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 | 拾書所

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

$ 513 元 原價 650
首部以「地名」為主題的「辭典式」臺灣史書
也是一部「空間」向度的臺灣開發史

  回到日本遠野的伊能嘉矩,於1908年5月獲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坪井正五郎教授推薦,負責撰寫吉田東伍博士主持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臺灣篇。他以其歷年蒐集的龐大史料及累積的豐富知識為基礎,於1909年2月編寫完成此部以地名為主題的臺灣史書。本書為首度中譯出版,書名為求簡潔,即直接定名為《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

  本書蒐羅近600個臺灣地名辭條,在每一地名辭條條目下,匯集該地相關的史料,重建該地的歷史沿革,每一辭條即為臺灣各地的發展簡史;若將全書合而觀之,也就是一部臺灣史,特別是一部以「空間」為向度的臺灣開發史。

  伊能嘉矩在寫作本書時,不僅大量引用清代臺灣地方志與清帝國治臺官員的文集、筆記,以及日本治臺初期總督府與專家的調查書,更高度重視田野調查中所獲得的資訊。相較於漢字書寫的建制性之地名,經常因字義之牽引而發生意義上的「質變」;以音聲存在的生活者之地名,雖也有可能變化,但仍可能保留著原有的痕跡。因而,伊能在本書採集保存的地名「音聲」,正是我們重新考察臺灣地名的重要線索。

  這部「辭典式」的臺灣史書分為「汎論」與「各論」兩大部分。汎論綜述「臺灣地理總說」、「臺灣地名考」、「臺灣政治沿革總說」、「臺灣住民總說」、「土地慣行一斑」。各論則分述「臺北」、「宜蘭」、「桃園」……,以及「恆春」、「澎湖群島」各地之地理與風土。書末並附有「地名索引」,便利查考。

  本書並收錄譯者與審訂者撰寫之兩篇導讀,幫助讀者理解本書之學術價值以及在今日的意義。
內容摘文
赤嵌城(Chhiah-khàm-sîann)

在安平街。往時,此地方為臺江口外之一島嶼,稱一鯤身。西曆1624 年(明天啟四年),荷蘭人據臺後,於島嶼海岸築一砲台。接著,西曆1630年(明崇禎三年),更於島中丘上築Zeelandia城防備外海。Zeelandia者,取名於Nederland北部州名。漢族古來稱為紅毛城或赤嵌城,一名安平城。紅毛名,因係荷蘭人所築乃稱;赤嵌名,因係位於Chhiah-khàm之地乃稱;安平名,因屬安平鎮所在乃稱。荷蘭人退出臺灣後,鄭氏改稱安平鎮,置其邸第於此處,且分駐侍衛兵。清領後,亦稱安平鎮,置水師副將。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郁永河《裨海紀遊》記其實查情狀:「就臺灣城居焉。鄭氏所謂臺灣城,即今安平城也,與今郡治隔一海港,東西相望約十里許,雖與鯤身連,實則臺灣外沙,前此紅毛與鄭氏皆身居之者;誠以海口為重,而緩急於舟為便耳。」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巡視臺灣御史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記載:「臺灣府無城,別有城在其西南,曰紅毛城;鄭氏僭竊時宮殿在焉。」又,《臺灣縣志》記載:「康熙元年(明永曆十六年〔1662 年〕),偽鄭就內城改建內府,塞北門;欲闢南門,斧鑿不能入,乃止。」另,該書記載:「春秋時鄭國城門名;偽鄭據紅毛城,因取以名內城之門。」城址年久漸歸傾圯,我領臺後,夷平土地充為官舍之建築用地,殆失舊觀。
(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