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著名出版人、資深編輯家聶震寧先生論述精品出版的講稿五十篇。本書以「出版力」為統攝,梳理了中國現當代出版史上兩百餘個經典案例,涉及主題出版、社科出版、文學出版、古籍出版、科技出版、少兒出版等重要領域;並對精品出版的內涵與外延、源流與演變、特徵與規律、本質與邏輯、意義與價值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展開論述,梳理了中國現代出版史與當代出版史上的精品出版案例,並從中抽繹出“出版力”這一原創概念和出版理念。
【本書特色】
◎既有圖書生產邏輯的重新發現,也有精品出版思維的深度探索
◎既有圖書生產規律的理論總結,也有精品出版方法的實際指導
◎既從實務出發,增強討論的實戰性;又能開啟思路,改善思維方法。
【試讀】
第一講 什麼是精品書
中國的出版業,自一九九四年初的全國新聞出版局局長會議第一次提出「提高品質,多出精品」以後,「精品書」一詞就成了出版行業的熱詞。新世紀以來,「精品書」更加成為出版行業的常用語詞。社會各界呼籲出版業要多出精品書,讀者更是期待得到越來越多的精品書。出版業把多出精品書作為追求的目標,以至於各級出版行政管理部門經常組織制訂精品出版規劃,許多出版集團不斷地設計精品出版戰略,很多出版社社長、總編輯,言必稱要開發精品圖書選題。
於是,你會問:到底什麼是精品書?
細細一想,這個問題還真不太好回答。
有人看到大部頭的著作,特別是古今名人全集,或者某一個專題的套書、叢書、系列、大系、文庫,動輒就是十幾本、幾十本、上百本,蔚為壯觀,通常說法是「拿得出手」,就想當然認為這就是精品圖書。其實,這些書大是大,但是不是精品還真不好說。清代的《四庫全書》夠大了吧,由大學士紀昀領頭,共有三百六十多位高官、學者參加編撰,三千八百多人抄寫,用了十三年時間編成,共收三千五百多種書,七萬九千多卷,裝訂成三萬六千多冊,約八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所以敢稱「全書」。因為這是乾隆皇帝親自主持的「皇家工程」,所以全稱為《欽定四庫全書》。這種用舉國之力打造的「皇家工程」,總該算得上是精品圖書了吧?這還真不一定。在《四庫全書》編撰過程中,那些負責編撰的官員秉承朝廷旨意,篡改所收古籍,是盡人皆知的事實。他們對於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壓迫的作品盡量摒棄或抽毀,對於不能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魯迅對此有過嚴厲的批評。他說:「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歷史學家吳晗也說過:「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雖然也要肯定編撰《四庫全書》的歷史功績,為後人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著實不易,可是,通過搗亂古書格式、篡改古人文章而出版的古籍,總不好說是精品圖書吧?
所以說,圖書是不是精品,不在書的規模大小。
有人猛然看到一部裝幀設計精美、印刷品質精良的圖書,就會連連稱讚「精品精品」。這時候我們就要問他,你說的是書的裝幀設計精美或者是印刷品質精良,還是書的內容精到?我們不是遇到過,有的獲得過「最美的書」桂冠的書籍被讀者指出編校品質存在問題嗎?不言自明,書的價值主要在於內容,如果見了外觀印裝精緻的書就喊精品,恐怕一不小心會鬧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笑話。其實,敗絮其中的書籍,越是金玉其外就越令人討厭。
圖書是不是精品,不能只看書的外觀。
還有人說,是不是精品書應當讓市場說了算,受到大眾歡迎的好書才能稱得上精品書,上了圖書市場調查公司榜單的才能稱得上精品書。可是,有的書一開始並不為大眾理解,購買的人並不多,按說就不能稱為精品了,然而,過了一些年,這些書的價值卻被社會和廣大讀者認識到,從而成了熱銷書。譬如說魯迅先生的著作,在民國年間,發行量遠遠不及當時的一些暢銷書,可是,多少年後,魯迅的作品成了中國人的必讀書,銷量陡增,你說這些書一開始是不是精品?
