改嫁的女子;「烈女」,指為了免受侮辱而自殺殉節的女子。尤其是明清時代,成千上萬的婦女或自願、或被迫地終生寡居,甚至以身殉夫。《古今圖書集成》記載:古代女子列入「閨節」、「閨烈」的烈女節婦,唐朝女子最少,僅五十一人,宋朝為二百六十七人,明朝為三萬六千人,而清代則數量更龐大──清史專家郭松義統計清代僅節婦一項,就有百萬之眾。我們今天看到的貞節牌坊,大多數為清代所立。
也正是由於唐律中對於婚姻所採取的開放態度,造就了唐代盛產愛情故事。中國的「四大古典戲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湯顯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長生殿》。其中兩部都是唐代的愛情故事,《長生殿》講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悲歡離合;《西廂記》則源自唐代詩人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
二○一○年,河北平山因朔黃鐵路改造進行的文物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中,發現一座唐代墓葬,考古人員發掘時看到,墓室中夫妻二人的骨架還手牽著手。一千多年前夫妻二人牽手死去,這個姿態也在墓中一直保持了一千多年,其中蘊含多少事,令人浮想聯翩。
千年的時間過去了,再轟烈的愛情也消散在了歷史的車輪裡,成了泛黃的書卷。今天的飲食男女,還會不會在寂寞的唐詩裡,在寫滿愛情的傳奇、小說和變文裡,泛起千古的愁緒呢?他們還會不會相信愛情呢?

第九章
神童(節錄)

一朝中進士,狂人走路都有風

唐代所有的考試中,最為重要的就是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