有人又反過來說,暢銷書通俗易懂,往往不是精品書。其實,凡事不能一概而論。楊絳先生的回憶錄《我們仨》,通俗易懂,十分暢銷,可是也完全稱得上是精品書。再譬如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暢銷不衰,我們能說其中的《神雕俠侶》《天龍八部》等就不是精品書?
有人說,學術書籍專業性強,一看書名就知道是精品。學術書籍有一些是精品,可單拿是不是學術書籍來判斷一本書是不是精品,就免不了要犯望文生義的錯誤。搞學術就是精品,那搞創作就不是精品?搞兒童文學創作、做童書豈不就更成不了精品?那《愛麗絲漫遊仙境》《小王子》《大林和小林》《阿麗思小姐》不是精品又是什麼?
有人說,是不是精品書,有一個最簡單的判斷辦法,那就是看能不能獲得大獎。獲大獎當然可以作為一個重要標準。獲得國家和出版業獎勵的圖書可以成為精品圖書的候選書目。既然是候選書目,就還是不能一概而論,如果一概而論,說獲獎書一定是精品書,我看也還未必。獲得國際大獎的先不去說它,就說獲得國內大獎的書,可以說,一般來說,獲獎書都是好書,可是,是不是達到精品的標準就未必了。有的書獲獎,內容品質並非一流,只是因為當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需要有這樣一本書。綜合性圖書評獎,獲獎名單需要具有各種門類的代表性,有的書就這樣獲得「金榜題名」。諸如此類情況時有所見,人們完全能夠理解、坦然接受,至於那些書是不是精品,還得一書一議。
最後,有人說,得啦,是不是精品書,交給歷史來檢驗吧,精品圖書應該是禁得起歷史檢驗的,是能夠留存下來的好書。這個說法不錯。可是,這樣一來,也有問題,什麼事都要交給後人來評說,那我們當代人豈不是太沒有自主能力、太沒有作為了嗎?
其實,說起來,評價什麼是精品書,也不是多大的難事。從中國出版界當前實際出發,我們不妨給精品書下一個定義:所謂精品書,就是有著一流的內容、一流的編輯、一流的校對、一流的印裝、一流的推廣、一流的評價的標誌性圖書。
(未完待續……)
【本書特色】
◎既有圖書生產邏輯的重新發現,也有精品出版思維的深度探索
◎既有圖書生產規律的理論總結,也有精品出版方法的實際指導
◎既從實務出發,增強討論的實戰性;又能開啟思路,改善思維方法。
【試讀】
第一講 什麼是精品書
中國的出版業,自一九九四年初的全國新聞出版局局長會議第一次提出「提高品質,多出精品」以後,「精品書」一詞就成了出版行業的熱詞。新世紀以來,「精品書」更加成為出版行業的常用語詞。社會各界呼籲出版業要多出精品書,讀者更是期待得到越來越多的精品書。出版業把多出精品書作為追求的目標,以至於各級出版行政管理部門經常組織制訂精品出版規劃,許多出版集團不斷地設計精品出版戰略,很多出版社社長、總編輯,言必稱要開發精品圖書選題。
於是,你會問:到底什麼是精品書?
細細一想,這個問題還真不太好回答。
有人看到大部頭的著作,特別是古今名人全集,或者某一個專題的套書、叢書、系列、大系、文庫,動輒就是十幾本、幾十本、上百本,蔚為壯觀,通常說法是「拿得出手」,就想當然認為這就是精品圖書。其實,這些書大是大,但是不是精品還真不好說。清代的《四庫全書》夠大了吧,由大學士紀昀領頭,共有三百六十多位高官、學者參加編撰,三千八百多人抄寫,用了十三年時間編成,共收三千五百多種書,七萬九千多卷,裝訂成三萬六千多冊,約八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所以敢稱「全書」。因為這是乾隆皇帝親自主持的「皇家工程」,所以全稱為《欽定四庫全書》。這種用舉國之力打造的「皇家工程」,總該算得上是精品圖書了吧?這還真不一定。在《四庫全書》編撰過程中,那些負責編撰的官員秉承朝廷旨意,篡改所收古籍,是盡人皆知的事實。他們對於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壓迫的作品盡量摒棄或抽毀,對於不能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魯迅對此有過嚴厲的批評。他說:「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歷史學家吳晗也說過:「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雖然也要肯定編撰《四庫全書》的歷史功績,為後人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著實不易,可是,通過搗亂古書格式、篡改古人文章而出版的古籍,總不好說是精品圖書吧?
所以說,圖書是不是精品,不在書的規模大小。
有人猛然看到一部裝幀設計精美、印刷品質精良的圖書,就會連連稱讚「精品精品」。這時候我們就要問他,你說的是書的裝幀設計精美或者是印刷品質精良,還是書的內容精到?我們不是遇到過,有的獲得過「最美的書」桂冠的書籍被讀者指出編校品質存在問題嗎?不言自明,書的價值主要在於內容,如果見了外觀印裝精緻的書就喊精品,恐怕一不小心會鬧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笑話。其實,敗絮其中的書籍,越是金玉其外就越令人討厭。
圖書是不是精品,不能只看書的外觀。
還有人說,是不是精品書應當讓市場說了算,受到大眾歡迎的好書才能稱得上精品書,上了圖書市場調查公司榜單的才能稱得上精品書。可是,有的書一開始並不為大眾理解,購買的人並不多,按說就不能稱為精品了,然而,過了一些年,這些書的價值卻被社會和廣大讀者認識到,從而成了熱銷書。譬如說魯迅先生的著作,在民國年間,發行量遠遠不及當時的一些暢銷書,可是,多少年後,魯迅的作品成了中國人的必讀書,銷量陡增,你說這些書一開始是不是精品?
有人又反過來說,暢銷書通俗易懂,往往不是精品書。其實,凡事不能一概而論。楊絳先生的回憶錄《我們仨》,通俗易懂,十分暢銷,可是也完全稱得上是精品書。再譬如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暢銷不衰,我們能說其中的《神雕俠侶》《天龍八部》等就不是精品書?
有人說,學術書籍專業性強,一看書名就知道是精品。學術書籍有一些是精品,可單拿是不是學術書籍來判斷一本書是不是精品,就免不了要犯望文生義的錯誤。搞學術就是精品,那搞創作就不是精品?搞兒童文學創作、做童書豈不就更成不了精品?那《愛麗絲漫遊仙境》《小王子》《大林和小林》《阿麗思小姐》不是精品又是什麼?
有人說,是不是精品書,有一個最簡單的判斷辦法,那就是看能不能獲得大獎。獲大獎當然可以作為一個重要標準。獲得國家和出版業獎勵的圖書可以成為精品圖書的候選書目。既然是候選書目,就還是不能一概而論,如果一概而論,說獲獎書一定是精品書,我看也還未必。獲得國際大獎的先不去說它,就說獲得國內大獎的書,可以說,一般來說,獲獎書都是好書,可是,是不是達到精品的標準就未必了。有的書獲獎,內容品質並非一流,只是因為當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需要有這樣一本書。綜合性圖書評獎,獲獎名單需要具有各種門類的代表性,有的書就這樣獲得「金榜題名」。諸如此類情況時有所見,人們完全能夠理解、坦然接受,至於那些書是不是精品,還得一書一議。
最後,有人說,得啦,是不是精品書,交給歷史來檢驗吧,精品圖書應該是禁得起歷史檢驗的,是能夠留存下來的好書。這個說法不錯。可是,這樣一來,也有問題,什麼事都要交給後人來評說,那我們當代人豈不是太沒有自主能力、太沒有作為了嗎?
其實,說起來,評價什麼是精品書,也不是多大的難事。從中國出版界當前實際出發,我們不妨給精品書下一個定義:所謂精品書,就是有著一流的內容、一流的編輯、一流的校對、一流的印裝、一流的推廣、一流的評價的標誌性圖書。
(未完待續……)